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鵬 宋繼華
摘 要:從“一帶一路”角度看,國貿專業人才需求增加,與此同時培養模式有待轉型。以佳木斯大學對俄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為研究對象,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國貿人才需求,并以佳木斯大學為例提出國貿專業建設問題及其應對策略,以期為“經貿+俄語”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改革視角。
關鍵詞:“一帶一路”;對俄貿易;人才培養;佳木斯大學;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6-0129-02
引言
“一帶一路”倡議是由中國提出的國際合作倡議,與沿線國家在能源開發、經貿合作、高層次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廣闊合作前景。傳統國貿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在國家戰略高度上提出了新要求,即培養既懂外語又懂經貿、法律的復合型人才。
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部分,佳木斯市是其中關鍵節點。佳木斯對加大對俄開放,加快建設中俄產業園區,加強對俄企業政策支持,吸引國外企業、省內外優秀企業入駐投資建廠,強化對俄經貿人才需求,推動地方高校改革都有重要作用。
一、對俄貿易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1.宏觀分析。首先,政治角度:中俄政治互信程度高,為教育合作提供良好政治環境。其次,經濟角度。2018年是中俄經貿的關鍵一年,中俄貿易俄突破千億美元。為進一步提升中俄合作質量,要求兩國在各個領域交往更加中符合法律、經貿規則,相互尊重風俗習慣、文化體系。最后,文化角度。中俄聯合辦學進展有序推進,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不斷增加。
2.微觀分析。首先,20世紀末普及英語教育,致使俄語基礎教育斷崖式發展,高校生源中俄語考生占比低,致使大學增加時間成本,俄語畢業生知識構成單一,不能達到復合型人才要求。其次,高校自主設立“專業+俄語”培養方向,沒有統一教學辦法和部門管理,造成各高校畢業生質量差距較大,不能滿足企業用人要求。最后,校企信息不對稱,造成俄語人才培養定位偏差。
二、佳木斯大學是對俄人才培養重要基地
佳木斯大學是佳木斯市唯一一所高層次大學,具有為地方社會和經濟發展輸送人才,推動地方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歷史使命,又因佳木斯市地處黑龍江省東部,具有與俄羅斯經貿、人文合作的絕對地緣優勢,聚集了許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家、專家學者,因此,佳木斯大學既是培育對俄人才的“橋頭堡”又是“專業+俄語”改革的先行軍。
1.人才培養優勢。一是同江、撫遠兩大國家級重點口岸,可以為佳木斯大學國貿專業提供實踐基地。二是俄羅斯遠東重鎮哈巴羅夫斯克市、比羅比詹市,經濟較為發達,從事大宗商品進出口貿易、來料加工貿易、過境貿易的公司較多,人才需求較大。三是佳木斯市政府提出開放興市發展戰略,2019年將迎來中俄同江鐵路大橋完全竣工,將為兩國貿易往來提供便利,同時也為對俄經貿人才的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四是國家高度重視黑瞎子島開發與保護,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一島兩國”的開發戰略,為旅游業提出新方向,同時也提高對俄經貿人才的質量要求。五是佳木斯大學在2013年成功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俄語實驗班,目前已有五年辦學經驗,相關專家、學者形成一套特色鮮明的專業培養方案,為國貿專業深化改革提供了范本。
2.人才培養劣勢。一是佳木斯大學地處黑龍江省東部,就對俄合作而言具有絕對地緣優勢,但就與全國各地企事業單位開展合作具有相對劣勢。二是佳木斯大學屬省屬重點本科院校、綜合院校,對“專業+俄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經費不足,且大學財政緊張,對本校發展資金不足。三是佳木斯大學近年來生源中俄語生所占比例不足3%,故在本科階段開展需開設基礎教育,縮短了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時間。四是俄遠東地區發展緩慢,近五年國貿專業畢業生從事對俄工作積極性不高,影響“國貿+俄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五是佳木斯大學經管類所招批次為本科二批,略低于一批次考生的素質與能力,對俄語學習毅力較差、不善于協調專業與外語在本科學習階段性安排。六是專業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評價體系不完善、管理滯后等問題。七是人才反饋信息不及時,致使改革滯后,影響企業用人舒適度。
三、對策和建議
1.改革課程體系。首先,裁剪水課,留住金課,將俄語精讀課提升為專業基礎課,增加低年級俄語教學學時;增加旅游俄語、法律俄語等選修課,并利用俄語外教和留學生資源開設口語交際課程。其次,重視經濟類專業基礎課,如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增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概況,參考科研機構研究成果,開設相關課程。增設中國經濟研究、外貿條例等專業選修課,提升學生法律意識和跨文化工作能力,取消諸如保險學原理、期貨等選修課。最后,優化專業課,在如國際金融、國際結算等核心課程中應側重俄羅斯時政、結算方式、貿易方式等方面教育,并以全俄語教學完成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商務信函等專業課,在高年級階段增設俄語口譯課,全面提升學生知識轉化能力。另外,調整授課學時,保證每一科目課程高質量開設。
2.打造學用結合、中外融合的特色師資團隊,跨院系、跨學科搭建培養體系。“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俄語”培養模式應由多個教研室聯合培養,其中基礎俄語由外國語學院優秀教師承擔授課,采用小班教學模式,以培養翻譯人才為標準,對學生高要求,真正培養深厚俄語基礎;專業俄語由經濟與管理學院具有留俄背景的教師雙語培養,真正做到學科相互滲透;國別概況等課程應由具有研究經歷的教師授課,真正傳授區域經濟研究能力。同時,積極利用黑龍江省高校的對俄辦學特色資源,創造機會讓教師到俄羅斯進修深造;在公司、企業聘任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作為兼職教師,主要承擔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的工作[1]。此外,要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教師團隊,將俄羅斯學滲透在教學過程中。
3.完善管理體系和學生評價體系。一方面,設置專屬領導管理、專門財政支持、專職補導員。以便上下協作,監督教學改革和專款專用;促進信息交流便利化,及時反饋學生學習需求,調整教學方法;積極督促學生學習、養成養好的生活方式,樹立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的遠大志向。另一方面,提高學生俄語能力,將俄語專業四級設置為畢業門檻;增強學生第二外語學習素養,將英語四六級設置為評獎評優重要參考;提高學生學術意識,將發表論文、參加學術活動、從事科研經歷作為第二課堂重要參考。
4.利用社會資源辦學。首先,落實市校合作戰略框架,更好發揮地方院校服務經濟發展的作用。與佳木斯市政府溝通,設立政府獎學金,強化人才自我完善發展積極性;協商落實財政支持政策,推動專業建設和改革。其次,推廣企業訂單式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合作雙贏。一方面,聯合企業為在校生提供實習崗位,提升人才技術應用能力;另一方面,通關企業訂單式培養,因材施教,提高人才應用率,增加就業率。再次,積極與省社科院、中國社科院俄羅斯中東歐研究所建立聯系,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拓寬學生學術視野,培養學生學術素養,為日后工作、科研打下良好基礎。最后,參考黑龍江大學“專業+俄語”培養模式,爭取學科支持,不應以資金不足為由閉門造車;積極聯合齊齊哈爾大學、牡丹江師范學院、黑河學院,打造對俄經貿人才四校聯盟,統一培養機制、培養方案、培養目標,構建競合關系,互利共贏。
5.積極搭建實習平臺。首先,佳木斯市擁有兩個國家級口岸—同江口岸和撫遠口岸,二者是重要的實踐基地和校外授課基地,如信用證開立、保險申報、檢驗檢疫流程等國貿實踐環節可以結合口岸具體實際開展,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其次,隨著黑瞎子島生態開發,佳木斯市“一島兩國”旅游產業戰略實施,將提供俄語應用平臺,合理利用旅行社等平臺,為學生提供俄語實踐能力。最后,積極建設專業性實習基地,分散學生到專門外貿企業,并做好課程與實習銜接。校方應每年都安排幾次企業的宣講活動,邀請實習基地企業家進課堂與學生零距離互動,使本專業學生在實習之前對實習基地的企業就已經有所了解[2]。
6.與俄高校合作辦學。一方面,佳木斯大學已成功開辦五年國際經濟與貿易俄語實驗班,與俄方高校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與比羅比詹市阿列克謝姆國立大學和哈巴羅夫斯克市太平洋國立大學、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遠東聯邦大學具有合作歷史,應保持辦學特色;另一方面,由于學校財政困難,培養經費不足,提供以下建議作為參考:要求學生參與俄語二學位教育,真正做到復合型人才培養,畢業時發放兩個學位,學校可將資金用于特色辦學;將赴俄實習半年分散在每個春季學期的第19—22周,即佳木斯大學夏季學期,以減少經費支出;采用交換培養模式,選取優秀學生赴俄短期交流、留學,減少學校支出。
參考文獻:
[1] ?張春萍.黑龍江省復合型對俄經貿人才培養探析[J].北方經貿,2013,(6):16-17.
[2] ?劉徐益.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國貿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路徑研究——以洛陽師范學院國貿專業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8,(2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