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庶
【摘要】新高考改革實施推動了高中教育選材方式的變革,改變了基礎教育的教學模式,改變了育人過程。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針對高中歷史學科而言,其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文章結合高中歷史實踐教學,分析核心素養五大方面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新高考;歷史核心素養;唯物史觀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思路、教學方法、培養目標發生了明顯變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主要是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從這五大素養出發,重新組織和構建高中歷史課堂,轉變傳統應試教育的思想,不斷融合核心素養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且,從近些年高考真題解讀方面來看,歷史考題更加注重考核學生的核心素養,突出傳統文化內容,注重愛國主義思想的引導和史料實證的觀念,其目的是讓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問題,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結合高中歷史教學實踐,高中歷史教師應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從唯物史觀角度,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全面認識歷史一直是教學難點和重點。學生在學習歷史內容的過程中,容易受到慣性思維的認識,只單獨認識其積極作用或消極作用,無法全面認識歷史,更不要說從歷史的發展中看問題。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學會正確認識歷史的總趨勢,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問題,了解對事物的認識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由表及里,不斷深化的過程。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很重要的論點是,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認識這一點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歷史與政治教學的結合點。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整理歷史素材讓學生死記硬背,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理解這一論點,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甚至有的學生認為這是冥冥中一種力量,將封建神學的內容套用在這方面,忽略了人的作用[3]。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讓學生在了解歷史發展的基礎上理解這一重要論點,了解黨的這種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帶領人民為獨立和富強進行長期斗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國人民經過反復檢驗、比較之后做出的歷史性選擇,從而引申出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革命最終都宣告失敗的事例,說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
二、從時空觀念角度,調整歷史課堂方式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主要是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方式,學生只需要死記硬背歷史內容即可,不需要對內容理解,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容易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出現“何不食肉糜”的想法,導致學生無法有效認識歷史,不能站在當時歷史的條件下去看待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從時空觀念的角度,調整歷史課堂教學的方法,讓學生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從而了解歷史發展的問題。
如人教版中《辛亥革命》課程教學以后,學生對辛亥革命的理解比較深,特別是對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解放了人民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的意義非常認同,認為推翻皇帝,實現自由是必然的,但對于后續的袁世凱復辟、張勛復辟不能理解,認為民族共和深入了人心,為什么還會出現復辟的情況呢。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袁世凱復辟還容易理解,因為教材中說明了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剛剛勝利,民主共和有一個過程,但對于張勛復辟不能理解,認為1917年張勛復辟是不正常的,因為距離辛亥革命已經發生了6年,不應該發生這種事情。此時,教師如果簡單地介紹張勛復辟過程,以張勛復辟是鬧劇進行處理,顯然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不能說服學生。因此,教師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從張勛復辟鬧劇的具體歷史情境中進行分析,了解張勛復辟的原因以及很快就被趕下臺的原因,從而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事件必須以當時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認識。
三、從史料實證角度,轉變歷史習題訓練思路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歷史習題的訓練思路,從簡單的判斷正誤,選擇填空等內容脫離出來,更加注重以歷史史料實證為分析的歷史習題,簡單來說教師在習題訓練時應更加注重對材料題的分析,以史料實證的方式引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思考和回顧,整理歷史知識內容,從而以更好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正確的史料觀,這也是近些年高考真題反映出來的趨勢。
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尋找歷史素材,轉變傳統以總結歸納為主的解題指導方式,轉為為學生創設具有開放性特征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思路。具體來說,教師在講解歷史習題時,根據例題對學生進行指導總結以后,應對例題進行史料的補充,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相關史料,拓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通過拓展的史料更好地認識歷史事件和內容,同時也要鼓勵學生自主搜集史料,從而更好地認識歷史發展的過程,培養以史料分析問題,以史料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憑空想象和捏造。此外,從歷年高考真題來看,無論是選擇題還是材料分析題,引用史料進行問題分析成了高考題型的主要特征,如果不能讀懂史料,學生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從歷史解釋角度,培養學生歷史創新思想
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同一歷史事件存在不同的歷史解釋,這種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歷史解釋的角度,幫助學生了解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歷史是存在不同的解釋的,此外要幫助學生正確評析歷史解釋,學會判斷歷史解釋的正誤,從而更好地認識歷史事件的表現,了解歷史事件的背后的含義。
以最近網絡熱議的日本在馬來西亞立碑事件為例,日本在馬來西亞為侵略日軍立碑,甚至對外宣傳不是美化“二戰”日軍,而是為了讓馬來西亞民眾了解日軍在當地的歷史,這些日軍是日本的“英雄”。這一個事件可以作為素材讓學生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到這一事件的不同歷史解釋,從日本表述、馬來西亞表述、他國表述了解這一事實,了解不同利益方對這一事件的解讀,同時引導學生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一種否認“二戰”戰國,美化日本侵略的行為。因此,教師應積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具體事件解讀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到歷史解釋的作用,學會分析不同歷史解釋出現的問題和原因,為駁斥錯誤歷史解釋提供依據,有理有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從家國情懷角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就是讓學生認識到國家發展的歷程,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認識中國的國情,培養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歷史內容,特別是中國近代史、現代史時必須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情感的引導,從家國情懷的角度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國情,從而讓學生對歷史發展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飽受屈辱和磨難,從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外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迫中國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帶著感情開展教學工作,讓學生了解到一百年以前的中國是如何被外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所壓迫,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人民對內堅持改革,對外堅持開放,不斷發展和繁榮經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不斷奮斗,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幫助學生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擔負其歷史的使命,從而建立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六、結語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新高考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積極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從歷史五大核心素養入手,調整教學方式,轉變教學思路,重構歷史教學體系,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宮東梅.淺析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養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03).
[2]陳華洲,馬夢琦.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體系與培養路徑[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7(02).
[3]林梅清.淺析新高考背景下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09).
[4]張聰慧.四川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2017(03).
[5]何梁君.新高考背景下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內蒙古教育,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