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嬡媛
摘要:在大數據導向下,企業財務管理逐漸朝著自動化發展,財務職能也隨之發生一些轉變,而作為財務人才的主要輸出站的高校,需根據市場發展變化,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以確保教育產能的高輸出。高校在進行財會教學改革時,需調整財會人才培養方向、建立新型課程體系、轉變教學方式及完善教學保障體系。本文通過對大數據導向下的高校財會教學改革意義進行分析,對大數據導向下的高校財會教學改革策略做出論述,希望能對高校財會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大數據;高校財會教學;改革策略
現階段我國企業擁有的財務人員雖多,但專業水平較高的財務人員極為稀少,嚴重阻礙著企業發展。在大數據背景下,企業高水平財務人員的缺乏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而高校財會教學的改革,可有效解決企業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有助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由此本文針對大數據導向下高校財會教學改革進行探討及闡述,旨在找出有效的改革策略。
一、大數據導向下的高校財會教學改革意義
大數據技術具有數據容量大、價值密度低、快捷的功能特點,并可對數據信息進行高效處理與分析,挖掘出信息的潛在價值,由此被運用在各個行業。在大數據背景下,企業發展面臨著眾多機遇與挑戰,而作為企業核心力量的財務管理部門,由于高水平財務人員的缺乏,阻礙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大數據導向下的高校財會教學改革,可有效結合企業單位的用人標準,定向培養專業人才,為企業輸送大批可用人才。大數據導向下的高校財會教學改革較為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對企業發展具有積極推定作用,有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十分具有可行性價值。
二、大數據導向下的高校財會教學改革策略
(一)調整財會人才培養方向
在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逐漸趨于自動化發展,由此企業財務人員呈現兩極分化現象。對于一線會計人員要求較低,只需掌握基礎會計知識及技能,此類人員的培養一般由技校、培訓機構及高職負責。對于中級會計人員則需掌握與財務相關的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并需擁有較強的技術綜合應用能力,對此類人員的培養主要由高校負責。由此高校可根據財會人才市場的用人標準及需求,對財會專業學生進行相應的培養方向調整,以提高學生社會競爭力,增加高校教育產能輸出。
首先,高校應明確財會人才的培養方向,以為教學內容開展提供指導力量,還需注重學生對財會專業知識與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以確保學生符合財會人才市場用人標準。其次,根據財會人才市場發展趨勢,可看出財務工作將會趨于信息化方向發展,在進行財會人才選擇時,將會更多的考慮到財會人員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1]。因此高校可依據財會市場用人標準的變化,開展數據庫技術、網絡應用技術等與財會相關的信息技術課程,以提高學生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為學生未來的求職就業打下穩固的基礎。最后,應結合大數據導向下財會職能從傳統財務管理到財務風險管理的職能變化,積極鼓勵教師參加CISA、CMA等相關知識的學習,考取相應的證書,以便于為學生考取此類證書提供專業知識及幫助。
面對財會人才市場的變化,高校應緊跟市場發展腳步,調整學生財會專業知識學習方向,開展相應的信息技術課程,以此明確財會人才培養方向,提高學生社會綜合競爭力,為我國財會人才市場提供一批可用的高素質人才,進而帶動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二)建立新型課程體系
在數據背景下,人才市場對財會人才的用人標準在不斷變高,從以往對高學歷要求到如今對高水平數據分析能力及信息綜合運用能力要求的提升,由此高校在進行財會人才培養時,應有效結合人才市場對財會人才的用人標準,建立新型課程體系,以滿足市場發展需求,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發展。
在建立新型課程體系時,應主要圍繞著學生數據分析能力及信息綜合應用能力提升設計相應的課程內容,致力于培養學生的中級財會人員所需工作能力。首先,高校可根據現下財會人員所需的專業能力,對學生所學習的專業課程進行相應的調整。在進行課程調整時可按以下幾個方面調整:主干課程應占總課程的40%;基礎課程應占總課程的35%;手工記賬課程應占總課程的5%;信息技術課程應占總課程的20%。其次,加大對會計電算化相關知識研究,有效結合ERP軟件,增添相關的知識模塊內容,對學生進行財會專業知識定向培養,以便于學生可良好適應社會市場。此外,還可與企業進行合作,利用計算機技術及大數據技術對軟件開發類、編程語言類及數據庫類課程內容進行設計[2]。為有效提高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及信息技術綜合應用能力,應適當加大計算機課程在總體課程中的比重,并引入先進的財務信息管理技術。在進行財會專業知識教學時,應適當引入一些企業財務工作內容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可充分了解現代財會工作情況,激發學生對相關知識學習熱情。最后,可開設CIA、CMA課程,選取獲取相關證書的教師,為學生展開專業教學,可有效促進學生相關證書的考取。
由于現階段財務職能從挑戰者到決策者的轉變,因此應對學生認知方面進行一定的引導及科普,并對教學課程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促進學生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為其未來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三)轉變教學方式
在對學生進行財務專業知識教學時,教師應較快適應財會市場發展現狀,轉變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效能。在進行教學方式轉變時,需高校與教師的共同努力,如此才能盡快的完成教學轉型,促進高校財會專業人才輸出。
首先,高校可有效結合在在線教育方式,調整財務教學內容及方式,以為學生財會專業知識學習明確方向,確保財務專業教學質量。其次,高校還應將財會教學與行業情況進行充分結合,可使學生清楚認識到自身能力存在的不足之處,并進行相應的學習及提升,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3]。最后,應加快智能化教學管理系統的建設,并根據大數據發展特色,對財會教學重點內容進行定位,以確保學生學習質量。
大數據導向下的財會教學改革,需教師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及形式,以完成教學轉型,提高教學質量,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財會專業人員。在轉變教學方式,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自主性及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教師應有效結合財會行業市場發展情況,引入當下最新的財會工作理念,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貼近現實,并可有效豐富教學內容,還可有助于學生對財會行業進行正確的認知。其次,可開展相應的線上教學內容,讓學生開展自發性學習,進行知識的自我探尋及思考[4]。最后,為使學生有效了解時代的發展情況,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放映相關的視頻。
(四)完善教學保障體系
為有效確保財會教學改革的順利開展,還需加強校企合作、選擇相關的信息技術合作伙伴,以此完善教學保障體系,提高高校財會專業含金量。
在加強校企合作方面,高校應加強與相關企業的溝通及交流,共同規劃財會人才培養計劃,為企業進行有次序性、有科學性的人才輸送。在此種合作模式下,高校可引進企業內部優秀財會人員為學生定期開展專業知識講座,讓學生可清楚了解行業工作內容及流程,有助于學生未來可輕松融入到此行業[5]。在學生進行實習時,高校可與合作企業共同商議相關的人才培養內容,實現財會專業學生定量、定向輸出,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提高學生就業率。
在選擇相關信息技術合作伙伴方面,為有效提高學生數據分析能力與信息技術運用能力,需不斷優化計算機課程內容,引進先進信息技術,因此需高校從較多的軟件公司、科技公司中找尋技術性較高、名譽較好的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由此,可與相關的信息技術合作伙伴對教學系統、語言編程類及軟件類課程內容進行研究及設計,并對高校ERP教學系統加以完善,以此為學生專業學習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提高高校教學質量。
三、結語
總而言之,大數據導向下的高校財會教學改革,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專業能力,有助于學生未來順利的進行求職就業。在進行財會教學改革時,需充分結合大數據時代下的市場行情,明確教學方向,開展具有目的性的教學內容,致力于學生數據分析能力及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以此為企業輸送高素質人才,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推動我國市場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陳穎.基于大數據導向的高校財會教學改革路徑[J].商業會計,2016 (5):123-124.
[2]周靜.大數據導向下的高校財會教學改革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 (27):91-91.
[3]劉巧茹.大數據導向下的高校財會教學改革[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 (10):88-88.
[4]黃琳.大數據時代高校財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 (22):219-220.
[5]姚進才.大數據時代高校會計學專業改革路徑研究[J].商業會計,2015 (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