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草
【摘 要】課堂是思政課程育人的主渠道,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探索高職院校實踐育人體系的構建,需要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第二課堂的實踐育人作用、第三課堂的網絡教育作用。在豐富、優化第一、第二、第三課堂的建設過程中,要構建完善的實踐育人評價指標體系,以構筑融入思政元素的高職院校第一、第二、第三課堂聯動的實踐育人體系新格局。
【關鍵詞】課程思政;實踐育人;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3-0139-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3.06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ZHOU Cao
(Zhejia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Zhejiang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Classroom i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we ne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channel role of the first classroom,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the network education role of the third classroom. In the process of enriching and optim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lass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perfe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construct a new patter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which integrates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las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Curriculum politics; Practice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將思政元素融入高職院校實踐育人體系是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由之路,既要重視第一課堂,同時也要輔以第二、第三課堂[1],既要重視課堂教學活動也要關注課外實踐活動以及網絡空間陣地建設,只有實現三個課堂有機融合、協同聯動,才能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整體性效果。
1 夯實基礎,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
課堂是培養人的“主陣地”,要著力將教書育人落實于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從教育的方式看,顯性教育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兩課”和形勢與政策課,隱性教育因素可以滲透在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或者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當中。根據不同的專業類型,可以包括哲學社會科學課程或自然科學課程。
隱性教育有兩種實施方式,即綜合素質培養(或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這是進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有效渠道。每一門通識課程、專業課程都具備思政元素,逐步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改變,最終形成“圈層效應”。在構建“課程思政”體系上,既要明確方針又要因地制宜,既要統一思想又要靈活形式。
1.1 組建“共同體”課程開發團隊
在課程領域中有一個“學習共同體”概念,具體是指創生性課程領導的主體是“學習共同體”,即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合作探究或實驗中形成“民主的班級”與“民主的學校”[2]。從課程開發的角度看,創生開發模式的開發主體即教師和學生,均擔負著課程開發任務,因此也可以將“共同體”的概念引入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開發過程中來。
課程開發團隊的第一部分是由思政教師、專業教師或課程專家組成,團隊的協同合作和學科知識背景是課程開發過程的基本動力。一方面,專業課教師可以對自身專業中的育人元素進行有效提取;另一方面,思政教師能夠以學科的視角對所得內容的進一步梳理,將其轉化為思政的語言,進而納入學科體系。學生是課程開發的另一個重要主體,對課程知識有積極參與建構的意識。學生的思想、體驗、生活經驗等學科知識積極互動、化為一體,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2]。
在開發方式上,思政課程改革可以將開發過程轉變為教師的行動研究過程。通過“問題、行動、計劃、觀察、反思”等環節的彼此融合和相互滲透,使教師的主體性和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團隊開發形式是靈活多樣的,思政教師聯系固定系部,專任教師定期參與思政教研室研修活動,定期開展集體備課,將學生納入討論中,對學生定期評價等。
1.2 構建“基因式”融入教學過程
專業技能知識作為良好的平臺和載體,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著更好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可以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把價值觀培育和塑造,通過“基因式”融入所有課程。
從教育學的視角出發,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的原則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則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在每一門專業課的教學目標里都可以重點體現育人目標和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學內容上深挖細作,最終評價的效果方面要堅持“多位一體”,評價內容要包括課堂實際效果、教師自我評價和他人教師評價等,而更重要的是要將學生的“獲得感”放在整個評價過程的首位,將教育對象對自身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或過程后獲得的精神利益及其對該獲得內容的積極主觀體驗作為重要依據。
1.3 提供“保障式”政策資金支持
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需要投入專項經費,為師資培養、人才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尤其是要構建校級聯動培訓體系,為“課程思政”全面推廣提供核心支撐。
同時,需要制定相應政策,全面實施計劃,由專門的職能處室負責,實時跟進開展情況,分工協作、統一步調。在政策方面,為保障實施情況,要完善考評機制,把貫徹落實高校思政會精神、十九大精神等納入年度工作要點。在政策方面,還可以將課程開發主體作為考評對象和課程評價的結果都作為考評的標準,使整個課程開發過程就不是單邊的流向,而是能夠循環推進。
2 激發活力,加強第二、第三課堂建設
2.1 發揮第二課堂實踐育人作用
實踐育人作用的發揮依靠科學完善的體系構建,以資源和平臺作為基本依據,從空間的角度可以將育人體系劃分為“校內”、“校外”兩個部分,從時間上貫穿學生在校學習和假期生活,最終形成橫縱結合的實踐育人網絡。
2.1.1 校內實踐,落實專業培養改革、搭好課外實踐活動體系
落實專業培養改革創新。首先,要深入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做到分層分類、因材施教。按照相關要求,“實踐教學原則上哲學社會科學類專業實踐教學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理工農醫類專業不少于25%,高職院校不少于50%”[3]。其次,要整合實踐資源,拓展實踐平臺,多探索有益于學生專業成長發展的實踐基地。
搭好課外實踐活動體系。要把團學、學生社團活動合理整合,形成框架結構,真正納入育人體系,作為第一課堂、專業實踐方面的有益補充。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實踐活動,有的高職院校通過“素質拓展學分”將其納入育人體系中,通過折算將其納入學生考評機制。在如何獲得“素質拓展學分”的方式上不體現難度及區分度,只要求“修滿即可畢業”;在評獎評優折算占比例方面,這一部分占比不大,主要還是以學業成績為主。
2.1.2 校外實踐,提升專業實踐內涵、打造精品項目品牌
提升專業實踐內涵。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參加專業類實踐,在這個過程之中除適應崗位基本需求以外,還應賦予實踐更多內涵。專業教師通過“任務布置法”賦予專業實踐更多內涵,將專業作業、專業論文貫穿其中,將課題設計、調研要求融入實踐過程,通過參與項目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打造精品項目品牌。除了與專業相關度高的還有與專業相關度較低的社會實踐,一般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有豐富的實踐內容,還需要創新實踐形式。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社會公益、志愿服務、科技發明、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好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等實踐精品項目[5]。特別是構建品牌化的精品項目,品牌化能夠代替分散化,能夠以延續傳承代替“另起爐灶”。品牌的打造既要適應時代特點、也要落小落細,既要基于原有積累、又要凝練內涵特色。
2.1.3 實踐時間,讓思政元素貫穿育人工作每一天
校內、校外的實踐安排在時間上可以貫穿學生在校的每一天,與專業契合度高的實踐由專業教師對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做好價值引領,自主性更高的校外實踐都可以通過鮮明的主題、活動要求滲透思政元素。學生可以利用平時在校時間或假期參加校內的實踐活動,與專業相關的頂崗實習、志愿服務、創新創業活動等。
2.2 著力提升第三課堂的網絡教育內涵
網絡是實踐育人的良好載體,要著力推動“互聯網+教學資源”平臺體系的構建工作,按照思政理論課、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和實踐要求,不斷更新和完善專業教學案例的設計和整合以學習、實習、實踐為基礎的再生資源庫建設。要充分發掘學校歷史、系部發展歷程、傳統儀式慶典、文化藝術活動、優秀師生案例等傳統思政教育資源,將其演化、開發為網絡文化產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利用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注重時效性和感染力,積極推進網絡媒體改版工作,如在日常和假期都開辟社會實踐板塊,為交流分享、記錄評價提供平臺。
3 完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背景下實踐育人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議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實踐育人的評價指標體系還存在評價體系不健全、評價內容不完善、評價形式過于單一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則是高職院校實踐育人體系發展總體滯后于時代的發展要求,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需求之間還存在著不相協調的一面。因而要充分發掘第一、第二、第三課堂的內在聯系,探索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背景下實踐育人的教育教學規律,使第一、第二、第三課堂既各有側重,又融合貫通;既相互獨立,又聯系緊密,從而達到實踐育人的效果。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專業實踐中,要將實踐育人的評價指標與人才培養方案結合起來,采取多樣化、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在評價設計上可以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力求更系統、更全面的設計。對與專業相關度高的活動評價不僅要突出對專業能力的考核,更要凸顯對學生價值觀的正向引導。對實踐活動時效性的評價,除了對數量的要求外,還應注重實踐活動的及時性和效果。
同時,要完善支持機制,推動專業課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教育、志愿服務、軍事訓練等載體有機融合[3],形成實踐育人統籌推進工作格局,使多主體協同合作,夯實基礎、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激發活力、加強第二、第三課堂建設,著力提升第三課堂的網絡教育內涵,以構筑融入思政元素的高職院校第一、第二、第三課堂聯動的實踐育人體系新格局。
【參考文獻】
[1]沈葳.“第三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7):112-115.
[2]張華.論課程領導[J].教育發展研究,2014(2):1-9.
[3]新華網.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2017-12-06)[2019-04-12]http://education.news.cn/2017-12/06/c_129758619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