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摘? 要:語文是一門對漢語運用現象進行分析并發現其運用規律的實踐性學科,由于任何語言都與一定的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向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從而加深他們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拓展他們的文化視野并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心理。基于此,本文結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探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語文教學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培養他們的良好個性及健全人格。這就要求教師從這一表述出發,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重視文化背景導入
導入是教師進行教學的第一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課文相關背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本課目的及大致內容。為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可以利用課程的導入環節,介紹與課文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使學生能夠帶著這些文化知識背后蘊含的文化視角進行學習。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代詩歌五首》中的《天凈沙·秋思》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進行課程導入時,向學生介紹“秋”作為一種意象在古代主要與哀愁、寂寥等情感相聯系這一文化背景,這樣學生在讀到“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句時,就會自覺利用這樣的文化視角,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在對于“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進行秋思過程中所產生的感受。又如,在進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黃河頌》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介紹山川湖海這些意象代表著古人的家國情懷這一文化知識,這樣學生就會明白,作者之所以歌頌黃河,是為了喚起人們心中的愛國情感。
二、開展多樣文化活動
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還需借助文化活動,擴大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范圍,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多元化的語文教學活動,使學生課內課外在不同的環境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古詩詞、文言文內容,新課標也對學生應學習和背誦的古代詩文作出了相關規定。因此,教師可以參考《百家講壇》的形式,開展如下文化活動:首先,根據課本內容,幫助學生確定選題,比如根據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蒲松齡《狼》這一課,確定“動物形象在《聊齋志異》中的運用”這一選題;接下來,讓學生通過在互聯網和圖書館中查找資料的方式,圍繞選題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然后再寫成類似《百家講壇》中演講內容的形式,如參考《易中天說三國》進行寫作;然后,教師對學生寫作的文章給出修改意見,讓文章更富于口語化特點,適合演講的需要;最后,教師開展“百家講壇”,讓學生在全班進行小講座,并進行評比。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也即他們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在資料搜集與整理的同時,他們對自己所選的傳統文化選題會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并受其熏陶感染。教師還可以模仿《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將詩詞大會的形式與課本詩詞內容結合,幫助學生學習古詩詞。
三、創設相應文化情境
許多傳統文化都有具體的情境,例如“孔融讓梨”,就是基于古代大家族情境下對于“禮”這一思想的具體闡釋,然而現在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由于缺乏具體的情境,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也就無法很好地理解,教師也不能在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初中語文課堂可以利用的材料以及方式也實現了豐富化、創新化、全面化。因此,教師可以應用日漸普及的多媒體技術,來實現傳統文化的相應情境創設。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范進中舉》為例,由于“科舉制”距離現在的學生已經很遠,學生很難體會范進在中科舉之后,為何會那樣欣喜若狂,也無法理解由于清朝科舉制趨于腐朽而對文人精神造成的損害。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科舉制的相關紀錄片,介紹科舉制的發展歷史、在清朝的發展狀況,并聯系科舉制和高考,對比它們的相似與不同,以此來完成相應文化情境的創設。又如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隆中對》一課,由于文章是文言文,學生理解起來本就比較困難,再加上三國時期距離今天年代久遠,雖然學生大多聽說過三國時期的相關故事,但對于當時的天下形勢未必了解,因此也就無法感受《隆中對》一課中諸葛亮分析的精辟所在。這時,教師可以播放三國相關的影視作品,化文言文為影視作品中的白話文,并讓學生在視聽上感受當時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的氛圍,這樣就縮小了學生和傳統文化的距離,讓他們對于歷史有了形象具體的感知。
四、充分利用課外閱讀
初中語文課本的容量畢竟有限,不可能完全容納下內涵廣博的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外閱讀來實現文化滲透。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相關指導:首先是閱讀內容的指導,即解決“讀什么”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將新課標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指定書目按照其閱讀難度,分配給學生的各個年級階段,使學生按一定梯度進行閱讀,從中逐步學習傳統文化知識,也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比如根據課本中出現過的《聊齋志異》,選擇其中適合初中生閱讀的其他篇目來拓展;第二,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在閱讀時,不僅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更結合相關的傳統文化背景進行思考,注意總結傳統文化的相關特征,通過寫讀后感、讀書報告來呈現所思所悟。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確在課外閱讀中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解決“為什么讀”的問題。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通過導入文化背景、開展文化活動、創設文化情境、進行課外閱讀等方式來進行。教師應結合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點,讓學生在實踐中體味傳統文化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馬春彥.探討如何將傳統文化滲入初中語文教學之中[J].課外語文(下),2016(7).
[2]權麗.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中的滲透研究[J].學周刊,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