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興程 李廣超 楊偉華 李丹

[摘 要]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應用性和實踐性。課程組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更新教學內容、強化職業意識、加強實踐教學、改變考核方式等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旨在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為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課程體系;實踐教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7-0080-03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主干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的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應用性和實踐性[1]。環境影響評價職業資格制度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要求高校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應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按照職業資格標準的要求,結合行業具體工作過程,及時掌握環境影響評價技術的發展,完善教學內容,增強實踐環節,改革教學方法和模式,培養學生環境影響評價的實際工作能力,更好地滿足新形勢下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2-4]。
我校環境工程專業開辦于2008年,開辦時間較短,師資力量相對較弱,在原有教學計劃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僅作為專業選修課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缺少對環境影響評價技術的專業認識,職業資格的認知度不高。為適應社會需求,在2014年新修訂的教學計劃中,課程組將環境影響評價課程修改為必修課(36學時),輔助開設了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課程(32學時)作為專業選修課,并增加了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設計要求(兩周),使得教學時間得到了充分保證。在以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目標下,課程組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方式及考核方法等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性的設計,旨在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為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對改善未來環境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內容更新不及時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和時效性,而教材的編排更注重知識的系統性, 不斷更新完善的環境法律法規、評價標準和技術推出,使教材內容明顯滯后。另外,多數教材沒有案例材料分析,理論知識如空中樓閣,學生不知何處著力,以致學生反映教學內容空洞,缺乏學習興趣。目前,尚缺乏能充分滿足環境影響評價現狀要求的權威性教材[5-6]。因此,教師應關注環境影響評價動態,及時更新、調整和補充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偏離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具有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能力。然而,長期以來,由于課時壓縮,教師必須趕進度,因而缺乏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影響評價職業、環境影響評價作用等行業知識的介紹,更缺乏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編制方法的指導,逐漸偏離了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目標,以致學生弄不清學習本門課程的目的,缺乏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職業意識。
(三)缺少實踐環節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需要有實踐教學來強化所學知識,僅憑課堂的理論講授無法達到該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很多高校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沒有安排相應的課程設計環節[7]。畢業設計(論文)環節中,學生大多選擇科研試驗,而很少選擇環境影響評價方向。缺少實踐環節的學習,使得學生難以掌握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要領,使得學生畢業后,連基本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都不會填,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包括哪些部分都不知道。
二、環境影響評價課程體系的設計與實踐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的改革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優化重組教學環節,建立了新的課程體系(見圖1)。新體系基于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過程,設計教學內容,設置情景教學,創新教學手段,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及調整考核辦法,將與課程相關的實踐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使環境影響評價教學工作步入實踐化和應用化。
(一)基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設計課程內容
目前我國環保事業飛速發展,各類環保法律法規都在不斷更新,現有課程教材內容嚴重滯后。授課教師應結合工作實踐,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充分認識教學內容的“變”與“不變”。教學內容不再以教材為主線,而要緊緊圍繞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進行,按照工作程序(項目委托、準備工作、工程分析、現狀調查、監測與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環境保護措施、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等) 系統地講述如何開展具體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重點講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技術方法等。通過展示完整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過程,引導學生關心環境問題,掌握環境影響評價最新發展動態,如法律法規的修訂、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戰略環境影響評價以及國家產業政策等。考慮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個職業出現的特點,教學內容可以參考“環境影響評價注冊工程師”資格考試的要求,適當增添考試相關的內容,強化職業資格能力教育。
(二)學生主導的教學過程
改變“教師主導”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積極運用啟發和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對于課程中簡單易懂的基本知識可由教師提出要求,由學生自學,教師通過課后作業、課堂討論等途徑了解學生掌握狀況。如在講授大氣環境現狀調查時,教師給出一個具體的調查區域,讓學生自己設計“布點方式”“監測時間與頻率“等監測方案,調動學生已有的環境監測基礎知識,解決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環境影響評價的導則標準及相關政策變化很大,在講授相應內容的同時,可讓學生利用網絡、圖書館等收集最新導則、標準和政策等相關材料,開展比較研究學習。如在講授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時,教材中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還未及時更新,可由學生課后查找最新標準并將新老標準進行對比學習。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學生不僅學習了最新的導則、標準和法律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收集、組織、整理學習資料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了關注環境政策的意識。
(三)設計學習情境,開展案例教學
基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的教學過程,需要設置真實的工作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學生熟悉或社會關注的案例,從項目論證、現場踏勘、工程分析、現場調查、環境預測、報告編寫等工作過程,設計學習情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的項目中循序漸進地理解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如在講授環境現狀的調查與評價時,不再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而是給學生列出知識提綱,并指定一個正在真實發生的項目案例,讓學生自行進行現場踏勘和調查,給出現狀分析和評價的結果,最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評、補充和完善。通過這種情景參與式的案例教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認識和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
(四)豐富實踐教學內容
環境影響評價職業資格制度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對實踐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作用,注重實踐教學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的作用。環境影響評價教學實踐內容主要從課程設計、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三個環節加以補充強化。
1.課程設計環節。以任務驅動開展課程設計實踐,模擬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過程,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專業技術能力培養,主要包括工程分析方法、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方法、圖表制作方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編制方法等基本素質的培養。教師根據需要收集項目資料,制訂課程設計任務書,這一階段宜選擇經典成熟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或者報告表,保留部分背景資料,刪除要求完成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提出明確的任務內容和要求,比如開展工程污染分析,運用適宜的計算方法確定污染物源強,制訂合理的監測方案,繪制項目地理位置圖、平面布置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等圖件,提出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給出具體的評價結論等。教學計劃安排課程設計2周的時間,時間短、任務重,教師將學生分組,充分把握學生的進度,確保學生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通過課程設計,學生能夠基本熟悉環境影響評價的流程,初步具有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能力。
2.專業實習環節。進行校企合作,參與實際項目,開展專業實習實踐,讓學生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實戰,真正培養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真正參與到項目中,對項目委托、準備工作、現場調查、評價工作過程、編寫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報告送審以及參加評審等應該全過程參與。采用學校企業雙導師制,共同負責,共同指導,充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3.畢業設計(論文)環節。以問題導向開展畢業設計(論文)實踐,鼓勵學生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科研活動,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在我校環境工程專業中,畢業班學生多數選擇實驗類課題,僅個別學生選擇環境影響評價類課題。在這種情況下,有環境影響評價科研課題的教師應做好學生引導工作,確保學生選擇的課題能夠完成,并且在參與的過程中專業能力上能夠得到提高。2016年,筆者指導的兩位本科學生,其畢業設計(論文)以某化工廠的風險評價為項目,在環境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模型預測,開展風險評價,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專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進步,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論文被評為校優秀畢業論文。隨著環境影響評價實踐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有了更深的認識,選擇環境影響評價類畢業設計(論文)的學生也在逐年增多。
(五)突出應用能力的考核方式
改變傳統單一的閉卷考試模式,課程考核將采用標準化考試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基礎理論考核采用標準化考試,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做出明確要求,參考“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標準設計試題庫,隨機抽取滿分為100分的試題,檢驗學生對基礎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采用過程性評價進行實踐環節考核,通過學生的工作任務完成狀況及表現進行評價,主要考核學生資料收集、現場調查、數據分析、理論聯系實際、軟件應用、編制報告的能力,以及學習態度是否端正,是否有創新的思想和獨到的見解等。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實踐,小組共同完成實踐任務,并在小組內部進行工作分工和內部考核,老師和其他小組同學根據該小組的完成情況進行打分,改變原有老師單獨評價的考核方式。完成實踐環節過程就是完成考核的過程,讓學生在考核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避免實踐教學的失控。
三、結語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應用性和實踐性。學習該課程能夠提高學生認識環境問題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熱情。我校根據環境工程專業特點,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優化重組教學環節,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新體系,依據工作程序設計教學內容,設置情景教學,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及調整考核辦法,旨在提高學生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滿足新形勢下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 參 考 文 獻 ]
[1] 牟艷軍. “環境影響評價”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1) : 56-58.
[2] 匡穎,張煥禎.職業資格制度與環境工程本科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0(17):107-109.
[3] 劉婷,肖娟,陳蘭英,黎云祥.基于“卓越工程師”理念下的環評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7(29):127-128.
[4] 彭殿寶,史鵬,曹雯雯,王智慧,羅海斌.基于“雙標準四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研究——以“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8(2):121-123.
[5] 王蘭蘭,馬蓮菊,王艷,劉宏鑫,金海濤,李靜.結合實踐構建《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新體系[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376-379.
[6] 鄭永紅,張治國,胡友彪.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大學教育, 2015(4) :166-167.
[7] 李偉東,劉金華,江霞,楊華云,王磊.項目教學法在《環境影響評價》實踐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山東化工,2018(3):83-85.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