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晨祎
【摘 要】高校教育教學擔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與法律素養的關鍵所在。下面文章主要結合的當前教學現狀,探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改革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思想道德;法律基礎;教學改革;法律教學
高校是思想的戰場,是意識形態的重鎮,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一門重要課程,授課對象是剛入校的大一新生,課程設置旨在幫助大一新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進而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提升學生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養,是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主陣地、主渠道。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法律基礎部分教學改革分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作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的公共基礎學科,旨在通過課程的學習,提高大學生道德行為意識與法律意識,使他們更直觀的了解法律體系,不侵害他人、維護自己利益。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適應社會發展。因此,“基礎”課教學不僅僅包含認知因素,還包含情感因素、意志因素等,需要在課堂充分展現教學魅力,才能提高課堂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讓學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獲得發展和提升,實現教學過程和修身過程的真正統一。沒有理論的透徹性就沒有教學的實效性?;诖耍鳛椤盎A”課教師,應該加強理論學習與研究,增強價值判斷、選擇和塑造能力,從而增強課堂實效性[1]。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
2.1學生對課程的期待值低
由于中學重復學習的緣故,大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持有“不感冒”的態度,學生的潛意識認為該門課程學不到新的有“技術含量”的東西,并將其定位為“道德說教課”。這種心理預期降低了大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期待值,其直接后果就是在課堂上學生“抬頭率低”“低頭率高”。大部分學生認為“很多內容在中學學過”,還有學生認為“學到這些內容,又勾起對中學生活的記憶,每天背呀記呀,好難忘!”重復學習的確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導致學生對課程期待值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2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不貼近
法律既是一門學科,也是國家及人民意志的體現,不論是法律的教授者還是學習者,均要求有較為縝密的邏輯思維。法律作為人民總體法制觀、人生價值觀及道德觀的統一,不僅可以向學生展現出社會目前的法治內容,通過正確的法制教育,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在教授法律知識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接受能力,并結合學生在聽講后的反饋對教學內容及形式進行改進,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法律中包含一系列專有術語及抽象概念,初學者在接觸時難免會感覺晦澀難懂,因此教師在教授時要避免照本宣科,盡量使法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與理解。但現實中仍有許多教師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只專注于教材知識的傳輸,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實際感受。對于法律這一與實踐結合密切的學科,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法律的實際約束力及重要意義。
2.3課程教學效果不顯著
思修課是一門適應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課程。該門課程雖具有一定的理論性,但并不是單純的說教,它指導大學新生適應人生角色轉變、正確應對人生課題、合理解決人生矛盾,同時也肩負著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目前該門課程的學生“到課率”雖有所增加,但學生到課后的“抬頭率”仍有待提升。學生到課后的“抬頭率”不高,說明課程教學還不夠精彩,缺乏魅力,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2]。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法律基礎部分教學改革分析
3.1針對高職生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全國所有高等院校大學生的必修課,和其他專為高職生編制的專業課教材不同,思想政治課教材不分本專科、不分學校全國統一教材。高職生既有普通大學生的特征,也有自身獨特的特點。和本科生相比大多數的高職生文化課學習成績較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低,自律性較差;但動手能力強,思維較活躍。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充分了解高職生的特點后設置相對應的教學目標,把國家對大學生的統一要求同高職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更適合高職生的教學目標。
3.2注重法律實踐教學
因法律應用性強的學科特點,高校在進行法律教學方式改革時,要始終以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為中心,引導學生在學習法律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良好法律意識。法律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離不開教師的合理引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參與法律實踐的機會,例如,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到偏遠城鎮等地區開展義務法律咨詢業務,參與法律宣傳普及活動,幫助人們提升法律意識,學會利用法律維權。為學生提供諸如此類的法律實踐活動,既可以促進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的掌握,提高理論結合實際的學習和應用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3]。
3.3改革成績評定方式
成績是為了真實的反饋教學成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成績評定應從傳統的卷面成績改成以“卷面+實踐”的雙重的測評模式。成績評定中加入實踐環節,實踐內容可通過學生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完成實踐論文,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可通過社會調查,收發問卷的形式收集違法守法的案例,形成調查報告,使學到的道德法律知識融入到事件中。成績評定方式是課程的重要組成,也是教學改革不可缺少的部分。
3.4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課程教學改革
第一,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邏輯主線,系統落實教學要求。在理論上透徹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思想上真心篤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具體教學中從點滴做起,從細微之處著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融入師生的言行;第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為核心要素,精心設計教學專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教師在思修課教學設計過程中,也應從這三個層面循序漸進地展開,讓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第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要求為根本遵循,協同運用教學方法。要想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必須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網絡與課堂相結合,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之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自己的血液,并外化為具體的行為。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教學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不但鍛煉了同學們合作分工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讓學生學會了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能夠為社會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李葉,路克利.思想政治理論課探究式教學“問題設計”的價值及實現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82-85.
[2]段紅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全過程的路徑探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12).71-74.
[3]李紅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途徑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