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的課堂教學仍存在許多令人擔憂的地方: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隨意性、不科學性,課堂教學的倦怠,教師缺乏情感,上課單調枯燥、單方灌輸,文章對如何進行有效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有效教學;師生;教學目標
一、明確有效教學的含義
有效教學,即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有了具體的進步和發(fā)展。因此,有效教學可概括為符合教學規(guī)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①有效果。教學活動的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總目標相一致,體現出教學的目標達成性。②有效率。師生雙方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投入的時間、精力及各種教育資源較少,但教育目標得以實現,身心得以進步、成熟,個性得以張揚、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獲得培養(yǎng)以及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得到提高。③有效益。教學目標要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高度吻合。對有效教學進行研究,不是簡單地重復別人的研究,而是要結合本校特點對所記錄的典型的教學事件進行理論分析、反思,這樣才有利于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素質。同時,研究要體現我們特有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師生教與學的有效性。
二、了解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
筆者就“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丹縣吾縊鎮(zhèn)72位任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如下:認為教師教學行為影響有效教學的52人,占72.2%;認為學生學習行為影響有效教學的53人,占73.6%;認為教學目標影響有效教學的30人,占41.7%;認為教學內容的影響有效教學28人,占38.9%;認為教學方法影響有效教學的51人,占70.8%;認為教學評價影響有效教學的32人,占44.4%;認為教學反思影響有效教學的23人,占31.9%。從以上數據中看出,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行為、教學方法是影響有效教學的三個主要因素。
三、改變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以及課堂教學方法的途徑
長期以來,農村小學課堂教學,仍注重強調“傳道、授業(yè)、解惑”,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堅持“教師中心論”,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對好奇心的刺激,導致學生上課沒有積極性。使師生的活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fā)揮,致使課堂教學的效果出現零效應甚至是負效應。
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運用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強調師生互動,注重師生交流,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的目標。教師由過去的課堂教學主角(獨角)轉變?yōu)椤捌降戎械氖紫保硗饨處熡蓚鹘y(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楝F代的學生發(fā)展促進者。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構建學科知識體系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長,形成符合學科實際且具有個性的有效教學模式。
四、有效教學促進教師的發(fā)展
專業(yè)發(fā)展成功的教師,應基礎知識扎實,熟悉本學科課程,不斷更新課程知識,努力提高教育理論水平。特別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各學科增加了許多新的教學內容,教師要苦練內功,及時充電,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拓展。不但要精通教材上的“顯性知識”,還要掌握支撐這些知識背后的“隱性理論”,做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達到這一高度,教師關鍵要在頭腦中具有一種“透視”意識,每次在鉆研教材的時候,都要思考:這一知識點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它最利于學生理解的實質性含義又是什么?及時收集各種利于教學的信息,更多地考慮如何運用有限的課堂資源讓本學科能生動有趣地吸引學生。
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互動,教學內容選擇和教學目標確定應當是一個反復互動的過程,根據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選定教學內容后修改教學目標,不斷考慮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和內容選擇的合理性,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課前的預設,要隨著課堂教學的進程,根據具體情況及時捕捉來自學生的信息,進行現場調控、修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馮萍.思維導圖促進師生道德思維發(fā)展的探究式學習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18(5).
[2]鄭少群.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研究[J].教師,2018(15):87-88.
作者簡介:向嵐(1972—),廣西南丹人,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