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快速的發展,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斥著許多數學信息,如何才能對這些信息進行快速、正確、合理的判斷?這就必須擁有良好的數感。數感是我們的一種基本素養,是我們自己理解和應用數的一種態度和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能夠幫助學生學會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深刻把握數的概念,并讓他們將學習到的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進而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呢?文章作者對此進行了具體的探討研究,希望對廣大教育者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感;教學活動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發現在同一個數學情境中,每個學生面對教師設計的數學問題有著不同的反應,有的學生反應敏捷、思路暢通,很快就說出了答案;而有的學生反應緩慢,要苦思很久,才能理清思路。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反應遲鈍,非常苦惱,作答也語無倫次。這些都是由于數感的原因,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一、建立數感概念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建立初步的數感概念,其初步感知就是學生對物體實際數量的感知,因此在培養學生數感時,教師可以先從基本計數單位開始,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計量單位,比如長度單位米、厘米,時間單位秒、分、小時等。學生只有正確掌握這些基礎計數單位和計量單位,才能進一步感知更大的數量。所以,教師要想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感概念,就要在教學中多設計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來加深感知。
二、在生活體驗中形成數感
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與數學有關的知識,且數學來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小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入手,讓學生能夠通過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去學習和理解教師教授的數學,體會數學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教學時,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興趣、思維方式等規律,利用身邊的數學素材來讓學生進行觀察,然后猜測,初步對數學進行認知,體會數學知識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進而從中獲得樂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力量。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學習到一些基礎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以生活體驗的形式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數感。比如,在學習《克與千克》這章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生活中克與千克的物體,如一包250克的QQ糖,一袋鹽500克,一枚雞蛋大約50克,一袋面粉3千克等,還有一些藥片、黃金等細小事物等都用克來做單位。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克與千克這類計量單位,并從這些事物中形成良好的數感。
三、在比較分析中培養學生數感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學生在數字大小關系的理解上也有一定困難。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這種大小關系通過具體的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對多、少、相當于、多一些、少一些這些大小等關系有一定的認知。例如,在教學大數目估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估算一下250克一包的瓜子里面有多少顆瓜子?一頁報紙上有多少個字?電影院有多少個座位?電影院的座位數與觀看人數有什么關系?讓學生自覺將估算的數平分成若干份,數一數其中一份是多少,然后計算大份是一份的多少倍,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計算這些大數。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體會大數有多少,也能了解大數在我們實際生活中的作用。這個方法,教師也可以用來教學面積的知識,將1平方米的面積與10平方米進行比較,想象10平方米有多大,然后估算操場面積。這種比較分析的方式可以快速幫助學生體會到大數目的意義,同時能夠讓學生在比較中到用小數去感受大數,促進數感的培養。
四、通過實踐發展數感
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中分析,實踐是最好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從各方面去感知數學,并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結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內化知識。所以小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有效發展學生的數感,就應該讓學生多接觸實踐問題,通過實踐將知識與問題聯系起來,然后找尋適當的解決方法,并對運算結果做出合理解釋,有效發展數感。比如,在組織參觀動物園的實踐活動課中,就有許多問題,如購買門票的問題;購買水、食品的問題;根據路程選擇乘車還是租車的問題;路程與速度估算時間的問題;最短路程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考慮,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并給出合理的解釋。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就會將自己原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運用到其中,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對生活的認識,而且還能在這個過程中提高數感。
五、回顧反思中感悟數感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以后進行回顧與反思的習慣,有效促進其對數的感悟。比如,小明有130厘米高,是弟弟身高的2倍,爸爸的身高是弟弟的3倍。問爸爸身高多少?學生在求弟弟的身高時容易出現錯誤解答:130×2=260厘米,爸爸的身高就為260×3=780厘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身邊物體高度來引導學生回顧反思這個結果是否合理,如教室高300厘米,通過對比回顧,學生能夠經歷運用數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效感悟數感。
六、利用科學的訓練方式強化數感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更好地解決問題,而培養學生數學數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將實際問題與數量關系有效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從復雜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并找尋到適當的解決方案,對結果給予合理的解釋。這就是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數感,并不斷在教學中強化學生已有數感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加強估算和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并找尋不同的解決方案,用不同的方式去驗算結果,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完善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促進數感的培養。比如,一班有46個學生到公園里乘船,公園里有大小兩種游船,大船每條最多可以坐5個人,每條20元;小船最多可以坐3人,每條12元,問他們有幾種乘船方式?各需要多少錢?這種題目對學生來說非常有趣,問題一提出學生就開始思考討論,乘幾條大船幾條小船,每條船坐多少個,價錢隨船的多少而變化等,思考了許多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并將學習到的加減乘法、綜合運算等都運用到了解題過程中,不僅得到了有效的訓練,也加強了數感的培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培養一種意識活動,這是一項長期的教學工作,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去感知數學,并將感知到的運用到思考與解決實際問題當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李秀麗.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感的培養[J]. 學周刊,2012(22):46.
[2]薛風清.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數感[J]. 才智,2016(3):70.
[3]張偉.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J].新課程(上旬刊),2017(8):176.
[4]張晶.探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J].求知導刊,2016(2):90.
作者簡介:黃康勝(1964—),男,壯族,廣西大化人,小學一級教師,校長,研究方向:培養學生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