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祥 趙詣 崔垚
【摘要】核心素養包括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開發校本課程既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新高考賦予學校的使命。文章結合國內多所高中校本課程的開發實際,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原則和基本程序作了簡要的分析,以求為新高考改革下生物校本課程開發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校本課程;生物;核心素養;高考改革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青年專項課題“基于‘體驗式教學的高中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實踐”(EHA180506); 2018年寧波市科技新苗培養計劃。
一、背景與概況
近年來,新高考改革在浙江、上海持續推進,對于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以往單純的以分數論英雄,到現如今更加注重核心素養包括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1]。
高中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需在日常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滲透,在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中使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與提高。在強烈的現實意義下,開發校本課程既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新高考賦予學校的使命。
校本課程具有鮮明的學科特色和地方特性,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而且能彌補部分傳統教材的不足,并能與之有機結合,使其更加系統化,同時能對教師的專業性、學校的自身特色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2]。我國的校本課程開發方興未艾,雖然陸陸續續有校本課程進行開發或投入實施,但仍處于摸索經驗的階段,缺乏專業性和體系性,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3]。因此加快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
筆者結合國內多所高中校本課程的開發實際,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原則和基本程序作了簡要的分析,以求為新高考改革下校本課程開發提供理論基礎。
二、校本課程開發原則
(一)可行性與實效性原則
不同于傳統教材,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著重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與該課程的可操作性。在進行開發時,不僅要注意各個年級的學習特點與知識特點,而且要考慮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如職業生涯規劃和興趣愛好的差異、學習程度的差異以及學習方法、對知識接受程度的差異,從而做到廣泛與特殊相結合,普遍與個體相結合[2]。同時,不可忽視學校自身師資力量、實驗設備、場地限制、排課時間的限制等因素,以開發出具有較強可行性與實效性的校本課程。
(二)本土性原則
傳統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憾,如教材中有些素材不貼合學生生活實際,且已落后于現今的科學前沿;有些書本實驗與學校的實驗條件不匹配,學生無法進入實驗室實際操作;傳統教材無法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來源的學生的需求,更不能體現出教材的本土性原則。校本課程正是傳統課程的一個有益補充,在開發時,要注意緊密結合本地區的自然與人文特點、本校的實際教學條件,貼近同學們所熟悉的生產生活,更可以通過本地區一些科研資源使同學們了解更多科研前沿的知識,從而增強學生對學科的興趣與學習主動性。
(三)創新性原則
校本課程是創新性、個性化的課程。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性學科,開發豐富的探究性實驗顯得尤為關鍵。學生在實驗教學中可以強化自主學習的意識,激起現有認知沖突,在動手過程中獲得獨立的思考,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和指導行為。
由于校本課程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傳統課堂中教師占主體地位的狀況可以得到改變,學生主體地位可以得到凸顯。校本課程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有較大的區分度與創新點,不僅課堂參與度提高、知識接納效果更好,而且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得到了創新[4]。
三、校本課程開發基本程序
(一)確定校本課程目標
1.目標的意義與立足點。課程目標在高中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具有重要意義,包括明確課程素材的選擇、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評價的參照等等,但在當下的開發過程中,教學目標過分宏大而難以實施或與本校特色定位或實際情況不符的現象時有發生。課程目標的確定應該以時下教育背景為參照,與國家課改、新高考招生改革相契合,與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校本課程具有的多樣性、差異性應該建立在國家課程目標的“相同性”之上,就如同特殊性與一般性一樣,互相密切結合[2]。
2.確立目標的方法與原則。課程目標確立的主要方法有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查閱對比法、參照法和過程完善法等。以問卷調查法為例,設計關于校本課程的信度效度較高的調查量表,廣泛征集各個年段教師的課程想法和學生對于該課程的期待、需求,依據權重進行統計分析,選取眾望所歸的課程目標[3]。
(二)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制定校本課程的開發方案是校本課程開發中綱領性的一步,有助于抓住校本課程開發的主線。方案中應大致包括:(1)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實施校本課程預計達成的目標,即開發該校本課程對于學校的綜合發展、教師自身素養的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等等[4];(2)校本教材編寫的程序,包括建立校本課程開發小組,收集并分析相關信息,確定課程結構和課程綱要,設計課程教學方式等步驟組成;(3)課程保障,包括配套實驗室等資源條件的聯系與安排、學生選課的指導、課程經費的申請與使用和后續的評價完善體系的確立等。
(三)校本教材的編寫
校本教材作為校本課程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體現課程信息的載體,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媒介和平臺。在編寫校本課程時,應較多地設置探究性、調查性、實驗性的內容,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主動地獲得知識。在編寫的過程中,不僅要使編寫的語言流暢、通俗易懂,還要將深澀難懂的科學術語轉化為學生可接受的知識和名詞;更有必要在教材中浸潤和體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以彌補現有教材重科學知識技巧而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缺陷[5]。故校本課程的編寫不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補充,更應該看重現實世界和知識架構的連接和互通。
(四)校本課程的實施
1.選課走班和學校調度。選課是校本課程實施的第一步,建立完備的選課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學校應首先向學生公示各門校本課程的具體內容、形式、授課教師、時間等信息。學生可以借助網絡選課平臺,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自主自愿選擇[6]。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這種走班教學已經成為常態化。校本課程的走班制度應大體上參照日常教學模式,基于校本課程更多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加以調整和改進,如每班的學生人數可適當減少,便于更好發揮校本課程的特點與效果。
2.教學的方式方法。校本課程的教學是實施中的主要環節,而教學的方式方法是核心。有別于傳統課堂,校本課程的教學可采取探究實驗、專家講座、科學實踐和科研調查等方式,力求生動而不刻板[7]。例如,在教學某些生物研究前沿的內容時,可以通過講座的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更大容量的知識,更為系統地建立這一方面的知識體系,同時可以配合多媒體,使學生充分感知,加深印象;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采取實地實踐的方式,聯系相關企業或者科研院所,讓學生親身融入科研氛圍,感受生物科研的魅力。
(五)校本課程的評價
對于校本課程的評價可分為初期評價、中期評價和后期評價。目前,中期和后期評價的研究相對較多。中期評價方法主要有教師之間的觀摩學習、課后的討論交流,互相提出建設性、改進型的建議,改進教學計劃等,目的是通過評價及時改進教學方式和提高課程效果[3]。在后期評價中,應減少紙筆測試這類單一的評價方法,可以通過展示學生學習成果,撰寫實驗報告,檔案袋法等多樣化的方式評價,綜合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思辨能力。學校也應對每學年的校本課程開發作一個完整性的評估,如通過詢問授課教師的意見與建議,與學生座談等方式,積累經驗與教訓。
初期評價在現有的研究中易被忽視,比如對課程目標的科學性、大綱、資源配置、師資準備等作最后的縝密嚴謹的確認、評價和調整,這是防止課程出現整體性重大偏差的最后一道關口。
四、結語
在新高考改革的大潮之下,校本課程作為提高學生核心素養途徑的重要部分意義深遠。但是,課程開發過程中還存在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升,教學資源有待開發,課程實施課時有待改進,師生觀念仍有待改變等諸多問題[8]。校本課程的開發對于許多學校是一個長期摸索的過程,是一個實踐與積累經驗的過程,只有不斷完善改進,才能結合校情探索出獨特的校本課程。
【參考文獻】
[1]蔣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生物學科素養的思考[J].中學生物學, 2015(10): 9-10.
[2]陳雅馥.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09.
[3]李艷.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06.
[4]馮健.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探索[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2007.
[5]林金昌.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的困惑與探討[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08(12): 20-22.
[6]黃根享.高中生物校本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J].求知導刊, 2016(01): 128.
[7]趙吉勇.開發生物校本課程提高學生科學素養[J].科學教育, 2011(05): 44-45.
[8]高霞.論高中生物校本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J].旅游縱覽(下半月), 2012(1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