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雯
【摘要】部編本語文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自投入使用以來,它先進的編寫理念,先學認字再學拼音,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系,增加優秀古詩文的篇目等,教材選文貼近學生生活,力圖體現時代性等特征都使得部編本教材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下面將對部編本語文教材進行解讀,以及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部編本教材;小學語文;教材解讀;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葉圣陶先生曾經將“語文”這樣定義:“什么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里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字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是語文。”簡而言之,就是:口頭為語,書面為文。語文作為我們的傳統母語,其學科發展也是最古老的是我國的民族性學科,它的發展歷史十分悠久,同時伴隨發展的還有它的教材。我國古代的語文教材主要呈現為蒙學教材、經學教材、文選教材、詩選教材和作文教材這五大類。21世紀以后,新一輪配套的教材大致有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粵教版、魯人版這幾個版本。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中小學語文、德育、歷史學科統一使用“部編本”新教材。 自此,結束了中小學人文學科持續了十幾年的“一綱多本”教材編寫和教材選用制,進入了“一綱一本”新階段。語文教材廣義的來說,是人的語文知識和與語文能力產生積極影響的口頭語言材料及書面材料。狹義上是指依據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制的,經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供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說的語文教科書。
教材作為語文學科學習的重要文本,尤其在部編本教材投入使用的情況下,如何把握部編本教材的新概念、新教法,這是值得我們去關注并且深究的。
一、小學部編本教材的解讀
對部編本教材的解讀,首先要了解的是新教材的特色。溫儒敏主編在發布會上曾經將新教材的總體特點歸納為四點,分別是:
1.強調立德樹人,卻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潤物無聲。
2.“接地氣”,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掛空,能實用好用。
3.“守正創新”。教材編寫需要聽取各方面意見,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制約,和一般個人著作是不同的,它的空間有限,但還是要努力去創新。新教材并沒有顛覆以往的教材,而是在以前各個版本教材的基礎上去創新。
4.力圖貼近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時代性。
在這四點上,我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解讀,新特點有:
1.強調教材中的民族性: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在北京師范大學探望一線教師的時候曾說過“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那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從這段講話中可以了解,新教材中將會加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范文。
2.強調教材中的適齡性:不再一味地將深奧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將適合該學段學生的文章加入教材中,更貼切學生的認知規律。
3.強調教材中的時代性:新教材中增加的文章,應該更符合時代特征。
4.強調教材中的書法性:隨著科技進步,電子設備越來越普及。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人們對于書寫越來越不重視,甚至會發生提筆忘字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部編本教材在每課后的“讀讀寫寫”,其示范字由知名書法家撰寫,既呈現了書法藝術之美,又能夠規范學生的書寫,提升鑒賞能力和書寫能力,同時可作為硬筆書法習字帖使用,一舉兩得。
在了解了部編本教材的編寫特點之后,教師才可以更有效的對教材進行解讀研習。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理解新教材精神,吃透教材,最大程度的挖掘新教材的教學價值,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當前語文教育的重要命題。
二、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新變化
(一)以“單元”為單位,研讀教材
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教材的編寫結構。溫儒敏先生也曾給過這樣的建議:“部編本語文教材的單元模塊設置比以前更加清晰,但彼此融合,綜合性也有所加強。老師們在使用教材時,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在這樣的建議下,“單元整體教學”作為新教材的切入點,以單元為基本單位,在發現每一篇教材的獨特性以及這篇教材在整個單元中的意義,發現每個單元各內容之間的關聯點,發現單元中培養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點。既強調了深入研讀單篇文本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單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并不是孤立各部分內容。
(二)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溫儒敏先生在編寫小學部編本語文教材的時候曾提出:“對于漢語拼音的教學,往往改變了以往入學即學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識字單元之后,使拼音和認字互為拐棍。教師們在漢語拼音教學中,要注意兩點,一是對漢語拼音的要求不宜過高;另外要重視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降低拼音學習的難度,增加學習的趣味性。”皮亞杰在他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出,該階段的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正在啟蒙時期,已經出現了“守恒”的概念,以形象思維為主,有較強的記憶力。在大范圍的母語和漢字的熏陶下,學生也潛移默化的形成了一些對漢字的初步認識。并且一開始就讓學生學習漢語拼音,學生在新事物的面前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所以先識字,再學拼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符合該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使其更加科學化。
(三)增加傳統文化的篇目
小學階段共選古詩文124篇,從一年級開始,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在習近平主席的帶領下,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語文教師的責任之一,是帶學生暢游古今,帶他們一起領悟古詩詞中的奧秘。
(四)增加親子互動模塊
小學部編本教材新增設的一個模塊就是在每單元的語文園地里設置和“大人一起讀”的欄目。
這個新模塊要注意的第一點就是參與對象,可以是自己的親人、長輩,也可以是學校的老師等。通過一起閱讀這樣的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知識面,又可以促進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系,構成一個溫馨的社會氛圍。并且在這一環節中,家長為了孩子的成長,很多都是愿意付出的,所以可實施性就更大了。
三、部編本語文教材實施建議
針對以上筆者總結研讀出來的新教材的新問題新變化,也應該考慮到其相關教學建議。
(一)單元教學建議
立足單元內容,補充相關課外資源,做到課內外通融。從上文中提到的“單元”為單位進行教學,每個單元都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僅僅是單一的課文內容,就連課后習題都會有其相應聯系。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在快樂讀書吧內的文章內容就是選自安徒生的《丑小鴨》,相呼應的第三單元的習作也是要求學生編寫一則童話故事。因此,名著閱讀課要與單元教學相整合,既可以與課內文章文本教學相鏈接,也可以與單元寫作任務相聯系。在單元授課時,更應該強調單元整體性。
(二)識字教學建議
借游戲活動寓教于樂,激發識字熱情。低年級的學生在這一階段符合皮亞杰的認知理念,學生有一定的邏輯能力,注意力比前一階段較為集中,可是集中時間較短。但是這一階段他們的好奇心強,對外界事物充滿興趣,所以又容易被吸引。教師應該結合這些心理特征,來進行識字教學。
(三)增加傳統文化篇目建議
部編本的教材讓學生在接觸文字語言和傳統文化時,便認識到中華文學的浩瀚和博大。傳統文化篇目的講授,并不僅僅是可以背誦或者了解這篇文章,而是能領悟前人創作時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夠有所體會。部編本教材在學生的傳統文化啟蒙方面做得很好,它促成了學生審美素質的提升。只有學生具備了文字欣賞的正確取向,才能感受到經典文學和傳統文化的厚重感,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中掌握學習方向。
(四)親子互動模塊建議
“和大人一起讀”這一環節,通過師生或者親子之間的互 動,讓學生對閱讀更感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使用朗讀教學方法,體會文章意蘊。教師可以運用朗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體悟到中華文字之美。例如《春節童謠》這首童謠的教學過程中,考慮到這是一首童謠,所以應該講究音韻和節奏美。學生在讀的時候,可以讓他像唱歌一樣去讀,在這過程中讓他體會童謠語言的押韻。除此之外,家長或者教師還可以和學生進行一問一答的方式。例如:爸爸媽媽說“二十三,干什么”,學生可以回答“二十三,糖瓜粘”等方式。這樣不僅提升學生閱讀興趣,還提高親子間親密度。
四、總結
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工具,現在的我們作為新課改下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認真研讀“部編本”教材,深挖其教材特色,了解各部分有機組合的意義;同時要緊跟學生為本的教育發展理念,抓住學生主體的教育思想,從而建設有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徐林祥.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溫儒敏.如何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小學語文,2017(Z2).
[3]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及實施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作者簡介:王思雯,女,1995年生,揚州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