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平
◆摘? 要:在國家政策及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為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便利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師關注的問題。本文采用文獻法,分析和梳理了與“互聯網+教育”相關的研究論文,并結合教學實際,探索了一種“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教學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高中生物;課堂教學
一、“互聯網+教育”的背景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缺陷是:學生被動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差;師生之間互動少,教與學分離,教學效率低;教學評價的方法、形式過于單一。變革勢在必行。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支持“互聯網+教育”教學新模式。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技術飛速發展,各種各樣的教育類應用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如“雨課堂”、“云校家”、“教學助手”“作業幫”等。它們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課堂教學,推動著課堂教學的創新與變革。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學,有助于實現個性化、高效互動的課堂,實現全過程多元化的學習評價體系,從而創造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能力培養型的教學模式。
二、基于“互聯網+”的創新教學模式
在教育中運用各種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就是“互聯網+教育”嗎?答案是否定的。“互聯網+教育”絕非將互聯網與教育簡單結合,而是要將兩者深度融合,將“互聯網+”的本質精神滲透到教與學的各個環節,使教學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因此,設計了如下教學模式:
課前:教師在線發布學習資源(微課、課件、預習自測題等),學生自主移動學習,預習數據反饋,教師設計個性化課堂教學。
課中:師生、生生協作探究解決問題,實時測評、反饋,總結。
課后:拓展延伸。
三、案例及分析
1.實施條件。教室配備無線網絡、電子白板,下載安裝“教學助手”軟件;學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或ipad),下載安裝“云校家”(教學助手學生端),并完成注冊,加入班級。
2.實施過程。
【課前環節】
在“教學助手”中有“課前導學”模塊,點擊“新建導學”,可以向學生推送學習資源。本節課推送的學習資源有:本節課的課件,幫助學生全面把握本節課的知識點;文檔形式的“孟德爾的故事”,是對課本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微課,幫助學生攻克重難點;一套預習自測題;一道投票題:你不懂的知識點有哪些?(可多選),選項中包含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學生完成并提交后,教師端可以收到精確的反饋數據。反饋結果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不懂“對分離現象的解釋”,相應的習題正確率也低于二分之一。針對這一反饋結果,我設計了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內容:以問題導學、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方法攻破“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這一難點。
解析:課前,教師向學生發送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一般應該包括課件、微課、拓展性學習資源、預習自測習題、問卷調查等。學生通過智能手機自主學習后,學習結果會以數據形式反饋到教師端,能客觀、精確的顯示學生的預習效果。據此,教師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設計有針對性、個性化的課堂教學,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課堂教學環節】
1.開始授課,進入課堂。教師打開“教學助手”中“互動課堂”模塊,點擊“開始授課”,選擇授課班級后進入授課頁面。導入PPT課件,并通過“移動講臺”功能連接教師手機,手機即具有遙控器功能,而且能將課堂場景投屏至電子白板。
2.互動交流,突破難點。根據預習反饋結果,將“對分離現象的解釋”作為教學的重點。我將這部分內容分解成了8個小知識點,以問題串的形式拋出。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這8個問題,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分享展示探究結果。過程中,可以輔以“教學助手”中的小工具,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有效輔助教學,幫助突破重難點。例如,“光榮榜”功能,各小組在課堂上的表現會被量化評分,無形中形成了一種良性的競爭機制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習效率和積極性大大提高了;“移動講臺”功能,可以將學生的探究過程、探究結果實時投屏,課堂上,我把某一小組同學對“F2的遺傳因子組成如何?為什么?”這一問題的討論過程拍攝視頻,并投屏到電子白板。同學們共同觀看了這一過程,并通過“搶答”功能,爭先恐后的找出問題、解決問題;“隨機挑人”功能,挑選同學回答問題使用。學生的頭像一個個翻動,最后一個頭像定格在屏幕上,就由他來回答問題。學生有一種等待開獎般的興奮心情。對教師來說,解決了“挑人”的難題。有了這些教學工具的輔助,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了。
3.實時測評,迅捷反饋。“教學助手”軟件有“在線檢測”功能,學習任務完成后,教師推送習題到學生端,學生在線答題并提交后,即刻能看到答案及解析。教師端也會即時獲得統計數據,如每位同學的得分、各題的答題情況等,從而幫助教師精確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后續進行個性化指導。
【課后環節】
1.學以致用。學了本節課的內容,學生應能聯系實際,運用分離定律解釋生活中的遺傳現象。因此,教師通過“課后作業”給學生布置作業:父母都是雙眼皮,為什么后代出現了單眼皮?請嘗試畫遺傳圖解進行解釋。師生也可以在班級微信群中討論交流,并進行個性化指導。
2.拓展學習。教師可以向學生推送課后拓展材料,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有選擇的自主學習。本節課后,我向學生推送了“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的背景資料”、“正交、反交、雜交、自交的實驗方法的介紹”、“顯性的相對性”等材料。
【總結語】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有數據反饋,反饋數據科學、精確的指導教師的教學決策,使教學活動更具個性化和針對性;同時,融合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一體,能培養學生獨立探究、合作溝通和創新能力,實現了課堂內外多渠道的交流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學效果。
另外,本模式是基于“教學助手”軟件進行實施的,但不僅限于該軟件,其他軟件如“雨課堂”等也適用。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