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翔群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發展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國際市場不斷擴展,使得企業的收入越來越多元化。為了能夠提高企業整體利潤和企業會計處理的效率,必須要基于新會計準則下對企業的收入確認進行探討,保障企業會計管理的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收入確認;研討
收入確認也就是指收入的入賬時間,無論收入怎么樣劃分都必須要保證收入確認的準確性,一方面收入確認能夠直接影響企業最終的經營利潤,與國家的財政稅收收繳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另一方面收入確認也是現代產權制度發展的重要組成。在新會計準則下,主要修訂的內容包括現行準則區分銷售商品、勞務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新準則通過以控制權轉移作為收入確認的判斷準則,引入“履約義務”概念,對識別是否存在多個履約義務以及如何將交易價格分攤到多個履約義務中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文通過對收入確認的內涵、收入范圍以及會計準則等相關內容進行分析,明確新會計準則下收入確認存在的主要不足,并且提出對性的改進策略,促進收入程序能夠完善,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
一、新會計準則的主要內容
在2017年7月份,財務部對《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進行了修訂,對收入準則的要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并且適用于所有與客戶之間的合同,所以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對新會計準則進行深入的研究,明確企業的財務運營、稅務內部控制的籌劃,適應新收入準則的影響。
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通過對企業的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等行為進行規范化的處理,能夠進一步保證會計信息整體質量得到全面增強,也能夠為廣大投資人,債權人,政府部門以及企業管理層提供更加科學準確的會計信息,促進企業會計信息以及財務報告的使用決策水平得到全面增強,促進企業管理人員對企業的未來發展趨勢作出客觀公正的預測評價。在新會計準則體系改革的過程中,對企業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能夠保證企業財務報表的使用價值,而且也可以方便廣大投資人對企業的業績進行準確的預測,保證投資人的投資風險得到有效降低。
在新收入準則修訂之后,對于不同類型的業務不再區分,而是采用統一的收入確認方式,這樣就使得銷售商品、勞務資產讓渡、建造合同等收入模式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現行準則通過以風險報酬轉移作為判斷依據,而新會計準則通過控制權轉移作為收入確認的判斷依據,通過引入履約義務的內容明確收入是否存在多個履約義務,并且將交易價格平攤到履約義務之中。在引入履約進度計量方式之后,通過對某一時間內履行的履約義務,企業必須考慮商品的性質,采用產出法或者投入法來確定恰當的履約進度,并且根據該履約進度確認自身的收入。
在確認收入的過程中,必須要識別客戶合同以及合同內單項履約義務,然后應該明確交易價格,對交易價格分攤至履約義務之中,根據各項履約義務來履行確認收入,這樣的收入確認方法能夠體現出收入確認思路與現行實務中收入確認的分析類型是相似的,但是在具體實踐操作中,還必須要滿足新的涉及判斷和估計的要求。
二、新會計準則下收入確認問題討論
(一)會計職業判斷收入確認存在偏差
會計行為在收入確認中起到主導作用,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必須要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由于會計決策屬于一種深層次、不為人知的會計活動,所以很難被察覺,這樣就很容易使得會計人員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間。由于部分會計人員自身的素質偏低,所以也影響了其自身的職業判斷,這樣就造成收入確認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會計報表真實性無法保證。
(二)虧損企業虛假收入確認
由于很多企業并不能按照收入實現原則來進行確認,反而是根據虛假制造收入,尤其是對虧損企業來說,為了能夠掩蓋自身經營管理存在的漏洞,并且獲得銀行貸款或者發行證券,減輕債權人索債對企業造成的壓力而制造虛假收入,因為對虧損企業來說,由于其自身的財產擔保能力比較低、資信狀況不良,所以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只能夠通過扭轉虧損形象的方式才能夠獲得資金。
(三)盈利企業隱瞞收入或推遲確認收入
有一部分的盈利企業為了實現企業收入最大化的目的,往往會通過調節賬目、隱瞞收入的方式,將本年計入的收入掛賬轉到下年結束,實現少納稅或者遲納稅的情況,還有一些企業為了平衡會計期間的經營業績而推遲確認收入,通過人為操縱的方式來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通過不當的收入確認方式,在符合確認收入的條件下不確認收入,或者確認一年中部分費用,實現偷稅漏稅的目的。
(四)引發資產負債觀與收入費用觀的矛盾
會計準則并沒有解決收入確認中資產負債觀以及收入費用觀之間的矛盾,例如一筆銷售預付款,按照資產負債觀可能是認為資產,但是從收入費用觀來看卻并不能夠作為收入而只能夠作為負債,如果將此筆預收款作為負債,則必然會造成企業資產負債率升高,加劇了后續債務契約成本,所以企業不得不操縱收入確認。
三、新會計準則下稅收籌劃的重要原則
(一)會計政策合理性的原則
在企業利潤成本核算的過程中,由于采取的會計核算方式不同,也會導致會計結果之間存在比較大的差異,造成納稅額度發生明顯的變化,從目前來看,我國大多數的稅務機關主要以現行稅法作為稅額計算的重要依據,這樣也就給納稅人自身的稅收籌劃提供了非常大的操作空間,但是如果沒有完全按照稅法籌劃的原則進行分析,很容易造成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風險不斷增加,而在新會計準則確認之后,必須要幫助企業選擇最合適的會計核算方法,并且促進政策合理性,靈活性和有效性,幫助企業能夠選擇與自身經濟利潤成本相一致的收入確認體系來進行稅收籌劃,既能夠有效減少企業的稅負,也可以保證稅收征繳計劃更加合理。
(二)交易方式合理性原則
在新收入準則下,企業稅收籌劃的交易方法也應該進行合理的控制,為了能夠減少納稅額,往往可以利用交易時間的有效控制,可以有效的減少稅收,通過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對稅收納稅時間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可以進一步減少稅收金額,例如大多數的企業總部通過下設分支機構規模比較龐大,如果各個公司之間存在交易,那么就會按照各自行業的稅率和政策來納稅,這樣也就造成同一個企業內部出現納稅額增多的情況,所以必須要通過采用合理的交易方式來減少企業的應納稅額。
(三)會計收入確認對增值稅與所得稅產生的影響
在新的收入標準下如果原始合同會增加額外的條款,導致變更合同的內容而變更合同的內容,也會成為原始合同的重要組成,完善稅收確認。一項交易發生或者是事項的發生,其資產是否納入收入確認,必須結合相關規定以及實際的工作經驗進行判斷,而這一個過程非常的復雜,必須要會計人員仔細認真進行辨析。在稅務計算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履行義務,所以應該根據合同類型確認會計收入,明確企業的增值稅。
由于在初始的收入標準之下,所有商品的報酬在轉移的過程中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根據收入確認進行分析,保證在原有的會計準則基礎上對收入確認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在合同開展的過程中也應該加強對于收入標準進行全面的整合,如果存在多筆交易,則必須要判斷不同合同形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果不同的合同屬于統一的會計收入,則必須要嚴格按照會計合同的形式和有效性進行分析,提高會計核算的統一性。
四、結論
在企業納稅管理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納稅與收入具有明顯的關聯性,所以在開展納稅的同時要嚴格根據企業稅收收入進行分析,加強對于會計收入的合理性,此外在會計核算政策的要求之下,也應該根據不同的稅收方式進行確認通過對于銷售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盡可能的減少。收入確認不合理的因素,避免稅收差額減少的可能性,保證稅收成本有效降低,更好的運用新會計準則收入優勢。
參考文獻:
[1]肖鵬程.新收入準則下軟件開發企業收入確認問題探討[J].納稅,2018 (33):201-202.
[2]白成勝.新收入會計準則下的收入確認與納稅探討[J].納稅,2018,12 (31):143.
[3]康玉霞,王歡.新收入準則下融資性分期收款銷售商品的會計處理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 (30):87-88.
[4]楊蓉.新會計準則下建造合同收入確認的新舊比較觀察[J].財經界(學術版),2018 (17):69-70.
[5]陳晨.新收入準則對施工企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淺析[J].納稅,2018,12 (25):143+146.
[6]申建霞.收入準則差異對跨國企業財務報表損益的影響研究——以A公司歐洲及拉美子公司為例[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1 (03):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