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巖
摘 ? ?要: 隨著我國民航業的快速發展,航空公司對空乘人員特別是優秀空乘人員的量急劇增加,同時也對開設空乘類專業的高校如何培養符合航空公司要求的高素質空乘人才提出挑戰。本文分析應用型高校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空乘專業人才培養問題,從專業人才知識技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探討,以促進本校復合型空中乘務專業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應用型高校 ? ?空乘專業 ? ?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民航業的高速發展,航空公司對于空中乘務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加大,使空中乘務相關專業的熱度不斷上漲,空中乘務專業人才的短缺狀況開始凸顯。據相關預測,到2020年,我國民航相關從業人員總量預計將達到240萬人,空中乘務數量從業人員將達到20萬人以上,依照現有的行業院校民航空中乘務人才的培養能力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整個民航業的空乘人才需求都存在缺口[1][2]。
空中乘務專業是一個特殊性的專業,其不僅對從業人員的身體特征、面貌基礎及年齡等基本身體條件進行要求,而且其專業培養上越來越多涉及能力、技能、實踐、心理等多方面,這不僅是其專業性的要求,而且是提高空乘專業人員素質及開拓其就業環境的有效條件。同時,空中乘務工作的高空作業性、顧客服務性及危險存在性等,對現階段院校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挑戰。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作為一所新建的應用型本科航空航天類院校,從2007就已開始空中乘務專業的招生。目前,本校空中乘務方向本專科在校生已達600余人,致力于培養掌握空中乘務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并具有較強的民航延伸服務基本技能,符合民航局空中乘務人員職業標準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可在東盟國家及國內外民航系統、高速鐵路公司、豪華游輪公司、高星級商務酒店、旅游行業等現代服務業從事民航服務、商務服務、行政管理等工作。但由于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空中乘務專業目前在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實習實訓、校企合作、專業人才培養指導理論等方面處在摸索階段,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因此,對我校空乘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和改革實踐,對于辦好我校空中乘務本科專業、培養專業技能知識扎實的高素質空乘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
(一)專業人才培養供需矛盾,基礎性知識、技能教學有待加強。
基于學校面向東盟的區位優勢,為了更好地發展廣西面向東盟各國家的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目前,我校空中乘務專業開設課程包括的專業知識不僅涉及基本的空中乘務人員技能知識,而且與聲樂知識、泰語、各國民俗文化知識、公關文秘學等多方面相結合,這就擴大了空乘專業知識的范圍,增加了學生對基礎性理論知識掌握的難度。另外,知識教學是教學的基本模式,這對于空乘專業教學來說,也是如此,空乘工作主要體現在現場服務與溝通,這就要求學生具備相應的實際操作能力,但是知識教學中出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忽略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缺乏實際操作的條件;言語能力是空中乘務專業的基本要求,這不僅要求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要高,而且英語水平或者泰語等一些小語種水平要達到一定等級,從目前我校空中乘務專業言語教學看,無論是教學實際還是考試測驗,都存在一定的水分,這就造成空乘專業人才成為“啞巴學生”,并沒有真正提高空乘專業學生的綜合技能水平。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學生實踐環境欠缺。
民航業是一個技能性較強的行業,空中乘務專業培養的是符合航空公司需求的高素質服務型技能人才,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真實的實訓基地與實訓條件。但目前我校僅有民航旅客運輸實訓室、職業形象設計實訓室、形體訓練室、模擬機艙實驗室及茶藝和酒吧實訓室等部分校內實驗實訓場所,盡管這些實訓室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基礎課程的實習實訓機會,但航空公司需要的一些真正的技術性訓練,如應急撤離實訓室、航空急救實訓室、全自動陸地撤離艙、空乘人員語音廣播實訓室等實踐訓練條件仍然欠缺。然而,這些與航空公司后續培訓息息相關實踐內容,是可以通過與公司的合作,利用航空公司的設備資源與人力資源實現。但是,目前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空中乘務專業沒有與航空企業進行實質性的合作,缺乏與空中乘務專業就業密切聯系的校外航空公司實習實訓基地,只是把部分實踐訓練壓縮在專業課程的實習期間,但是部分學生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在需要檢驗成果的時候才開始學習,且實習民航企業會對學生限制,不能有效學習。
(三)人才培養缺乏有效的評價—反饋—改進機制,難以主動滿足社會需求。
目前,我校對于空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的管理主要停留在對教學質量的監控和調節上,對空乘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課程體系的建設缺乏有效的評價、反饋和調節機制,不能很好地根據社會、行業和目標就業崗位需求主動進行動態調整優化,大多是被動適應社會和崗位需求,主要表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設置缺乏科學的評價反饋和動態調整機制,甚至出現兩者長時期不變的情形,人才培養規格、質量明顯不能達到和滿足不斷發展變化的行業崗位需求,專業人才的目標行業和崗位的對口就業率低等現象。
二、提升空中乘務人才培養質量的建議
(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修訂。
民航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當中,民航相關行業及用人單位對民航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技能要求處在不斷的更新發展中[2]。對空中乘務專業的人才培養進行改革和實踐,必須根據空乘專業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和航空公司等學生主要就業單位的需求進行,立足于社會需求和學校發展定位,重新論證、修訂本校空中乘務專業的培養目標及達到這些目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等畢業要求。一方面可以邀請航空公司管理人員、行業內專家及專職空乘人員參與制定、修訂和完善指導性的教學計劃,參與到空乘教學的全過程中。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航空企業的人員和設備資源,與航空公司建立長期而穩定的教學、實訓、實習的合作關系,從而有效促進空中乘務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3]。
(二)基于崗位需求開發實踐教學。
高校立足的根本是為社會各行業培養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人才。加強校企合作,通過學校或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場地,根據崗位需求加強課堂或實習基地現場教學,培養符合崗位需求的高質量空乘專業人才[3]。可通過進一步完善空中乘務專業校企合作的機制,在合作內容、方式及教學內容、模式上創新,對于空中乘務專業學生就業尤為重要。通過與航空企業等用人單位的接觸與溝通,在校建立航空公司空乘人才培養基地,有條件的開辦航空公司定向班,推進校企之間的無縫銜接。另外,積極開展校企共育,民航企業與高校合作、參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的途徑有多種,如邀請院校合作企業在校內設立合作辦公室,校企雙方人員共同參與招生宣傳,制定符合行業用人要求的招生標準,讓企業參與高校空乘專業招生面試工作;校企協同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派遣部分專業教師深入航空公司等民航企事業單位的招聘、培訓等流程中,積極了解航空公司空乘崗位的實際工作中所需的操作規范、操作流程、操作技能要求,從而獲得更多的實踐性知識和技能,強化空乘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學生校內外實習實訓的學習效果。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拓寬專業校內外實習實訓條件,最終達到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局面。
(三)構建多評價主體的空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反饋—調整機制。
空乘行業屬于服務業,空乘專業教育培養的目標是培養擁有更高綜合素質和具有良好服務技能的空中服務專業人才[5]。然而,以往的教育模式對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關注主要停留在課堂教學質量的監督和調節上,缺乏對空中乘務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及實踐技能綜合能力的評價和反饋調整,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行業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現脫節,人才供給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造成用人單位招人難、學生畢業就業難等人才供需矛盾的現象。完善校企合作機制下的專業教學質量監控及保障體系,構建以用人單位、校外專家、高校管理者、專業教師和學生等多評價主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畢業要求及課程體系的動態優化調整,從而提高我校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和就業水平,進一步更好地服務和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三、結語
在市場經濟作用下,要適應民航企業對人才的多元性要求,作為空乘人才培養基地的民航院校必須緊緊根據企業所需,不斷對空乘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進行研究和探索,依靠足夠的硬件資源強化空乘專業學生軟件,才能培養出民航所需的素質與技能兼備的復合型的空中乘務專業人才,為地方民航企業的發展輸送優秀的專業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廣春.我國高校空乘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討[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13,24(3):34-37.
[2]黃趕祥,李鳴鏑,虞雪.應用型本科院校空中乘務專業建設與發展——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1251(07):83-85.
[3]李愛軍.“以崗導學,校企共育”空中乘務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民族博覽,2017(18):87-88.
[4]梁姣.應用型本科建設背景下基于崗位群職業能力的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培養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05):151-152.
[5]李冬穎,路紫.我國本科空乘專業課程設置問題——以國內21所開設本科空乘專業的高校為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5(4):48-52.
基金項目:2018年度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大創背景下的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2018JB14);2018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18KY 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