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話語的內容、表達模式、傳播方式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文章探討初中學校應如何借鑒主流媒體及其官微的話語轉變,重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一、官方媒體“畫風突變”彰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變革的重要意義
忘記從哪件事或者哪個時間節點開始,官方媒體似乎突然就以活潑、親切、頗具感染力的姿態融入人民的生活之中。從《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的語言風格的變化到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妙語連珠“意外成網紅”,曾經被公認為刻板、嚴肅甚至指令式長篇大論表達話語的代表,現在卻成為眾多網友和青年競相關注的焦點,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平臺。國家大事小事、方針政策的調整變革以創新的形式吸引著、牽動著千千萬萬的民眾去關注、去參與。從《百家講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仿佛從陰冷沉寂的博物館的卷宗中被賦予精靈般的活力,以各種鮮活靈動的形式在神州大地煥發新的生命。主流媒體通過優化話語模式,讓語態語言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這個“轉型”無疑是相當成功的。這也啟發了我們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須要重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二、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困境與重構
較長一段時間以來,受各種因素(如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和沖擊、家長不重視、社會大眾認知的局限性等)影響,學校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對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足夠重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較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評價方式等研究不足,導致教育效果不好甚至產生思想政治教育無用論。這種現象在唯分數、唯升學的功利主義下形成惡性循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與意義是毋庸置疑的,我們要分清因果關系,重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1.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容陳舊,需要與時俱進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是龐大的,教材也往往落后于時代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到實處,要求教育者必須精準把握時代脈搏,結合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實時更新”“應時更新”“定時更新”;要結合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和實際情況,讓教學內容更具體更接地氣。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為此各類學校掀起了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的熱潮,小學、中學到大學,分階段分策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學生腦袋,充分挖掘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思維潛力和學習能力。
堅定中學生政治信仰、厚植中學生文化自信、引領中學生道德發展是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當前,深化培育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有效途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追求,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培育中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絕不是停留在對12個詞組的刻板記憶,也不是脫離實踐、缺乏感性體驗的純理論背誦。在現實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只有充分滲入生活、回歸生活世界、構建生活化話語文本,才能有明確的針對性、指向性和實效性。要讓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需要挖掘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從家鄉到社會到國家,從個人到家庭到班集體到全民族,從經濟收入、自身權利到日常生活、社會秩序等,用鮮活的典型人物、真實的案例、科學準確的數據去描述生活、概括生活、解釋生活、引導生活。
2.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模式單調,需要優化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教育者一味采取刻板、嚴肅甚至指令式的長篇大論表達話語就無法獲得受教育者的認同;而如果受教育者長期接受負面信息或者消極思想,又未能得到及時、正面、有效的話語引導,就會懷疑或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為了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教育者應優化話語模式。一方面,要始終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另一方面,要通過優化話語模式,讓語態語調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詞匯是語言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其變化和發展直接反映社會文化變遷。《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的用詞用語轉向時代化、鮮活化、口語化,深受讀者的認可和喜愛。
“講好中國故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不僅要求講好中國故事,而且在各種場合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其語言生動、有感染力、內涵豐富、引經據典,對時下青少年關注的流行熱點和焦點又能夠信手拈來,情境貼切有親和力,堪稱講好中國故事的話語典范!“擼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簡潔明快又能激勵人心!日常教學中,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摒棄冷淡刻板的說教,要捕捉學生的內心需求,他們想什么。大道至簡,教學話語要接地氣,傳播大道理與詮釋小道理相結合,采取寓道理于故事、用事例講道理;用睿智的思維或幽默詼諧的比喻,掌握好理論的深刻性和通俗易懂的關系;積極挖掘理論知識與優秀傳統文化或者網絡時代新文化的連接點。總之,采用“引經典、用通俗、接網絡、顯幽默”的方式去傳遞思想,使理論知識有“脈搏”,有“溫度”。
3.思想政治話語傳播方式單一,需要創新
在校園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是單向的,不管是通過教師講授還是課本、報紙、廣播等方式,總避免不了教育者“一言堂”的尷尬。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迅速發展起來,新媒體例如微博、微信等在大數據信息處理和互動方面的獨特優勢深受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歡迎和推崇。網絡時代背景下,雙向互動的網絡傳播屏蔽了現實生活中角色、身份和地位的束縛,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主體(意識形態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減弱,抽象的文字、冗長的語音在直觀的圖像、數據、視頻面前高下立見。人們的言論發表更加自由、思維更加開闊。中學生是網民的生力軍,利用好信息化技術,充分發揮多媒體教育技術、微信、微博的功能,加強思想政治話語的傳播力和滲透力。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傳播思想政治話語的陣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合理穿插精選的視頻、圖片、數據,設置良好的教學情境,點燃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細心聆聽、把握切入良機,循循善誘,引導他們實現文化認同、價值認同、國家認同、政治認同等。課堂外,利用好學校的微信公眾號、微課掌上通、微博等平臺,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進行創新,按照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更新教育主題;堅持和發揚微信微博雙向互動、開放共享等優勢,及時把握學生群體思想動態和輿論趨向;積極與主流媒體的官網、官微進行合作或者借鑒,讓更多的資源借助網絡平臺完成共享,也借此占領思想政治輿論高地,提升思想政治和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威。
參考文獻:
[1]王欣,李海峰,舒俊,等.人民日報任仲平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改造的啟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21).
[2]劉鴻雁.微信傳播中的思想政治話語權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6).
作者簡介:王麗川(1979—),女,廣東東莞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