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的教育并沒有因素質教育口號的提出發生大的轉變,還是主要以分數高低作為評價學生好壞的標準,將教育的重點放在智力培養上。雖然學校總是不斷地教育孩子要具備一些基本美德,但沒有傳統文化這個強大的支撐,中國的德育只會是無根之水,落入枯燥說教的窠臼。從長遠看,一個民族一旦丟掉了自己固有的精神,也就失去了維系自身完整、統一的生命線,最終將危及到該民族的生存。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中德育;教育
一、文化滲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現代精神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但由于市場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還存在道德滑坡現象,如在青少年群體中,生活環境優越,在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成果時,卻體會不到成果來之不易;他們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強,但部分人集體觀念和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社會功利思想影響,造成了青少年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倫理規范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嚴重缺失。因此,加強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二、傳統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滲透
(一)傳統文化的特點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模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等條件作用下形成的文化習慣和思想精神積淀。就其最主要內容而言,可以概括為三個特點:即崇尚倫理,自強不息;重視理智和智慧,強調追求真理和辨證的思考;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
(二)傳統文化與新時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結合點
新的道德規范只有與人潛意識中的傳統美德相承接,才能鮮活和發展。因此,學校德育旨在尋找和發掘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激活青少年潛意識中的民族傳統積淀,賦予當代學校德育以民族根基。為此,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發揚整體主義精神,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
2.發揚仁愛精神,加強熱愛人民,尊師愛生教育
3.倡導“重家庭”倫理道德風尚,加強社會主義家庭觀念教育
三、高中生德育現狀及問題
(一)少年道德精神之現狀
據全國性的數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未成年人的犯罪數量占同齡人口的比例已經翻了一番。根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顯示,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總數占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近年來,像這樣的少年犯罪現象層出不窮、令人觸目驚心。當代的一些青少年道德觀念、道德規范模糊,自私自利,不尊重父母、老師,滿口臟話,模仿電視、電影中黑社會人物的那些兇殺打斗行為,以強凌弱、以暴制暴,有的甚至還盜竊、搶劫、殺人、吸毒等等。
(二)改革開放對少年思想的沖擊
青少年因為年紀小,自我判斷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較差,他們在琳瑯滿目的世界品牌和各式各樣的外來文化、思想面前,更加容易迷失方向,忘記了自己的真正需要。現在有很多的青少年集體患上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貧血癥,他們幾乎不知傳統文化為何物,或許他們能清楚的說出某某外國明星的生日、身高、體重、愛好,甚至最新的新聞動態,卻不知道孔子、孟子是何許人也。
(三)應試教育對少年道德教育的忽視
目前,我國的教育制度仍然偏重應試教育。只要高考制度不變,教育的現狀就很難改觀。大部分教育部門仍然以分取人,過分強調智,而忽視德,錄取學生時只看成績。在學校,思想品德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四、高中德育管理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世界享有極高的地位,這也為我們的德育管理提供豐富的素材,不論是代代傳誦的故事,發人深省的歷史,極具特色的歌曲和繪畫作品,還是優良的精神……都是中國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人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中國的孩子們最好的德育教材來源,其教育意義是無可比擬的。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高中班級管理出現了一些新情況,班級管理者也遇到一些新問題,舊的傳授傳統文化的方式出現瓶頸,為此,有必要對新形勢下如何在德育中滲透傳統文化做一些前瞻性的構想。
(一)面向城市發展,把握時代脈搏
從城市發展的方向來看,德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要具有當代的特征,體現時代的要求。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教育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教育的現代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必然和傳統文化相連接,另外,中國的教育現代化并不是教育的西化,它是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基礎上,不斷積累、不斷發展的結果。因此,教育現代化與傳統文化是既矛盾又統一的。要實現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和城鄉一體,從物質上說,就是鼓勵大家過簡約、節儉、環保的低碳生活,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從精神上來講,就是要人與人之間更加的和諧和包容,讓未來的成都成為樂于助人、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中國傳統美德處處可見的大同世界。這一切的一切,不僅要靠我們,更主要的是靠下一代來完成。因此,學校德育中滲透傳統文化從現在起就應該向現代田園城市的理念看齊。
(二)家校社三維合力,推動文化滲透
從德育的主體而言,除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也不可小覷。問卷調查中就可以看出,學生年齡越小,受家庭教育的影響越大;學生越大,受社會的影響越大。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德育教育光靠學校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在今后,如何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家庭、甚至社會的力量,形成三方之力,營造一個和諧包容的家庭和社會氛圍,讓學生周圍的環境總是積極和健康的。像這樣,通過三維空間,對孩子們進行引導和熏陶,這一定會是未來德育發展的主要方向。
(三)搭載網絡平臺,推廣傳統文化
從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來看,當今社會是信息技術的時代,孩子們完全可以更方便、更快捷的從網絡中獲自己需要的信息。學校的德育管理將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從事教學的課堂與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學校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浩瀚的網絡,自主的收集自己喜歡的傳統文化知識,在電腦交流平臺中與同學、甚至別人一起研究和探討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怎樣在信息平臺中,科學而有效的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怎樣正確地引導學生健康的使用網絡并獲取有益的傳統文化,這不僅僅是教育的課題,也是整個社會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淺析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于濱.中國校外教育.2017(31)
[2]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析[J].王進平.考試周刊.2018(17)
作者簡介:
唐純勇(1983.10-)男,漢族,四川宣漢,大學本科,中學二級教師,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