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娜
摘 要:京津冀地區繼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后,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個增長極,那么如何促進其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就成為了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文章對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做深入分析,并提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相關對策建議,以期對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益探索。
關鍵詞:京津冀地區;經濟合作;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京津冀地區”或是“京津冀經濟圈”,處于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地帶,是中國北部的黃金海岸,包括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以及內蒙古中東部,分別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3.31%和總人口的22.2%。構成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密集的城市群落。目前,在全國和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集聚、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已成為中國北方經濟發展的引擎。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等大力支持京津冀地區的發展。開展經濟合作,實現互利多贏,是學術界和經濟界對京津冀經濟圈的共識。具體來講,所謂京津冀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指由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山西和內蒙古中東部七大地區組成的京津冀地區在一級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輻射和牽引下,按比較優勢和協作分工的原理,在各區域內發展良好的競爭合作關系,以達到經濟互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區域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一、京津冀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行政壁壘的限制。
京津冀地區地域廣闊,在我國的整體發展戰略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但由于行政隸屬多元和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各自為政、自成體系的經濟發展格局,區域發展往往服從于各行政區內部利益,忽視了區域的整體利益,致使區域發展相互牽制,影響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使得其經濟一體化進程面臨著一系列的障礙。導致這些現象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京津冀地區的發展缺乏合理的規劃,更沒有能夠在區域范圍內有效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
(2)區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區域市場發展不一。
由于地域、歷史、資源等方面的原因,京津冀地區各省市,尤其是城市間發育程度參差不齊,發展水平區域性差別較大。從地域上看,東部城市優于西部城市,沿海城市優于內陸城市。沿海一線的大連、北京、天津、青島等城市發展速度較快,市政建設、產業結構、吸引外資、居民收入水平遠高于地處內陸的太原、包頭、石家莊、呼和浩特等市。
(3)產業發展的趨同和過度競爭。
受不同行政區地方政府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影響,京津冀各省市產業發展往往自成體系,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協作與整合,重復建設、低水平建設,產業結構趨同現象較為嚴重。產業關聯弱、融合度低。目前在競相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產業結構的趨同,使區域產業上的最佳關聯和效益的最大化很難實現。
同時,京津冀地區港口數量眾多。客觀地說,港口的蓬勃發展的確帶動了京津冀地區經濟的發展,但也的確存在過度競爭的隱患。如天津要建設“中國北方的國際航運中心”,青島要建“國際港口城市”。這種爭規模、爭效益、爭集裝箱量、爭噸位的局面非常不利于基礎設施的共享和區域一體化進程的開展。
二、京津冀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策略的思考
隨著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打破區域對資源配置的地域限制,使生產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使產業結構更加優化,最終合作共贏。從國內外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類型,一種是擁有天然的產業連接與融通的基礎。另一種是在政府的推動下,形成一體化的制度或法規。筆者認為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同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初級目標是實現京津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三個亞中心內部的一體化和之間的經濟融通。
(1)發展規劃一體化
今天京津冀經濟圈的發展不應只是對現狀與歷史的認可,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的引擎,其發展應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用世界眼光來謀劃與布局。在沿海經濟帶各城市合作過程中,要推進發展規劃一體化,將各地的發展統一于京津冀區域開發開放的總體框架之中,充分發揮北京、天津的龍頭作用,避免或不再放大同構競爭和重復建設,加強城市間發展規劃的銜接,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通過開展各種專項合作,盡快形成投資新環境。
(2) 市場體系一體化
區域一體化必然要求市場一體化,一體化市場體系的建立,不僅使資源的配置更為優化,更主要的是還可以促進建立一個區域經濟分工與合作的市場機制,使分工與合作通過市場來完成,從而使區域內的整體效益達到最佳。京津冀地區要進一步實現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必須注重區域統一的市場的培育,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建立區域統一的市場秩序,為經濟發展的協調創造統一的市場環境。也只有在區域性市場體系形成和發展后,京津冀地區才能夠具備區域一體化的穩定基礎。
(3) 基礎設施一體化
基礎設施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現階段亟需先行的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和統一管理的要求,從區域整體上進行統籌規劃,努力實現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按照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個增長極的要求,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力量加快京津冀地區高速公路網和鐵路網建設。加強縱深推進、南北拓展,形成與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的大運力快捷公路、鐵路運輸通道。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體系,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更大空間發揮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 4) 產業布局一體化
京津冀地區產業一體化的實施重點是對區域優勢產業進行優化整合、調整升級。必須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大調整這一契機,根據京津冀各地區的區位條件、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市場條件、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優勢,選擇具有適當規模和發展潛力進行重點整合。加強產業結構的分工與互補,加快產業集聚和技術升級,培育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京津冀地區要充分利用國家促進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與規劃,集中精力打造區域產業優勢,最終實現京津冀區域產業的一體化發展。
(5)生態保護一體化
京津冀地區正處于高速發展期,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不斷加大。沿海經濟帶各城市中如果任何一個城市出現環境污染,都有可能危及到周邊區域,影響經濟帶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此,京津冀各省市應攜起手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生態經濟和知識經濟為基礎,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前提,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工程,合力打造沿海生態區。
京津冀地區是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十二五”時期,隨著高速鐵路、互聯網為代表的交通和信息等基礎設施條件改善,資源等要素流動性顯著增強,區域內合作、一體化蓄勢待發。京津冀地區要通過進一步的區域合作,達到資源合理配置、生態環境明顯優化,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努力實現世界級規模的大都市圈、世界級的研發和創新創業基地、中國高端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的集聚區、中國北方的門戶地區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的戰略定位。
參考文獻:
[1]劉宇虹.京津冀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相關問題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0(10)141
[3]孫世芳.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經濟論壇,2009年1月 第2期 50-52
[4]蔡德林.京津冀經濟圈矛盾解析[J].京津冀經濟瞭望,2011年第1期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