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照東
摘 要:基于新時代、新高考、新課程的背景,對生涯規劃課程開設方向進行思考。結合生涯規劃課程在德育課程中的建設實踐,提出了學涯、職涯、生涯三部分實施生涯規劃課程的策略,為關注這一話題的教育工作者和師生及家長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德育課程;新高考;生涯規劃
在新高考政策實施背景下,生涯規劃課程成為高中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學生自主意識能否得到徹底喚醒,將對學生終身發展產生影響。對于各中學來講,需要重視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問題,需要明確課程建設方向,確保課程得以科學實施,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和適應新高考改革要求。因此,需要加強生涯規劃課程在新高考中的實踐分析與思考,確保生涯規劃教育得到科學開展。
一、新高考中的生涯規劃課程思考
在新高考中,不同類型學生都擁有了主動結合興趣、專長選擇專業方向和職業目標的機會,能夠使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得到尊重,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達成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在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為滿足新高考的要求,需要在高中階段德育中開設生涯規劃課程,對學生的學業規劃能力、職業規劃能力和生涯規劃能力進行培養,促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價值取向、職業觀和人生觀,繼而實現終身發展。結合新高考改革目標,還應分學涯、職涯、生涯三部分進行高中德育課程實施,以便系統地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加強對學涯的認知、職涯的體驗和生涯的規劃,繼而實現終身發展。
二、生涯規劃課程在新高考中的實施
(一)學涯規劃課程的實施
實施學涯規劃課程,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興趣、特長等進行學科、專業和學校的選擇。從德育角度進行思考,需要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實現自身潛能的挖掘,以便對自身興趣和特長進行正確評估,根據三年學習計劃進行學科、專業和學校的選擇。結合這些要求,需要在高一階段完成高中生學業規劃課程的開設,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探索”“學習環境探索”“學習能力拓展”“專業決策”等內容的學習。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發展意識能夠得到逐步喚醒,促使其形成自我概念,對自身興趣、喜好進行了解,主動探索各方面發展信息,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為系統實施課程,需要通過理論教學強化學生自我概念,然后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機會參觀心中理想大學,近距離了解不同學校專業設置情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特性確立理想,探索個人的發展道路,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二)職涯規劃課程的實施
在生涯規劃課程實施中,學校需要由淺入深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促使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得到逐步形成。職涯規劃課程的開設,建立在學涯規劃課程基礎上,需要在高二階段引導學生對各類生涯發展信息進行綜合,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關系的權衡,從而確定個人職業發展方向[1]。在課程實施時,需要針對學生職業體驗不完整、不真實的問題合理設計課程內容,使學生收集、篩選和分析職業信息的能力得到培養,以便使學生結合自身學業規劃進行職業取向的思考,完成職業道路的初步規劃。想要達成這一目標,學校需要加強與家長和社會的合作,完成職業實踐活動體驗課程的開設,加強“職業探索”“行業更新”“職業發展”等內容的學習。通過課堂講解,可以使學生掌握更多職業知識。以活動為載體進行課程實施,能夠使學生聯系實際獲得深刻職業體驗,客觀樹立職業理想,加強對職業世界的認識,從實踐中學習職業規劃的方法。在科學職業觀的指導下,學生可以主動了解相關職業和行業,做好職業規劃。
(三)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
在高中階段,學生并未形成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無論是性格、興趣還是能力都會不斷發生變化。與此同時,學生需要面對不斷發展的社會,所以學生生涯軌跡不一定需要沿著當前規劃進行。為幫助學生始終能夠獲得與個性相適宜的生涯發展,對人生中各種社會關系進行平衡,確保學生可以在今后始終順利適應社會,取得不斷發展,需要在高三階段開設生涯規劃課程,引導學生取得終身發展[2]。在實踐教學中,可以設計生涯道路規劃課程,結合各種不同生涯案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生涯變化的不可預測性。針對每位學生,都要完成相應導師的配備,以便指導學生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梳理、探討,提供個性化的輔導。久而久之,學生可以形成解決生涯發展困擾的能力,得到堅強意志品格的培養,始終堅持掌握先進知識技能,從而結合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進行生涯科學規劃。
通過科學實施生涯規劃教育,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職業觀和人生觀,加強高中德育,推動學生取得終身發展。在課程實踐中,需要做好學涯、職涯和生涯規劃課程的分層次設計,分階段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逐步加強自我認識,加強對學業、職業和未來人生的規劃,繼而達成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目標,滿足新高考改革要求。
參考文獻:
[1]陳玲玉.高中“職業生涯探索與規劃”研究性學習課程實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5):33-35.
[2]韓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19):38-4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