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姍姍 王敏 姜澤焱
摘要:我國2013年開始實施的“精準扶貧”措施,雖然,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近五年來我國脫貧人口達到了6000多萬,距離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近。但是,脫貧任務依然繁重,面臨的貧困問題依然不少,脫貧工作仍存在諸多不足,不利于持續發展。為了避免出現脫貧再返貧,或者新增貧困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本文以在宜賓市興文縣的實地調查為基礎,總結了脫貧情況、扶貧措施,分析了導致脫貧后返貧的原因,提出了脫貧后避免返貧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 醫療保險 產業扶貧
一、脫貧情況
宜賓市興文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地處川滇黔結合部邊遠山區。是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待遇縣、四川省革命老區縣,烏蒙山扶貧連片開發省級規劃縣。
按照年人均純收入在2736元以下列入扶貧對象的要求,精準識別出貧困戶1.4萬戶、貧困人口5.4萬人,貧困村57個,是四川省88個貧困縣之一。
2014年-2017年,興文縣已經實現36758人脫貧,27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由12.07%降至3.9%。
2018年,省市下達興文縣11000人脫貧、20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縣摘帽的目標任務。至2018年7月為止,已有15個鄉鎮達到“鄉三有”的標準。在“村七有”方面,2018年擬退出20個貧困村集體經濟、通村硬化公路、學前教育設施、衛生室、文化室、文體活動廣場已全部達標,通訊網絡還有四個村未達標,預計8月底全部達標。“戶六有”方面,2018年擬退出的2893戶、11000人的教育、醫療、生活用電全部達標;2798戶安全住房達標,余下104戶預計8月底全面入住;2806戶安全飲水達標,余下87戶預計9月底全部達標。2878戶廣播電視達標,余下15戶預計8月底達標。計劃2019年摘下貧困縣的帽子。
二、扶貧措施
根據我們小組實地調查走訪了興文縣三個貧困鄉鎮的貧困村以及非貧困村中的一些貧困戶,共600余戶,總結出了如下四點興文縣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精準扶貧措施。
(一)基礎設施建設
在我們調查的600余貧困戶中有47.4%采取易地搬遷、34.5%采取危房改造的方式,在政府的幫扶下實現了住房有保障。確保貧困戶住上“安全房”,同時使貧困戶喝上“安全水”。除此之外通村硬化路、衛生室、文化室在我們所調查到的貧困村中全部達標。
(二)產業扶貧
在我們調查的貧困戶中有81.17%接受了產業扶貧的幫助。各村因地制宜的種植不同的農作物,發展適宜的畜牧業。各貧困村也有專業的技術人員給貧困戶指導、培訓,讓他們掌握科學合理的種植油茶、冬桃、香芋、枇杷、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方式,他們學會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養殖雞、鴨、豬、牛等家禽。
(三)醫療保險
在受到調查的貧困戶中因病致貧率高達78.3%,因此醫療保險絕對不容忽視,政府為貧困戶支付醫療保險費用,并且實施“四個一點”政策,即“醫保報銷一點”、“醫院減免一點”、“政府補助一點”、“患者自付一點”。再加上基礎設施建設里的衛生院的建設,解決了貧困戶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四)教育扶貧
興文縣的教育扶貧是政府與五糧液企業聯合進行的。在我們的調查中有49.5%的貧困戶接受了教育扶貧,其子女在興文縣內就學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將得到不同金額的教育補助,在生活費上會給予補助,住宿費上給予減免等。除此之外,我們走訪到的毛村還有農民夜校。以此方式來增長貧困戶的知識素質水平,增強其競爭力。各村秉承著“扶貧先扶志”的思路,將貧困戶脫貧的思想與決心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建立起來,有利于鞏固脫貧成果。
三、脫貧后返貧的原因分析
我們在興文縣調查到的貧困戶中脫貧后返貧的情況暫時還沒有出現,但其他地方或者我們沒有調查到的貧困戶出現了脫貧后返貧的情況,為了防范于未然,本文對出現脫貧后返貧的情況進行了如下原因分析。
(一)產業扶貧效果不到位
政府實施的產業政策,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種植的農作物,產品市場較小,易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產品季節性強,經濟效益低下,不利于提高貧困戶的收入水平,脫貧效果不穩定。
(二)因病返貧
雖然有醫療保險的扶持,但治療地點是有限制的,當地的醫療條件無法治愈的時候,只能去外地醫療水平較高的醫院就醫,這樣的報銷比例并不太高,會給貧困戶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最后又會導致其重新進入貧困狀態。在脫貧后返貧的貧困戶中因病返貧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想問題
少數貧困戶靠政府補助脫貧,靠政府兜底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也不在少數。在我們調查過程中有5.6%的貧困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跟我們的談話中提出了還希望政府多給予點金錢上的補助,思想中透露著因為自己是貧困戶,所以政府就該一直幫助自己,有政府兜底,知道自己什么都不做也可以獲得金錢上的補助,自身并沒有形成依靠自己的努力脫貧并且絕不返貧的決心,過多的依賴政府。
四、脫貧后避免返貧的措施建議
(一)產業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當地條件,因地制宜推進符合各村資源特點的幫扶項目,保障薄弱地區的長遠發展。政府在鼓勵貧困戶種植經濟作物之前就該與鄰村、鄰鄉鎮、鄰縣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盡量避免出現太多村種植同一種經濟作物,造成市場上的供給突然大幅度增多,形成供過于求的情況。
第二,既然開始種植了就意味著供給肯定會增加,那么就需要政府牽頭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品牌,給產品找到向外輸出的銷路,開發市場。盡可能的避免在本地市場上供過于求,造成滯銷的不利于提高貧困戶經濟水平的情況。
第三,對于很多運輸成本高、不便于長時間保存的經濟作物,政府還可以聯合企業帶動當地有能力的農戶一起打造產業鏈生產,產品深加工,以此形成一個具有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產業。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還可以提高經濟作物的附加值,并且便于儲存和運輸。例如,在共樂鎮福壽村種植的櫻紅李,政府可以打造一個天然無危害的本地特色品牌,借助互聯網將其外銷出去,與此同時,還可以將剩余的由于外觀等因素無法售出但無質量問題的,制作成為水果罐頭,這樣既便于保存,又可以增加本地的就業機會。這樣雖然是一舉多得的,但是僅靠貧困戶的力量,難以形成一個品牌,也很難形成一個產業鏈,這時候就需要政府的引導以及企業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