王立英
摘要:突發性聾為臨床常見耳鼻喉科疾病,其具有起病急、病情復雜等特點,且聽力下降程度、并發癥隨著病程增加而加重。突發性聾主要以聽力下降、眩暈、耳鳴等作為臨床表現,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方式較多,主要以經驗性治療和病因治療為主,但多數治療效果不明顯。糖皮質激素為臨床治療發性聾的常用藥物,其能夠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中,效果十分顯著,且具有較高安全性。糖皮質激素屬于一類甾體抗炎藥物,在各項疾病的治療中均有所應用。臨床對于糖皮質激素治療突發性聾的研究較多,但對于給藥途徑、用藥時間、藥物的選擇仍未有明確標準。本文對糖皮質激素治療突發性聾的研究作一綜述,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糖皮質激素;病因治療;突發性聾
中圖分類號:R764.43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11.015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11-0052-03
Abstract:Sudden deafness is a common clinical otolaryngology disease,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onset and complex condition, and the degree of hearing loss and complication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ease duration. Sudden deafness is mainly caused by hearing loss, dizziness, tinnitus, etc., which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patients' daily life and work.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clinical treatments for this disease, mainly based on empirical treatment and etiological treatment, but most of the treatment effects are not obvious. Glucocorticoid is a commonly used drug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hair spasm. It can be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and the effect is very remarkable and has high safety. Glucocorticoids are a class of 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that ar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the treatment of sudden deafness by glucocorticoids, but there is still no clear standard for 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he time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hoice of drug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tudy of glucocorticoid therapy for sudden deafnes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Glucocorticoid;Etiological treatment;Sudden deafness
突發性聾(sudden deafness)在臨床又被稱為突聾,主要是指人在數小時、數分鐘或3 d內出現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且存在2個相鄰頻率聽力降低20 dB以上,患者通常伴有惡心、耳鳴以及眩暈等不良反應,不僅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影響,同時對患者學習和工作造成影響[1]。雖然該疾病具有自愈傾向,其在臨床自愈率為30%~60%,但由于該疾病存在一定危害性,臨床通常以早期治療和積極干預作為治療目的,該疾病發病機制十分復雜,診治標準尚未統一,導致臨床研究結果均存在較大差異性。糖皮質激素作為治療突發性聾的早期治療藥物,對于不同類型的突發性聾患者,應根據其個體差異選擇不同給藥途徑,比如靜脈滴注、鼓室給藥、口服等,并合理選擇用藥時間以及藥物種類的選擇[2,3]。本次研究對糖皮質激素治療突發性聾的研究做一綜述,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作用機制
臨床對于突發性聾的發生機制尚未明確,可能與內耳微循環障礙具有密切關聯。研究顯示[4],突發性聾作為一種由多因素所致的疾病,其易出現內耳微循環血管痙攣、栓塞和出血,增加患者局部毛細血管擴張風險,同時導致其出血水腫和組織缺氧情況,多數患者伴有代謝紊亂。同時,還有其他因素介導內耳組織損傷,比如免疫機制、病毒感染以及耳蝸炎癥等[5,6]。臨床以改善患者內耳微循環障礙為治療目的,但人體耳供動脈為迷路動脈,無側支循環,一旦發現病變情況,不可通過其他動脈供血代償,進而導致多數藥物無法直達病灶部位,導致藥效無法有效發揮。因此,治療過程中應將血管及時疏通,有利于藥效直達病灶部位。
糖皮質激素在臨床用藥十分廣泛,種類繁多,該藥物應用于突發性聾疾病中,能夠取得滿意效果,且能夠使內耳微循環障礙發生改變。人體耳內也有糖皮質受體的存在,正是由于該機制,糖皮質激素藥物通過與受體進行結合,能夠對毛細胞擴張產生抑制,使其內耳水腫得以消除,有利于早期解除血管痙攣,進而達到改善患者內耳微循環的目的,促進患者內耳功能早期恢復[7]。糖皮質激素藥物還具有抗病毒、免疫抑制以及抗炎等效果[8]。
2給藥途徑
給藥途徑主要包括局部給藥和全身給藥兩種形式,其中全身給藥包括靜脈滴注或口服給藥,局部給藥包括鼓室注射,上述兩種給藥方式在臨床受到廣泛應用[9]。糖皮質激素被臨床認為是治療突發性聾的首選治療藥物。突發性聾的初始治療方案通常以全身給藥為主,但該種給藥方式易導致人體血液循環中的白細胞數量明顯降低,對炎性介質的產生和釋放可產生抑制,易導致患者出現較多不良反應,以消化性潰瘍、血糖升高以及骨質疏松等作為表現,由于上述不良反應的發生,導致其給藥方式受到限制[10]。1996年,臨床首次采用鼓室給藥方式治療突發性聾,取得了十分滿意的療效,為突發性聾的治療開創了新路徑[11]。鼓室給藥方式中激素使用劑量小,能夠彌補全身給藥所致的不良反應,能夠使人體內外淋巴液內的藥物濃度得以提高,但該種給藥方式價格昂貴,對于操作人員技術要求較高,一旦出現操作不當情況,易導致患者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不良情況。目前,臨床通常將鼓室給藥方式作為治療突發性聾的一線治療方式,且在臨床取得可觀的成果[12]。
由于給藥方式不同,其治療效果均存在差異。臨床通過將鼓室注射、靜脈滴注和口服給藥三種不同給藥途徑進行比較,其在突發性聾的治療中,顯示三種給藥途徑均無明顯差異[13]。為了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尋求更為安全的治療方式,臨床將全身給藥方式和鼓室給藥方式相結合,將其作為突發性聾的治療方式,由此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在臨床中這一方式得到了肯定[14]。但也有研究認為,全身給藥和鼓室給藥相結合方式未能體現聯合用藥優勢,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內容:①聯合用藥方式對于影響聽覺通路中樞部分的炎性反應和內耳的全身性免疫反應無法進行抵抗;②鼓室注射給藥的藥物濃度與臨床需求不相符;③圓窗膜通透性十分差,嚴重影響藥效的發揮;④激素在人體內耳停留時間短[15]。
3藥物選擇
糖皮質激素的藥物種類繁多,代表性藥物包括地塞米松、甲強龍以及強的松等,而上述藥物的治療效果均存在差異。有研究報道[16],地塞米松和甲強龍靜脈滴注治療突發性聾,其療效相比較,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5.00%和84.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使用甲強龍患者,其血糖相比治療前明顯升高,升高幅度相比地塞米松患者較低。地塞米松和甲強龍在突發性聾的治療比較中,甲強龍更具有優勢,原因主要與以下內容相關:①從藥品結構可見:甲基作為甲強龍的主要成分,能夠明顯增加藥物親脂性,而琥珀酸鈉基團的存在易降低藥物本身的電活性,該種藥物對于細胞組織-脂質屏障以及血-迷路屏障均具有較好的通透性,進而使藥效充分發揮;②從藥品半衰期可見:甲強龍作為一種中效藥物,半衰期約為12~36 h;地塞米松作為一種長效藥物,半衰期時間在36~54 h。因此,從兩種藥物半衰期情況可見,甲強龍與地塞米松在人體內累積效應相比較,后者更為強大,嚴重影響機體中糖代謝。
臨床對于全身用藥的優劣尚未明確,研究報道較少。鼓室給藥能夠使藥物在人體內耳濃度明顯提高,使藥物停留時間明顯延長,進而增強治療效果[17,18]。甲強龍在內外淋巴液中濃度相比地塞米松和甲強龍濃度均較高,且持續時間最長。曲安奈德在人體內耳中也具有十分高的濃度,與地塞米松比較,其治療效果顯著。另有研究表明,給予患者地塞米松鼓室給藥治療后,其與內耳糖皮質激素受體相結合,持續時間可達24 h以上,與強的松比較,療效較好[19]。激素治療效果的優劣與其相應受體結合能力大小具有密切關聯性。地塞米松和內耳糖皮質激素聯合鼓室給藥方式,其治療效果相比單一激素更好,但臨床對于該種治療方案缺乏針對性的依據,其治療效果需進一步探究[20]。
4治療時機
臨床對于突發性聾的治療時機,通常認為在其發病14 d內采取積極治療能夠取得滿意效果,促進患者聽力的較快恢復。對于14 d內聽力未明顯提高患者,在對其進行3個月的隨訪過程中發現,其聽力幅度一般很少出現提高情況[21]。故此,將發病2周內作為治療突發性聾的最佳時機[22]。由于全身激素給藥易導致患者出現較多不良反應,進而導致其使用受到限制,但早期給藥也獲得較多學者以及患者的認可。雖然鼓室注射的有效性得到臨床廣泛學者以及患者的認可,但臨床對于其治療時機仍存在爭議,主要包括以下:①在實施全身激素給藥的同時與鼓室給藥相結合;②單獨采用鼓室注射治療,并將其作為一線治療方案;③鼓室注射作為一種補救方法,在全身激素給藥后3~5 d、5~7 d、2~54周、6周或3個月以后即可開始使用[23]。對于劑量方案,全身給藥劑量一般為:甲強龍 1次/d,10 mg/次,最大劑量為60? mg/d;地塞米松1次/d,10 mg/次,全劑量為7~14 d,后逐漸減量;鼓室注射推薦劑量:甲強龍劑量為40 mg、地塞米松劑量為10 mg。
5不良反應
在全身給藥中,其不良反應包括血糖上升、血壓升高、消化性潰瘍和骨質疏松等。全身給藥靶向性較差,難以通過人體血-迷路屏障,需較大劑量才能在人體內耳達到足夠的有效濃度,且副作用較大,特別對于存在消化道潰瘍、骨質酥松、糖尿病的老年人,其使用受到限制。高占梅等[24]研究顯示,口服強的松,若劑量在60 mg/d以上時,易增加患者撤藥綜合征風險。臨床對于突發性聾合并糖尿病患者通常以糖皮質激素治療為主,其原因主要與糖皮質激素能夠有效抑制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密切相關,但其可增加機體內肝臟糖異生情況,促進肝糖原的合成,緩解葡萄糖氧化分解過程,最終誘發高血糖,使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且由于糖尿病因素所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和血脂異常均可加強患者內耳微循環障礙,誘發突發性聾。若治療不及時,易導致其形成惡性循環,治療效果不佳。
鼓室注射給藥方式在臨床廣受好評,但該種給藥方式仍存在一定不良反應,以患者鼓膜穿孔、聽力下降、出血、耳痛、鼓室內感染、頭暈等作為表現。且研究認為[6],鼓室給藥注射甲強龍相比注射地塞米松更容易增加患者灼熱感以及疼痛感,為了能夠降低鼓室給藥不良反應發生,應做好以下措施:①在治療前,避免抗凝藥物的使用,降低患者出血風險;②在各項操作前,對患者外耳道進行清理,防止感染;③穿刺前對鼓膜進行表面麻醉,減輕穿刺所致不適感;④以前下或后下象限作為穿刺點。
6總結
突發性聾在臨床具有極高發病率,發病年齡逐漸呈年輕化,雖然該疾病具有一定自愈性,加之臨床激素的應用,使其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提升,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永久性聽力下降情況,若治療不及時,易導致患者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同時增加心理負擔。雖然國內外對于突發性聾的治療研究工作研究較多,且取得一定成果,但臨床對于突發性聾的發病機制、診治方法仍未能達成共識。在突發性聾的給藥方式方面,臨床具有兩種類型,即全身給藥和局部給藥,兩種方式均各有優勢,臨床需根據每位患者個體差異選擇針對性治療方案,由此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由于突發性聾的治療有效時機較短,通常在發病后2周,故此早期對突發性聾進行診斷十分必要,能夠為后期治療提供有利依據,進而提高患者臨床治愈率。需將診治標準不斷規范化,同時與大樣本、高質量的研究作為對照,由此體現糖皮質激素治療的優勢,滿足患者治療需求。
參考文獻:
[1]楊莉,干強,方紅雁,等.糖皮質激素與高壓氧治療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耳聾的臨床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17,46(14):1910-1911.
[2]申跡,項錦銀.早期鼓室注射聯合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對突發性耳聾的療效探討[J].重慶醫學,2017,46(6):75-77.
[3]苗英章,安慧琴,宋曉飛,等.鼓室聯合耳后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難治性突發性聾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藥,2018,40(9):48-51.
[4]孫紅村,江文博,邱小雯,等.鼓室內注射激素及高壓氧在難治性高頻下降型突發性聾治療的應用價值[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8,25(4):211-213.
[5]Karimi S,Attarzadeh-Yazdi G,Yazdi-Ravandi S,et al.Forced swim stress but not exogenous corticosterone could induce the reinstatement of extinguished morphine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in rats:involvement of glucocorticoid receptors in the basolateral amygdala[J].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4(264):43-50.
[6]王巍毅.糖皮質激素三種不同給藥途徑治療青少年突聾的療效比較[J].醫學臨床研究,2018,5(9):1809-1810.
[7]張萍.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聯合高壓氧治療突發性耳聾療效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6):696-698.
[8]姚琦,陳清,陳望燕,等.葛根素注射液輔助治療氣滯血瘀型突發性聾患者的療效觀察及對其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38(7):814-819.
[9]Quax AM,Koper JW,Huisman AM,et al.Polymorphisms in th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ene and in the glucocorticoid-induced transcript 1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activity and response to glucocorticoid bridging therap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2015,35(8):1325-1333.
[10]張祥寶,胡寶華.巴曲酶聯合早期鼓室內注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治療突發性聾[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7,24(1):46-48.
[11]陳志太,王勝國,李龍巧,等.高壓氧綜合治療突發性耳聾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17,24(6):478.
[12]張志堅,祝園平,楊希林,等.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治療伴眩暈的全聾型突發性聾的療效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8,26(6):612-615.
[13]侯薇,李菁,徐璐.舒血寧注射液聯合胞磷膽堿鈉治療突發性耳聾的療效觀察[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7,32(12):2413-2416.
[14]Inoue-Toyoda M,Kato K,Nagata K,et al.Glucocorticoids facilitate the transcription from the human cytomegalovirus major immediate early promoter in glucocorticoid receptor-and nuclear factor-I-like protein-dependent manner[J].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15,458(1):180-185.
[15]黃芳,蔣玉歡,郭飛波,等.銀杏達莫注射液聯合醋酸潑尼松治療突發性耳聾患者療效觀察及其對患者血液流變學和細胞因子影響[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8(1):85-88.
[16]汪建,武肖娜,彭華.甲強龍與地塞米松治療突發性聾的對比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3,20(3):123-125.
[17]張霞,陳凱迪.參茯五味芍藥湯聯合地塞米松治療突發性耳聾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30):3355-3357.
[18]倪茂美,劉蕾,趙睿,等.全身聯合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治療突發性聾的療效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8,32(9):656-660.
[19]后婕,齊慧,戴艷紅,等.激素抵抗對突發性聾治療效果影響的臨床觀察[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7,52(8):566-572.
[20]Trementino L,Appolloni G,Ceccoli L,et al.Bon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ushing's syndrome:Looking for clinical,biochemical,and genetic determinants[J].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2014,25(3):913-921.
[21]劉陽云,張彩霞,曹杭,等.突發性聾挽救性治療時機[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29(8):719-722.
[22]王曉明,溫麗慧,呂忠.耳后注射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與地塞米松治療平坦型突發性聾的對比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7,24(1):28-30.
[23]王海茹,王海濤,郝玲.耳后與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突發性耳聾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8,16(5):89-95.
[24]陸文敏,朱鵑芬.糖皮質激素耳后注射與傳統給藥方式治療平坦型突發性聾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17,32(5):240-242.
[25]高占梅,宋揚,劉華,等.甲潑尼龍與地塞米松治療突發性耳聾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8,39(2):265-271.
收稿日期:2019-3-19;修回日期:2019-3-29
編輯/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