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毫無疑問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其主體意義體現在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對自我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和建構。
關鍵詞:情境創設;引導探究;教學情感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針對如何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這一問題,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么”等問題。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
二、重視教學方式的有效性
1.引導探究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因此,《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口號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而無探究的必要。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在教學中運用。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于探究學習,以確保學習的有效性。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2.加強合作
“合作學習”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覺得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②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③養成師生、生生合作的良好習慣。
三、重視教學情感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和諧性,建構師生、生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教師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每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
四、關注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要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識的注意時間較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情境的設計,不但可以了解學生,把握教學起點,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目標。
參考文獻:
[1] 范勇.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9(15):71.
[2] 胡明喜.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亞太教育,2019(3):17.
作者簡介:陳碧榮(1974—),男,一級教師,??疲芯糠较颍盒W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