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代巨變,思想政治工作更應該因應時代變遷。新時代加強和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成為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課題。共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14億中國人民,成長于不同的歷史和社會浪潮中,他們的教育和成長背景決定了他們迥異的思想理念。針對不同的受眾,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適應時代需求,大膽改革、勇于創新。社會科學當中的很多學科都對人的認知、思想有深入的剖析,把這些學科當中的合理成分吸納進來,能讓思政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更切中不同的人群。
關鍵詞:建國70周年;思想政治工作;經濟因素
互聯網時代的當下,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高速發展,任何事物都在快速的更新迭代,知識更是以歷史上未曾有過的速度爆炸式增長。然而,教育界經常反思學術知識的更新速度,強調課堂、課本、教師傳遞給學生的實用性知識是否“過時”,卻忽略了極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與時俱進。
一、當前思政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當前的中國處于改革深水區,思想政治工作也在新時代摸索前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經形成過諸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經驗,但是在具體實踐中,卻往往有所偏廢,未能達到理想效果。
1.思政教育獲得感不大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基本方法為主要內容[1]。從學校到社會,從官方宣傳到各大媒體,我們長時間進行重復式灌輸教育,這種大水漫灌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保證較大的受眾覆蓋面,但容易伴生重復性厭倦心理,使受教育者失去教育的獲得感。
2.思政教育時效性不強
馬克思主義理論本應當是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時刻關注時代和社會發展走向,但應試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更加偏向于側純粹概念和原理的推導及演繹,即便是對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方面的闡述,也更多偏重于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回顧。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難免落入老生常談的泥淖,丟失了教學內容的“時效性”。
3.思政教育實用性不足
馬克思為我們描述了共產主義達到最高階段的具體而美好的愿景,人們不再受制于生產力而能夠自由而充分的發展,然而這個愿景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代中國人距離遙遠。黨和國家對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精辟論述,更是制定了多個跨越世紀的發展藍圖,但對于普通群眾來說“可望而不可及”,不能具體指導普通群眾的具體工作和生活。思想政治工作當中樹立起來的耳熟能詳的模范典型,拔高到了普通大眾難以企及的高度。這些“只可遠觀”的英雄模范不是不夠好,而是太過好。比如戰爭年代視死如歸、感人至深的戰斗英雄董存瑞、黃繼光,其實每個中國人都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基因,但和平的當代中國讓人民的這種民族大義無實際用武之地。這些都導致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用性不足問題突出。
二、不同年齡階段思想政治工作應有不同的切入點
學習型社會強調活到老、學到老,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學校,對各個年齡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同步進行、各有側重。
1.側重知識累積的青少年(小于30歲),塑造正確三觀
青少年處在成長關鍵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初級階段,思想上尚不完全成熟,可塑性大。此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一方面,健全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要讓青少年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對青少年進行全面、科學、系統的遵紀守法的教育,增強青少年的法紀意識,自覺抵制不健康意識和行為。要采取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國防教育、國際形勢教育等,通過豐富的有趣知識讓青少年在學習教育中不感覺到枯燥和乏味。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開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要讓青少年做到學以致用。現代互聯網技術,為思政老師提供了快速汲取思政教育動態,及時開展相應思想教育的平臺;同時,網絡技術也未青少年踐行所學所悟搭建了試驗田。互聯網的傳播特性,可以快速樹立正反典型,讓青少年在網絡上親身感受,同時網絡匿名性又保護青少年免于現實和即時的危機。
2.偏重激發奮斗意識的中青年(30歲-55歲),鑄造社會中流砥柱
當代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完備且完全自主的工業體系,中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中國聲音、中國方案、中國夢想回響在國際舞臺,世界都在期待中國貢獻新的正能量。中青年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中間力量,中青年建功立業的能力也成為國家持續高效發展的必要保障,因此,針對中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以堅定目標信念為中心,切實提升中青年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讓中青年堅定奮斗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如燈塔,照亮人生前進的航向,一旦失去了奮斗的燈塔指引,就會如黑夜行舟,迷失前進的航向。中青年是激情燃燒的階段,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一位中青年都要堅定奮斗的堅定信念。中青年是國家的脊梁,中青年的奮斗意識代表了民族的奮斗意識。只有中青年艱苦卓絕的奮斗下去,才能擔當起家庭和國家的發展重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讓中青年有奮斗成績的穩定預期。思想政治工作應大力宣傳騰訊、華為、小米科技、百度等一批中青年帶領下的品牌企業,他們為當代中青年提供了就業崗位,也為他們樹立起了奮斗的良好榜樣。
3.注重固化自覺意識的老年(大于55歲),柔滑社會代際更迭
中國當代的老年群體普遍經歷了悲壯的戰爭和斗爭年月,他們流過淚、灑下血,還淌了汗,埋頭苦干為新中國夯實了發展基礎。正因為如此,當代老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擺在重要位置,否則代際矛盾會異常尖銳。
老年人群體中可謂英雄輩出。從農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到經濟體制改革的積極倡導者厲以寧;從保衛改革開放和平環境的戰斗英雄韋昌進,到率先到內地投資的澳門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馬萬祺;從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王選,到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從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袁隆平,到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者鐘南山……更有一批批為新中國建立和發展傾注一生的普通黨員和群眾,他們是中華兒女的優秀代表,更是中華民族奮斗者的群像。然而,辛苦一輩子的老年人卻和遠離苦難的年輕人產生了嚴重的代溝。針對老年群體進行適度的思想政治工作則能最大程度上彌合代際鴻溝。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讓老年人要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沒有那一代人的成長是不勞而獲的,時代給出了不同的難題,需要各代人各自給出解決之道。老年人放下對兒孫的執念,也就放開了老年生活的桎梏,更卸下了老年人思想的重壓。這不僅能讓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顯著提高,更能讓代際矛盾顯著降低。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讓老年人要踐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庭內部,老年人都能體諒加班幾點的兒女;出了家門,老年人同樣要體諒那些奮斗中的年輕人。83歲的“容嬤嬤”李明啟在乘坐公交車的時候,婉拒男孩為她讓座,獲得了媒體和一眾網友的怒贊,她樸素又親切向我們展示了雙向尊重和代際善意。
三、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當務之急
1.理性人假設下樹立更多接地氣的、普通大眾夠得著的先鋒模范
近現代的中國涌現出很多的英雄模范,卻難以走進當下的人民心中,他們的精神并沒有內化為人民的自覺行動。比如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他們立足黨員干部的本職工作,用一生去踐行了“平凡的偉大”,而這種偉大卻讓他們的道德標準脫離了普通群眾的實際生活。和平開放時期,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是更適合思想政治工作。在經濟學意義上,人都是被假定為理性人,即“力圖以最小的成本去追逐和獲取自身的最大的經濟利益”[2]。也就是,我們承認,人是有私心和欲望的。個人的這點“私心”更多意義上,應當被理解為對“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僅是黨和政府的奮斗目標,更是社會、科技進步的原動力。我們應當理解和承認,不管是企業家還是普通群眾,甚至是黨員領導干部,都是可以有點“私心”的,都可以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古人說,有恒產者有恒心,大約那是因為,有恒產者能夠清晰的看到未來的美好生活。因此,新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應逐步轉向黨員和全國人民對“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上,轉移到經濟發展的角度上,這也恰好是我黨最大的優勢所在。
2.成本收益角度下的法律制度意識培育
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領域都不能僅僅寄托在自覺性上。思想政治工作旨在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使馬列主義深入人心,保證革命同志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在依法治國、依規治黨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也應樹立起規矩意識,比如《反分裂國家法》,就給港獨、臺獨等分裂勢力劃下了不能逾越的紅線。通過各種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建設,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紅線,這會讓人民擁有共同的行為準則,形成普遍的約束力。但是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制定者是人、實施者也是人,任何制度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都做不到盡善盡美,這就需要經濟學視角下的成本收益理論來讓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效性。
經濟學上,成本主要是指為了獲得某種收益而必須為之付出的代價。法律法規和各種規章制度更多的去規定人們的義務和違法懲罰,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震懾違法違紀行為,但是個人在這個過程中是被動的。要切實增強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須要讓人民發揮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從內心認同法律法規和制度的主張,并內化為他們的自覺思維模式和行為,這種主動性需要經濟學中收益理論來激發。根據投入一產出理論,收益大于成本的預期是人們行為的基本出發點,而“不想得到收益的投入是不存在的”[3],因此,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應當回應人民的合理關切,把權力制度化為更加有效的政治自覺激勵。
參考文獻:
[1]俞歌春、吳宏洛.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時效性與實效性[J].思想理論教育,2016(12):48-51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8-18
[3]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作者簡介:
劉曉燕(1988--)女,漢族,中共聊城市委黨校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