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妮 趙楊茜
摘 要:基于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2012—2016年貴州省9個市(州)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行測算,利用耦合模型分析其兩者之間的耦合協調度。研究表明,貴州省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區域差異明顯;各市州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關系均表現為拮抗發展,表明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土地集約利用的發展受到抑制。最后結合實際,提出有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土地集約利用;耦合;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321.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6-0020-02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7年的58.52%[1],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中指出,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實踐,并且強調應當深化城鄉土地制度改革[2]。土地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載體,與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密不可分;準確把握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的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對制定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及土地制度改革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因此,本文基于2012—2016年貴州省9個市(州)的社會、經濟數據,在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構建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耦合協調模型、灰色預測模型深入測度貴州省的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的空間、時間分布特征。
一、研究區概況、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貴州省位于中國西南地區,轄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安順市、銅仁市、畢節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共9個市(州)。根據貴州省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公報,至2016年底,全省常住人口3 555萬,城鎮化率達44.1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7.35%);地區生產總值為11 734.43億元,全年固定資產投資12 929.17億元。根據2016年國土資源公報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可知,貴州省土地總面積為1 760.99萬公頃,農用地為1 474.94萬公頃,建設用地69.73萬公頃,未利用地為216.32萬公頃。
(二)研究方法
1.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涉及多個方面,基于現有的相關研究[3~6],從新型城鎮化以及土地集約利用的本質出發,建立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關系的評價體系。評價指標的選擇依據數據可操作性、科學性、代表性、層次性,選取能夠體現新型城鎮化水平、土地集約利用內涵,并且可以真實、有效地反映研究區狀況,能以數字的形式讓抽象的評價得以聯系的評價指標。設置新型城鎮化水平和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目標層,再建立經濟發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建設水平、社會文化水平4個評價層以及8個評價指標評價新型城鎮化水平。同樣,建立土地產出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強度、土地可持續度4個評價層以及8個評價指標評價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2.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綜合指數測算。由于指標選取十分廣泛,其數量單位和數量級均不相同,采用極差標準化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其具有可比性[6]。熵值法是一種客觀的賦值方法,根據計算得到指標的熵值,從而判斷指標的離散程度,離散程度大的指標具有較大權重,離散程度小的指標具有較小權重,指標的離散程度越大,該指標對綜合評價的影響越大。在本文中的評價指標之間有獨立的也有相互影響的,因此引用加權指數法進行綜合指數的確定。根據計算,新型城鎮化水平中的各個指標權重:人均GDP,指標權重為0.09;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指標權重為0.05;人均財政支出,指標權重為0.05;互聯網接入戶數,指標權重為0.12;交通運輸用地占建成區的面積,指標權重為0.13;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占建成區的面積,指標權重為0.21;每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指標權重為0.29;每萬人報刊雜志累計定銷數,指標權重為0.06。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單位用地GDP,指標權重為0.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權重為0.21;土地利用系數,指標權重為0.14;人口密度,指標權重為0.10;單位用地固定資產投資,指標權重為0.17;單位用地財政支出,指標權重為0.13;建成區綠地覆蓋率,指標權重為0.08;人均居住面積,指標權重為0.04。
3.評價模型。借鑒物理學中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數模型,參照黃木易、劉輝彬、趙媛等的研究方法[7],構造適用于本研究的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模型,真實測算、反映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之間的關系,耦合協調度模型是為了進一步判別新型城鎮化和土地集約利用的協調程度而構造的。因此,主要以耦合協調度來判斷新型城鎮化和土地集約利用的耦合程度,表征其相互影響關系。表達式如下:
式中,C表示耦合度,D表示耦合協調度,U表示新型城鎮化綜合指數,L表示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綜合指數。α、β為待定系數,參照陳逸、黃賢金、陳志剛等研究方法[8],考慮到新型城鎮化的提高與土地集約利用需要協調共近,兩者同等重要,因此本文中α=β=0.5。
二、結果與分析
根據耦合模型計算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的耦合狀態,對其進行分類得到下表。通過研究可發現,貴州省整體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協調程度較低。貴州省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地區,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省內適合進行高密度、高強度的土地開發區域較少。貴州省地勢相對較平穩的地區是貴陽市,貴陽市為貴州省省會,是貴州省政治、經濟、教育的中心。研究發現,貴陽市無論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水平還是土地投入、產出水平都遠遠高于其他地區。安順市作為全國甲類旅游開放城市,全國唯一的“深化改革,促進多種經濟成分共生繁榮,加快發展”改革試驗區,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新型城鎮化水平、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耦合協調度在2012—2016年間一直排名靠前。遵義市是黔川渝三省市結合部中心城市,處于成渝—黔中經濟區走廊的核心區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橋頭堡、主陣地和先行區,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其各方面發展程度不言而喻,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新型城鎮化水平在2012—2016年均呈增長趨勢,兩者耦合協調狀態也較好。
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和銅仁市以山地高原為主,苗嶺橫貫;土地開發利用難度較大,因此在城鎮化建設時對現存土地的開發利用強度較大,土地集約利用進度超前新型城鎮化建設;六盤水市素有“西南煤海”“江南煤都”之譽,由于其地處烏蒙山區,限制土地的高效利用,但高收益的煤礦資源,使其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較土地集約利用而言較好;畢節市近年來成為現代山地高效生態農業、新能源、新型建材、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服務外包和呼叫中心等多種新興產業的集聚地,并且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試驗區,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土地集約利用均發展較好。
三、建議與討論
今后在貴州省的發展中應大力引進人才,用科技創新推動城鎮產業發展,促使經濟水平提高,同時降低能耗污染,促進產業集約化、規模化;拋棄傳統輕視人才培養、保護生態,重經濟、重空間的城鎮化建設觀念,使人口素質、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全面發展,提升新型城鎮化的綜合發展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控制低水平、重復生產用地;根據各個地區特色制定區域新型城鎮發展規劃,秉持適度規模、合理布局、設施配套的原則,引導各類用地緊湊布局、集約發展;在城鎮化的規劃中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角度出發,減少對土地資源的過分占有及浪費,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促進城鎮化的可持續性建設;嚴格遵照法律法規管理土地,建立土地利用監督機制,對新型城鎮化演進過程中的各類用地性質、規模進行公示,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社會監督,并及時糾正土地利用違規行為,使土地利用陽光透明。
本研究利用相關社會、經濟數據進行分析,將時間序列和空間發展綜合起構建模型,得到的結果更為可靠穩定。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影響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廣泛,為使指標體系更為完整和科學,其指標體系的構建還有待豐富。由于數據的可獲取性,論文只對貴州省9個市(州)的進行測算分析,研究樣本量還需進一步擴充。同時,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其耦合關系由于不同地區社會、經濟、土地結構的差異具有不同的驅動因素,在今后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2]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EB/OL].發展改革委網站,2018-03-13.
[3] ?Susannah U E,Handlcy J F,Ennos A R,et al.Characterizing the urban environment of UK cities and towns:A template for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8,(3):210-222.
[4] ?Louw E.Land assembly for urban transformation:the case of s-Hertogen bosch in the Netherlands.Lands[J].Land Use Policy,2008,(1):69-80.
[5] ?Steven A G,Jose A F,Glenn E M.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smart growth in land development[J].So-cio 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6,(40):212-218.
[6] ?劉黎明.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
[7] ?趙媛,沈璐.江蘇省能源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評價[J].地理科學,2012,(5):557-561.
[8] ?陳逸,黃賢金,陳志剛,馬其芳,張琳.中國各省域建設用地開發空間均衡度評價研究[J].地理科學,2012,(12):1424-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