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岳
摘要:小微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成分,但融資難問題卻成為制約小微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近幾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了新途徑。本文從互聯網金融的視角研究了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信用、經營、經營者、生產等內部因素和政策、群眾、投資等外部因素,并相應的提出了解決對策,得出了小微企業的發展需要政府、企業自身、投資者共同努力的結論。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 小微企業 ? 融資難 ? 影響因素 ? 解決對策
小微企業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2013年,小微企業已達到全國企業總數的94%,吸納了全國就業人口的85%,產值占據了全國GDP的65%,可與之成反比的,卻是小微企業申請貸款的成功率:2013年,數據表明中小企業貸款滿足率尚低于70%,其中尤以小微企業最低。此外,2016年年末數據顯示,我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0.8萬億元,在總貸款余額里僅占比19.5%,由此可見,相比小微企業對于我國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其所能獲得的融資比率是極低的。此外,小微企業貸款成本也居高不下,在2012年,大、中、小企業獲得融資貸款的成本大概為1:1.5:1.7,這便導致了銀行不愿投資小微企業,使得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日益嚴重[1]。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正逐漸成為一條新興的有力融資途徑,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對策。譬如說P2P小額信貸模式、拍拍貸等,都是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下的產物[1]。可電商平臺(P2P等)最近大面積暴雷,其所存在的操作不規范、信息不對稱甚至虛假等種種問題也暴露出來,小微企業與電商平臺的關系岌岌可危,這更是將小微企業逼入了融資的困境。
“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正成為制約小微企業發展的瓶頸,而解決小微企業的發展問題是解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問題的關鍵所在,由此,本文將從小微企業發展概況、融資途徑出發展開研究,并重點分析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小微企業的發展概況及融資途徑
小微企業是指小型、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國際上一般以企業人數、資產總額來定義小微企業,但各國又因各自發展水平、角度不同而定義不一。在我國,小微企業涵蓋了生產生活的各大領域(84個行業大類,362個行業中類和859個行業小類[2]),上繳稅收占全國企業的54.3%,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有1023萬戶登記在冊[3]。
得益于近幾年國內外貿易的頻繁,我國的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也逐漸借鑒了國外的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其中,傳統的多樣化的股權融資渠道主要包括私人借款、商業銀行貸款、擔保貸款、典當貸款等方式。而在目前互聯網金融的背景下,小微企業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新興的融資模式:電商平臺融資、P2P平臺融資、眾籌平臺融資和供應鏈融資等,而以銀行為主的融資模式正因為其審批慢、通過率低等原因逐漸被小微企業摒棄。
二、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影響因素
首先,本文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影響因素展開分析,主要將其分為信用、經營、經營者、生產四個層面上的內部因素和政策、群眾、投資三個層面上的外部因素。
(一)內部因素
1.信用層面
首先,因為部分小微企業信用差,在貸款時經常美化、虛構財務報表,缺乏可靠的評價體系與機構,致使銀行只能根據小微企業提供的材料來審批貸款。其次,由于銀行對于貸款的使用沒有合理的監管途徑,以至于部分小微企業將貸來的錢違反合約而投放于較大風險的項目上,從而導致錢財的流失。同時,在貸款資金相同的情況下,大企業的財務報表精準、過程透明、信譽良好、風險較小,更容易獲得以營利為目的的銀行的青睞;而小微企業普遍缺乏不動產等可抵押的資產,這相應地推高了銀行投資的風險,若小微企業破產或卷款逃逸,銀行無法彌補其損失,這也導致了銀行不愿批準小微企業的貸款申請。
2.經營者層面
小微企業的開設模式簡單,缺少嚴格的人才選拔機制,許多小微企業的經營者不像大公司的CEO一樣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較高的學歷,并可能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缺乏透徹的了解。因此,當企業的各項決策以經營者一人的判斷與選擇為主,較少聽取行業高端人才的意見,便可能導致了企業對市場信息的把握能力較差、決策失誤率較高、利潤不穩定等問題,更容易為市場所淘汰。
3.生產層面
小微企業由于規模較小,且受到資金等因素的制約,主要以利潤較低的低端制造、餐飲業為主,往往產品單一無特色,缺乏自己的企業品牌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來源是技術與創新,但小微企業的技術水平低,沒有多余的資金去從事科研等耗時長、見效慢且成果不確定的活動,也沒有多余的精力去進行市場調研、開發新產品,只能靠低價銷售來獲得利潤,以薄利多銷取勝。而在如今這個勞動力成本飛速上漲的時代,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制約,這類企業沒有技術研發基礎,缺乏相應的人才,發展前景不被看好,這便更難吸引到投資,最終導致了“資金不足——研發水平落后——缺少投資”這一惡性循環的出現。
4.經營方面
小微企業的經營決策往往盲目性較強,熱衷于從事當下熱門產業,而忽略了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同時,在某些熱門領域中,許多企業缺乏前期的調研和相應的計劃,經營決策中跟風因素占比較大,部分企業可能只是一時興起,其經營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較差,很難做成“百年老店”。而行業中的同類企業太多,相同條件下,銀行自然更愿意選擇已經在此產業有深厚基礎且發展前景好的大型企業進行投資。如今社會的發展迅速,等到一個產業已經發展得如火如荼,企業最佳的轉產時機已經失去,因此,小微企業如果僅靠追隨市場,恐怕很難勝過占據龍頭地位的大企業。
(二)外部因素
1.政策方面
最近中央出臺多項政策來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在稅收方面,國家提高小微企業增值稅與營業稅起征點,完善和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這大大提高了小微企業創業的熱情,減輕了創業的負擔和顧慮,為我國小微企業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但政策不夠細致,在落實方面還需完善,不能只空洞地喊口號,建創業大樓,部分地區還缺乏因地制宜的能力,存在形式主義,不能很好地將企業發展與本地實際情況及政策相結合的問題[4]。
2.群眾層面
由于小微企業興起時間較短,我國居民對小微企業還缺乏充分的了解,大部分人不愿冒險將錢投入收入未知的領域,而更傾向于傳統的保值渠道,如銀行、股票等等。并且,前段時間發生的P2P大面積破產事件也在國人心中留下了陰影,而小微企業若想扭轉人們心中固有觀念,吸引投資,還面臨著重重挑戰。
3.投資層面
小微企業的投資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銀行等傳統方式,二是電商平臺等新興的的融資途徑。銀行由于投資小微企業投資風險與成本高,獲利少,對小微企業的審批十分嚴格,通過率較低,致使部分小微企業難以通過銀行來獲得投資,同時銀行流程繁瑣,放貸較慢,而小微企業由于規模等限制因素,需錢數額少,但用錢急、批次多,這與銀行流程不符。對于電商平臺來說,小微企業出現過拿錢逃跑等不規范的例子,若電商平臺想要繼續經營,不愿承擔破產的風險,就必須要對小微企業進行嚴格的審核,但這又與自己最初宣傳的放錢快等理念不符。況且,還有部分平臺打著投資的名義圈錢,這更是將小微企業逼入困境。
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內部因素
1.堅持企業戰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資本、信息的不斷流通,市場熱點瞬息萬變,在這種情況下,小微企業若想不被市場淘汰,獲取較高利潤,就應該對從業方向有清晰的把握,不要盲目追求具有滯后性的市場信息,堅持在一個方面做好、做精,成為企業的領跑者,堅信自己看好的行業總有一天會成為市場熱點,同時不斷加強自身的技術研發與體制優化,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讓拼數量變為拼質量,拼數量只是勞動力密集型,易被企業經營成本更低的企業取代,而拼質量卻與技術掛鉤,一個企業的技術不僅受法律保護,更是吸引消費者青睞的必由之路。
2.提升信用水平
信用層面歸根結底是經營者對自己經營的公司是否有信心和負責任層面,這也折射到經營者及其團隊在困難的處理方法上。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同行的競爭、消費者的需求變革以及國際形勢的變化,都會給在各大企業競爭下小微企業的發展帶來種種考驗。小微企業應直視自己發展中的問題,在申請貸款時把自己的機遇與挑戰如實提交給投資者,這不僅是信用的體現,更可以幫助小微企業認清自己發展中的問題與機遇,不高估也不看低自己,從而踏實、有效的走好自己的創業之路。同時,這也要求小微企業在面對經營困難時不要消極的想卷款逃逸,一走了之,而是應該深入分析,積極地尋求解決辦法,力求解決困難。
(二)外部因素
1.落實相關政策
當地政府應把握中央發布的種種有利于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加強落實,因地制宜,將政策與本地區發展實際相結合,立足實踐,從而真實有效地推進小微企業的發展。同時,政府應當表彰先進人物,開展創業模范講座活動,讓廣大市民了解創業、支持創業、進行創業,并弘揚創業精神,把握輿論基調,讓創業精神在群眾心中扎根發芽。
2.關注投資風險
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小,這無疑放寬了投資者的身份限制,因此出現了眾多的眾籌網站。但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活動時應小心謹慎,不盲目相信平臺與企業的一面之詞或聲明穩賺的代理商,學會自己小心考證,檢驗信息是否屬實,同時不要受一些吸人眼球的營銷號的誤導,認為投資小微企業百害而無一利。投資,必然有風險存在,但如何將風險降低到最小范圍,需要廣大投資者用心研究,謹慎實踐。而對于銀行與在互聯網金融下蓬勃發展的電商平臺來說,建立合理的評估與追蹤監察體系則顯得尤為重要。投資平臺應建立自己的評估方法,將企業的貸款申請與自己評價體系得出的結論相結合,最大程度上保證得出的是否值得融資、投資回報率是多少的數據屬實,從而降低投資風險[5]。
3.加強司法監管
對于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出現的亂象,當地司法部門應加強監管,將圈錢逃逸的企業與平臺列入黑名單,并提高網絡辦案的效率與力度,將違法者盡快逮捕歸案,切實營造風清氣正的融資環境,增強投資者對于網絡融資的信心。同時加強立法,完善互聯網融資的法治進程,讓治理網絡平臺有法可依,打破逃逸者的僥幸心理,讓眾多亂象在威嚴的法治化進程下低頭。
參考文獻:
[1]鄭志來.互聯網金融、社區銀行與小微企業間接融資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5,(01):63-67.
[2]王俊峰,王巖.我國小微企業發展問題研究[J].商業研究,2012,(09):86-93.
[3]戴東紅.互聯網金融對小微企業融資支持的理論與實踐——基于小微企業融資視角的分析[J].理論與改革,2014,(04):91-96.
[4]余薇,秦英.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模式研究[J].企業經濟,2014,(12):151-154.
[5]茹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的新選擇[J].經濟縱橫,2014,(10):88-91.
(作者單位:淄博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