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黎明 柯黎
摘 ? ?要: 創新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重要歷史使命。本文以素質模型為視角,對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分析,提出基于素質模型的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對策,為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 素質模型 ? ?高職院校 ? ?創新型人才培養
隨著中國經濟邁入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國上下掀起了一陣一陣浪潮,創新成為時代發展的聚焦點,建設創新型國家被擺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之上。中美貿易大戰再一次給國人敲響了警鐘,一味模仿這條路是行不通的。唯有自主創新,才能提高我國在關鍵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國家貿易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人才是第一位的資源,創新是第一位的動力,創新的事業需要創新型人才。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為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的這一重要課題,高職院校應該思考如何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出更多適合社會需求的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本文以素質模型為研究視角,著重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培養對策。
一、素質模型介紹
素質模型又叫作能力模型、勝任力模型等,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一種有效工具,被廣泛應用在員工招聘、績效考核和員工培訓之中。所謂素質模型,就是個體為完成某項任務,實現某一目標應具備的各種不同系列要素的組合,包括知識儲備、技能水平、工作動機和個人品質等要素,即“完成工作所需要的關鍵知識、技能、個性特征及對于工作績效與獲得工作成功具有最直接影響的行為方式”[1]。素質模型將素質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外顯的基準性素質,為從事某項工作最基本的素質,位于海平面之上,不能區分人才的優秀與一般,如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等;第二種是內隱的鑒別性素質,為從事某項工作的專有素質,位于海平面以下,能夠區分人才是優秀還是一般,如特質、動機等。
將素質模型引入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極大地拓寬了該理論的適用范圍,有利于學校厘清創新型人才的關鍵素質和核心能力,推動創新教育的具體實施和學校的持續有序發展;有利于學生崗位適應能力的增長和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未來創新實踐和職業發展;有利于企業選拔和培養能為企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創新型員工,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因此,在素質模型的研究視角下,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入手,以求應對之策。
二、素質模型視角下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知識薄弱。
創新知識是創新型人才進行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高職學生大多喜動手,不喜理論,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不濃,認為那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應該做的事。不僅如此,他們對交叉學科知識和創新知識也知之甚少,思維科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更是儲備不足,知識面較窄。再次,因為興趣不濃厚,高職院校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了解比較膚淺,通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創新知識掌握的深度不夠。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創新知識的不足最終只會帶來一個結果,那就是新搭建起來的創新大廈根基不穩,搖搖欲墜。當然,學生創新知識薄弱除了自身原因外,與高職院校對此問題不夠重視不無關系。
(二)創新思維缺少。
創新思維是大腦高級的理性活動,既是一切創新活動的源泉,又是一切創新實踐的結晶。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思維方式比較陳舊,缺少創造性思維。一種表現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維定式而不能自拔,遇事常常墨守成規,通過慣有的思維方式尋求解決之道。另一種表現是做事沒有主見,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盲從與他人,更別提創新。說到底,高職院校的學生缺乏創新思維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學校重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輕課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育不夠,另一方面是學生不重視創新思維的訓練,逆向思維、靈感思維和聯想思維等能力不足,沒有養成創新思維的習慣。
(三)創新動機不足。
創新動機是激勵人思考并推動人創新的內在驅動力,是創新活動的根本動力。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雖然對創新有了一定的了解,都能認識到創新對社會和企業的巨大推動作用,但是真正采取創新行動的還是為數不多,即使有了行動,能堅持下來并創業成功的更是寥寥可數。究其原因,創新動機不足可算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創新動機的缺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生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容易盲從于知識權威,沒有批判性的思維,遇事缺少探索精神;二是學生雖然對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凡事三分鐘熱度,專注力不夠,興趣不能保持在一個持續穩定的狀態,經常見異思遷;三是大多數學生思想比較浮躁,抗挫能力較差,缺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踏實肯干的作風,一旦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就會中途放棄,最終導致無功而返。
(四)創新技能欠缺。
創新技能是將創新理念付諸實施的實際行動能力,是一種綜合創新實踐能力。雖然目前舉國上下都在推崇創新,高職院校的參與熱情十分高漲,但是學生的創新技能依舊處于欠缺狀態,所謂創新只是鏡中花水中月,只能遠觀,項目無法落地生根,更別提發芽開花結果。細細探究,背后隱藏的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一是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不足,只會照葫蘆畫瓢,缺少將創新的思維火花轉化為創新的實際成果;二是高職院校相當一部分教師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意識不強,無法將創新知識、創新理念和創新思維充分融入教學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技能的培養;三是高職院校的創新實踐教學環節實施不夠到位,重理論教學和常規實踐能力的培養,輕創新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三、基于素質模型的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對策
(一)打造創新知識體系,夯實知識基礎。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完全適合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應該進一步推動深層次的教育教學改革,以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為出發點,重構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方案和課程模塊,打造創新知識體系,精心組織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既注重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又注重人文社科知識、交叉學科知識和學科前沿知識的教育,打通知識之間的通道和聯系,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達到兩個要求:一是加強教師創新素質的培養,通過培訓、學習和交流等多種形式讓更多的高職院校教師具備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并具有較強的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創新能力;二是學生要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怕苦不怕難刻苦鉆研,以創造性的學習掌握真才實學,為最終的創新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增強創新思維能力,打破思維定式。
創新思維是一種高級的思維形式,意味著要讓自己放松下來,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從周圍的人和事之中尋找靈感以激發創造力。創新思維是實現創新的核心素質[2]。創新思維不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而是一種可以通過后天學習培養鍛煉出來的。高職院校學生創新思維缺乏,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改進:首先是教師可以在課內教學和課外指導中有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拋開思維定式的禁錮,從專業應用、學科交叉和理論前沿等角度引導學生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其次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發展創造性思維,為學生的創新實踐培養插上一雙夢想的翅膀。最后是注重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和直覺思維等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保證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三)全面激發創新動機,弘揚創新精神。
創新動機是維持和推動個體展開創新行為的動力和源泉。創新動機的產生既起源于個體內部的需要,又離不開外在誘因的催發。內部需要是創新行為產生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激發學生的內部需要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學生要有意識地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系統涉獵時代前沿知識,提高創新認識;學生要具有堅定的意志,勝不驕敗不餒,知難而上,攻克難關;學生要保持強烈的上進心和責任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另一方面,因為只有擁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3],高職院校需要大力培養鍛造一批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擁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會關愛并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創設情境培養學生銳意進取的創新意識、樂觀向上的創新情感和堅韌不拔的創新意志。至于學生創新動機的外在誘因,可考慮通過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和營造寬松友好的創新環境等方式創造。
(四)大力培養創新技能,注重實踐鍛煉。
要將創新的思維火花變成實實在在的創新成果,就必須有創新技能的鼎力相助。否則再好的創意理念,都只會淪為幻想和空談,落得被束之高閣的境遇。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此方面較弱,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之于高職院校而言,就顯得尤為重要。創新技能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自然規律。一是采用啟發式教學、慕課和翻轉課堂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二是通過任務布置、項目式教學和情境導入等形式,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以開設專創融合的課程、打造創新實踐平臺、參與教師教科研項目和創新創業比賽等途徑,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強化學生的創新實踐鍛煉,培養其操作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當然,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若條件允許,可考慮建立一個學校、教師、學生、行業企業,甚至當地政府和學生家長等多方參與的聯動機制,保障學生創新技能培養工作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Sanchez, J. A., Lucia D. & Richard L..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ompetency Models: Pinpoint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J]. Personnel Psychology, 2000,53(2):509-512.
[2]余佳平,朱泓.基于洋蔥理論的科技創新人才素質模型的構建[J].人力資源管理,2014(2):90-92.
[3]朱莊瑞.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對策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10(8):38-40.
基金項目:2013年武漢市屬高校教學研究項目《基于素質模型的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2013136),主持人:丁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