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長曉

【摘要】目的 對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討論。方法 采用回顧性病例數據分析法,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來我院再次剖宮產產婦3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產后是否出血分為A組(產后出血43例)和B組(非產后出血257例),將其臨床病例資料的基本信息、臨床情況、術中及術后情況進行整理和記錄,分析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結果 通過數據分析得出,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為:前置胎盤、宮縮乏力、產前貧血、手術時間等等。結論 針對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首要因素為前置胎盤,要做好產前檢查工作,此外,加強對產婦的孕期運動、飲食指導,做好降低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發生率的工作。
【關鍵詞】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危險因素;預防
【中圖分類號】R71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1
我國開放二胎政策后,有剖宮產史的產婦再次剖宮產例數也在不斷增加,因剖宮產術后造成的瘢痕子宮讓產婦再次妊娠的前置胎盤概率有所增加,現階段,我國瘢痕子宮產婦再次分娩時仍出于安全考慮選擇了剖宮產。本文對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的風險因素進行了分析探討,以期為后續臨床預測提供有效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采用回顧性病例數據分析法,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來我院再次剖宮產產婦3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再次剖宮產產婦年齡在24~43歲,平均(33.17±5.26)歲,孕34~42周,平均孕(37.61±2.73)周,按產后是否出血分為A組(產后出血23例)和B組(非產后出血277例)。將所有研究對象的前置胎盤、子宮收縮力、術中及術后情況、新生兒體重進行整理和記錄,分析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x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 果
本次研究主要對兩組產婦的子宮前壁下段厚度、產前貧血、前置胎盤、宮縮乏力、胎兒體質量以及手術時間進行了分析,發現A、B兩組的這些數據除胎兒體質量外有著很大差距,表明除胎兒體質量外,其他因素為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其中以胎盤前置為主要原因,其次是宮縮乏力、手術時間、產前貧血等因素,具體情況如下表1。
3 討 論
醫學技術隨著社會的進步也在不斷前進,在我國剖宮產對于解決難產、高危妊娠產婦等安全分娩有著重要意義,也在全國各地不斷普及,加上二胎政策的開放,再次剖宮產產婦例數越來越多,如何提高再次剖宮產產婦的妊娠安全和良好預后,對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危險因素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研究表明,前置胎盤對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有著重要影響,那么我們在臨床工作中應重點做好前置胎盤再次剖宮產產婦預防產后出血工作,此外產前貧血與宮縮乏力對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有著很大影響,產前孕婦飲食指導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宮縮乏力現階段因其原因復雜,尚無明確定論,筆者只建議可以考慮產前使用縮宮素來做好預防性工作。本文是針對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隨機抽取的病例數作為研究,可能會因地域、時間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筆者查閱文獻,有文獻也表明胎兒體質量對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有著一定影響。以期本文對臨床工作有所借鑒,在后期的產科工作中能夠更好對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做出科學的預防舉措。
參考文獻
[1] 曾 義,李 杰,段光友,李 洪.再次剖宮產產后出血危險因素分析:一項基于2442例產婦的回顧性研究[J/OL].第三軍醫大學學報:1-5..
[2] 魏東林.影響剖宮產后再次分娩產婦選擇分娩方式的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35):148-150.
[3] 徐鳳穎,聶凌男,李 瑩,孫 晶.瘢痕子宮再次妊娠致子宮破裂危險因素的臨床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