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月 李俊剛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創新,本研究結合微生物學課程實踐性、應用性、技術性、科普性等特點,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有機的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微生物;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表明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讓人們明理向善,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學除了傳道授業解惑,還要立德樹人,這是大學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微生物學課程是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制藥三個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操作性。在課程教學中充分挖掘與本課程的思政資源,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到微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
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早日帶領我們實現中國夢。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1. 我國的“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是我國高校教育改革中一個重要的創新。可以說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都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形式。思政統領課程教學之魂,課程體現思政育人之要。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程體系,而課程思政則是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教學體系[2]。課程思政的內涵可以理解為:在所有的課程教學中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有機統一,提煉出課程中蘊含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價值范式,使學生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有正確的方向[3]。
隨著思政教育的要求的提升,如今專業課教師也在“課程思政”的推動下,努力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把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結合起來以更好地培育學生,真正做到教書育人[4],微生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必開的一門重要基礎課或專業基礎課,也是現代高新生物技術的理論與技術基礎。 那么在微生物學過程中如何把思政有機的結合在教學中?
二、課程思政在微生物學課程運的有效途徑
1.以教師個人魅力感染、教育學生
“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1],教師作為課堂的有機分子上向學生傳授積極向上的先進文化知識,愛崗敬業,以飽滿的熱情和精神面貌感染學生。開拓進取、勇于創新,不斷豐富自身的理論積淀,提高學識修養和教育教學水平,積極從事科學研究,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影響學生、培育學生。
在學生行為要求方面,教育學生先學做人,再學知識。遵循先嚴后寬的原則,日常教學多從細節入手。人才培養就像一棵大樹,如果沒有發達的根系,就不可能保證繁茂。
2.挖掘微生物學中優秀愛國主義教育案例
結合微生物學實踐性、科普性特點,把微生物學中有教育意義的案例,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有機的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于專業的認同感及責任感。如課前安排學生學習19世紀法國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巴斯德個人事跡。通過課堂提問,討論等環節,加強學習巴斯德為了科學忘我投入的奉獻精神以及他在普法戰爭爆發期間拒絕波恩大學的榮譽學位證書的愛國主義情懷,啟發學生對于科研忘我付出,舍小家愛大家的奉獻精神,引導學生如何的正確的愛國。
3.通過微生物技術發展和應用案例加強學生職業責任感
根據微生物學應用性和技術性特點,結合我國白酒的特殊工藝和特點,講授微生物學發展史上我國勞動人民在制曲釀酒中的貢獻,激發學生學會運用微生物學知識和技能,把我國白酒釀造技術發揚光大;立克次體是1909年美國病理學副教授立克次(HowardTaylorRicketts,1871–1910)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熱時首先發現的。第二年,他不幸因感染斑疹傷寒而為科學獻身。1916年羅恰·利馬首先從斑疹傷寒病人的體虱中找到,并建議取名為普氏立克次體,以紀念從事斑疹傷寒研究而犧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學家普若瓦帥克;通過學習我國發明的維生素C二步法生產工藝、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殺蟲劑的質量已在全球領先、H7N9禽流感疫苗等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激發學生學習微生物學知識的熱情,使他們有為祖國的微生物事業奮斗終身的理想和熱情。
通過對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學習,向學生講述我國微生物資源在傳統發酵工業的悠久歷史,在人類歷史進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種痘、制曲釀酒,但現在我們與先進國家相比在技術上有些落后,特別是在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有著很大的差距。比如青霉素的效價、谷氨酸產酸率、極端環境微生物的研究等方面,教育和激勵學生刻苦鉆研,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實踐教學中,帶領學生到一些極端環境,比如安縣溶洞、溫泉已開發區和未開發區、采油區去參觀實習,讓他們現場感受這些環境下工人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但進一步的宗旨是讓學生采集樣品,尋找這些區域的微生物資源,比較森林資源、水資源的破壞對微生物資源的影響,從而教育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及保護和開發微生物資源的重要性。
微生物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學習中,通過我們的母親河-草溪河水體污染調查結果,讓學生應用微生物學知識和技能檢測出不同區段的微生物區系,分析污染源,提出治理參考方案,讓他們真正體會到愛護環境就是愛護我們自己,可以從我們做起,我們也可以為人民服務,這樣既強化了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又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4.在課堂教學和企業實習、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樂于助人的奉獻精神。
通過課程設計環節自主設計性試驗過程中一個小組大家選出組長,下達每人的任務,然后匯總寫出一個完整的試驗方案,每人作出的試驗結果,集體討論,形成一個凝聚了大家心血的成果,在實驗中大家分工協助、互相幫助,提升學生的友愛互助的團隊意識。
5.通過微生物是我們的敵人,更是我們的朋友范例教學,培養學生關愛健康、珍惜生命、潔身自愛。
在學習新顯病毒-艾滋病病毒知識時,學習病毒傳染途徑和相關預防知識,教育學生潔身自愛,并且在校園進行艾滋病常識科普宣傳。
在微生物生態及常見傳染病知識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在實驗室里對學生寢室、教室空氣中微生物數量的測定、舊紙幣上微生物數量的測定,以非常實際的數據向學生表明愛護清潔衛生、不隨地吐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三、結語
通過微生物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思政教育環節的設計,實現“立德樹人”。
并且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總結:知識傳授明晰,能力提升落實,育德功能實現。在反思中改進,充分挖掘課程的育德功能,不斷優化課程建設 。微生物學中的德育教育,需要巧妙設計,循循善誘,恰當引導。不要讓學生有突兀感,以免適得其反。學生不僅能體會到新教學方法為課堂和學習帶來的活力,同時還能感受到專業技術知識的強大,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何衡.高職院校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基礎課建設,2017,27-30.
[3] 肖香龍,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33-135.
[4] 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 [J]. 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