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梅
【摘要】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來說,在編排設計上充分考慮到了小學生們的心理需求,在課文類型上包含著許多的故事類文本,這些課文內容生動有趣,情節感人,能夠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有著較高的教學價值。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這部分課文的時候,應該注重教學策略的合理運用,要挖掘故事類文本的趣味點,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道理,還要注重挖掘練習點,這都有助于確保良好的教學質量。文章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故事類文本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以供參考交流。
【關鍵詞】小學語文;故事類;策略
故事類文本包括童話、寓言、神話三類。各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選編了大量的故事類文本,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從精彩的故事中受到思想啟迪。特別是相較于傳統的現實性題材的記敘文,故事類文本一方面契合了小學生的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得小學生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提高對此類文本的學習興趣,從而將這種興趣遷移到對整個語文學科的學習當中。雖然小學生都喜歡精彩的故事,但要想確保故事類文本的良好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進行不斷的探索研究,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充滿興趣的積極主動參與思考探究,真正在課文中獲得知識和道理,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一、挖掘趣味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對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有著直接的影響,故事類文本一般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小學生又非常喜歡聽故事。其中童話類的故事體現了豐富的想象力,運用了夸張的語言描寫,還蘊含比較淺顯的道理,這都能夠激發學生內心的求知欲。
比如最著名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白雪公主在和毒皇后對抗的過程之中,受到了七個各有缺點卻又十分善良的小矮人的幫助,最終戰勝了毒皇后,也迎來了自己的真愛。這樣的童話故事包含了對現實世界的隱射,也向小學生傳達了一定的價值觀念。由于這些故事往往具有豐富多變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因此其相較于一般的文本,更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除此之外還有寓言故事,此類故事一般借助動植物的事情來委婉地表達道理,學生容易理解。因為處于童年階段的小學生,其還存在“泛神論”的傾向,就是認為世界萬物均有靈性,就像語文當中常用的一個表現手法“擬人化”一樣,在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有感受的,不管是桌子椅子,還是花花草草。在這樣的心理特征的引導下,學生自然會對寓言故事具有強烈的興趣了。最后是神話故事,由于其具有很強的神秘色彩,故事情節也很曲折,同樣能夠增強學生的閱讀欲望。神話故事的內容往往來自中國和西方的古代傳說,其雖然是以人類為原型的,但是其中的人物都有超離現實的能力,且代表著不同的力量,比如丘比特代表愛,而我國古代的神農則代表著勇于嘗試和探索的精神等。這些故事寄托了人類對美好力量和感情的向往,因此更能引起小學階段孩童的注意。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故事類文本教學中,要注意深入挖掘這些文本的趣味點,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教學,這樣一定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實際的教學質量。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小松鼠找花生果》,這篇課文就是一篇故事類文本,講述了小松鼠到花生地里找花生果的故事,文中還出現小松鼠和蚯蚓的對話。對這些動物的擬人化寫作,一方面能夠讓學生興趣倍增,另一方面也給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方式。例如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扮演小松鼠和蚯蚓,并且在對話過程之中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活力。再比如《大禹治水》,這是一篇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教師在講授這一故事的時候,可以事先將這一人物的故事以生動的方式講給學生聽,包括他在治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經過了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看一眼等。當學生們認識到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理了洪水以后,對大禹這個神話人物也充滿了敬佩之情,在閱讀的時候也會興趣十足,最終在頭腦中樹立起了大禹的人物形象,課下還可能會搜索更多的經典神話故事進行閱讀。如此一來,故事類文本對于學生的教育意義才真正被激發出來。
二、深入挖掘蘊含的道理,加深情感體驗
故事類文本的趣味性很強,但也不只是為了滿足學生們的心理需求,故事背后的教育價值更值得關注,因為每個故事類文本都闡明了一定的道理,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從故事表面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深刻體會到故事類文本蘊含的道理,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讀、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加深情感體驗,深刻領悟到文本的內涵。
例如在教學《做什么事情最快樂》這一課文時,當學生認識到小青蛙與啄木鳥、水牛和蜜蜂的對話內容以后,他們從中感受到了故事的趣味性,此時教師應該發揮出指導作用,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道理,要讓他們最終明白“幫助別人才是最快樂的”這個道理。引導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可以包含一定的藝術性。比如說,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最快樂的事情,然后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主動去幫助學習遇到困難的同學,或者是幫助父母做家務等等,以此來體會到助人為樂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意義。這樣既能讓學生學習了語文知識,又使其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教育,從而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有助于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
再比如在教學《沉香救母》這篇課文以后,重點要讓學生們從中認識到堅持不懈的精神,還有孝順母親的良好品質,這比知識教學更加重要。為了深化這一道理,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寫作和母親之間的故事,并在班級內舉辦故事演講大賽,以此來激勵學生更深入地去體會這些品質的現實意義。類似的故事類文本還有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平時要注重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將其合理地滲透到實際教學中去,從而更好地體現出這些文學作品的價值。除此之外,當挖掘出這些價值之后,教師還要開發出后續的深入發展的渠道,將這些故事當中體現的哲理和現實當中的方方面面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在體會故事類文本學習樂趣的同時,從中獲得滋養自身成長的源泉,并且形成基本的為人處世的價值觀。
三、注重挖掘練習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就是訓練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故事類文本具有豐富的語言知識,教師要注重深入挖掘其中的語言練習點,組織學生開展趣味生動的語言實踐活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從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出發,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具體表達方式。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這篇課文會看起來這么生動有趣呢?它和平常的作文有什么區別呢?”可能就會有細心的學生發現:“這篇課文當中有很多的對話!”“這篇課文當中有很多的比喻!”等。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順藤摸瓜,牽引出課文中一個個生動有效的表達例子,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對話的寫作方式、擬人和比喻的寫作方式、排比句的寫作方式等。例如《小露珠》這篇課文,這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露珠的形成及消失過程,表達了一些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之情。課文中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寫作方法,比如有三處“像……那么……”句式的表達,作者巧妙運用了比喻的表達方式,學生應該重點體會運用比喻的精彩之處,嘗試在以后自己寫作文的時候運用比喻這一表達方式,從而實現作文水平和語言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還要善于運用類群思維,也就是將知識“現學現賣”,將一個知識點進行舉一反三的遷移。例如在教授了對話類的故事文本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順著文章的思路,給學生布置寫作對話類故事的課后任務,讓學生同樣以對話的形式,創造出一個假想的童話世界,并且以文字的形式將其表達出來。而在學習比喻句式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例,進行比喻句的造句,以此來提高其在文章寫作過程中使用各類表現手法的能力。
四、結語
小學課本當中的故事類文本始終是一種難得的教學素材,因為其相較于其他的教學內容,有著得天獨厚的能夠吸引小學生興趣的優勢,除此之外,其中還隱含著各種豐富的文學表現手法,因此也能夠成為絕佳的閱讀和寫作教學素材。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故事類文本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深入挖掘其中的教學資源,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和體驗,充滿興趣的學習探究,從而促進語文教學效率得到提升。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對語文學習的恐懼,形成真正的終身閱讀興趣與能力[1]。而不是僅僅將閱讀停留在短暫的課內學習時光中。
【參考文獻】
[1]張向陽 . 故事類文本復述策略淺談[J].語文天地,2016(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