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孝道是孔子在總結前人孝道觀念基礎上并結合當時社會實際而提出來的價值規范。孔子對孝的含義作出了創新性的闡釋,提出了養與敬、順與諫等要求,闡明了孝與仁的關系。基于孔子孝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理論上的互促性、功能上的相近性、目標上的共通性,高校可以通過創新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方法、完善教育載體等方法,將孔子孝道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關鍵詞:孔子孝道;孝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D648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7-0088-04
錢穆先生曾說:“中國主孝,歐西主愛,印度主慈。故中國之教在青年,歐西在壯年,印度在老年。……中國文化為孝的文化,歐西為愛的文化,而印度為慈的文化。”[1]398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孝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孔子的孝道體系奠定了中華孝文化的理論基礎,兩千多年來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至今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文獻分析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從《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中發掘孔子的孝道,并探尋孔子孝道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可行性和具體路徑,對學生素質的提升、和諧校園的建設和優良家風的傳承,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孔子孝道的基本內容
“孝”的觀念在孔子之前的殷商時期開始出現,并帶有求卜和祭祀等宗教色彩。到了西周時期,孝道觀念更貼近生活,增添了贍養在世父母的新內容。孔子在提煉前人“孝”觀念的基礎上,闡發了自己的孝道體系。
(一)孝道的基本要求
1.養與敬。孔子對孝的理解,基本上采用了《爾雅》中“善事父母”的含義。《論語·為政》中記載:“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這一論述,從人與動物的區分入手,對善事父母的含義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做出了創新性的回答,認為作為人而言,善事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養的層面,更要求敬。這也成為了孝道的基本要求之一。“養”即贍養,側重于善事父母的物質層面。對父母而言,他們給予子女生命和提供子女成長過程中良好的生活條件。可隨著子女逐漸成人,父母在不斷衰老、勞動能力漸漸衰弱,成年子女一定要知恩圖報,盡己所能對父母進行物質上的幫扶、身體上的照顧等。正所謂“積谷防饑,養兒防老”。
“敬”更側重于善事父母的精神層面。《荀子》中記載:“子路問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順與?色不悅與?”可見,“敬”主要包括身敬、辭順、色悅三方面。身敬即對父母含有恭敬之心,辭順即言語上要對父母保持恭順,色悅即對待父母應該和善可親,以使他們精神愉快。
2.順與諫。孔子提出的“辭順”并不意味著子女絕對地服從。孔子認為子女遇事應該同父母商量,順從父母的合理意志。孔子同時提出: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子女與父母的年齡、閱歷等都有差異,對待某一事物的看法難免不同,但二者觀點上的不同并不等于關系上的對立。子女可以“諍諫”,但必須注意時機和方法,態度上要婉言和順,即使一次勸說之后父母并沒有聽從自己的建議,也要等到父母心情平和時再次勸說。
在當下子女與父母的溝通中,即可看出處理好順與諫關系的重要意義。比如在大學生考研擇校的問題上,一些大學生可能更具拼搏精神,希望從本科所就讀的院校考取更好的學校,以站在更高的平臺上提升自己;而父母或許更主張求穩,認為直接考取本校研究生更合適。而這個時候作為子女就應該耐心傾聽父母的建議,再適時發表自己的看法,權衡利弊之后再采用靈活的方法說服父母。
(二)孝道的重要性:孝為仁之本
在闡述孝的重要性時,《論語·學而》中提到:“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內容包括克己、愛人、復禮三方面。克己,即克制自己,其主要方式有修己、約、自戒、自省等;在實踐中將克己應用于待人接物即愛人;克己與愛人在行為上的歸宿便是“復禮”,即恢復周禮,以改變當時社會上的不良局面。
愛人是仁在實踐中的應用,而愛父母則是愛所有人的起點。孝作為“仁之本”,代表血緣親情。“兒子愛他的父親,弟弟愛他的哥哥,這都是從血緣中自然生出來的真性情,這種真性情引出真感情,這種真感情就是‘孝‘悌”[2]96,從這種真感情入手,行仁便有了扎實的心理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基礎。孝之所以能通仁,主要通過兩條路徑:
一是“感恩”道義。感恩的基本含義是感謝并回報別人的饋贈。對于個人而言,感恩父母是“一種血緣情感的連接和愛心的延續,是道義上對撫養自己、幫助自己的父母的一種感激”[3]93。儒家重視親情感恩是因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不僅僅會感恩自己的父母、家人,還將會對親情的感恩延伸到對于親友、對于社會的感恩;并將別人的恩情化作一種源源不斷的動力,克服困難,不斷進取,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
二是“責任”義務。責任是指分內應做的事。子女對父母的孝既是一種親情責任,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責任。儒家認為,一個人能夠對自己的父母、家庭承擔責任,這是培養責任心的開始,在此基礎上,還應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承擔責任,這樣才能夠做到“仁”。
二、孔子孝道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可行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4]164,并多次強調青年學生要率先踐行核心價值觀。這些論述指明了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意義。而之所以要將孔子孝道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由于二者在理論上的互促性、功能上的相近性和目標上的共通性決定的。
(一)孔子孝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理論上的互促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正是吸收了包括孔子孝道在內的中華傳統孝文化的精華內容。一方面,弘揚孔子孝道,必須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義、邏輯結構和提出的時代背景相結合,二者共同發揮教育、引導學生向善求美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進一步發掘孔子孝道的當代價值、借鑒孔子孝道教育人民、凝聚人心的重要經驗。所以說,二者具有理論上的互促性,“構成唇齒相依、相輔相成、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5]
(二)孔子孝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功能上的相近性
孔子孝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盡管相隔兩千余年,但都是我們當下社會應該堅守的共同價值觀。一方面,正如梁漱溟指出:“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6]307,說明了“孝”對于中華民族而言的重要作用。孔子孝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孝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兩千多年的傳承過程中,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當下中國社會應該著重堅守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中央在多次調查研究、綜合社會各界意見基礎上提出的,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所以說,二者都是我們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對高校而言,共同價值觀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凝聚青年人的共識。高校要通過教育活動的開展,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抵制錯誤思潮,增進“四個自信”,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筑牢廣泛的社會基礎。
(三)孔子孝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目標上的共通性
孔子孝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高度重視人的培養,對每個人的為人處世提出了明確的規范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個人層次的核心價值觀,已經包含在了孔子“仁”的體系中。孔子要求從愛親人入手,進而在與他人相處時能夠“與人忠”,能夠每日反省“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能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誠信、友善;在面對自己的工作時,能夠“執事敬”,做到敬業;同時,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孝和忠是統一的,孝于宗族長輩,就是忠于國家朝廷”[7]19,這也就實現了對祖國的“大愛”。高校要通過將孔子孝道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使大學生孝敬家人、關心朋友、勤于學習,做一個懂得感恩的高品質的人。
三、孔子孝道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
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是獨立的、機械的,而應該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環境中去考察,充分吸收、借鑒其他教育資源。孔子孝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目標上的共通性、功能上的相近性、理論上的互促性,使得將孔子孝道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具有獨特優勢。高校可以在原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礎上,將孝道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補充,以更好地服務于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
(一)創新教育內容
1.感恩教育。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血緣親情是感恩教育的基本切入點,使得感恩教育具備深厚的情感基礎。每個人都享受著因為親情而帶來的無盡歡樂,盡管大學生已經成年,但仍然獲得著父母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鼓勵和心靈上的呵護,這就需要學生們用優異的表現感謝并回報父母的饋贈。父母的血緣親情值得我們感恩,學校里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幫助,同樣也值得我們感恩。只有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才能形成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
2.敬親教育。在孔子的孝道體系中,養親、敬親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但大學生在外求學,尚未有過多精力賺取經濟收入,所以相對于養親而言,敬親是他們孝順父母的主要內容。大學生們無論是在學校時與父母的電話溝通,還是回家時與父母的交流,都應以恭敬的態度對待父母,生活、學習中的問題要充分傾聽并尊重父母的意見;關心父母的精神需求。這是大學生孝順父母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
(二)改進教育方法
1.榜樣示范與自我反思相結合。班杜拉認為:“榜樣表現出觀察者原本不具備的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通過觀察,觀察者也能形成同樣形式的思維和行為。”[8]63古代的黃香扇枕溫衾、閔子騫蘆衣順母的事例以及當代的山西女孩孟佩杰、湘潭大學生楊懷保等青少年,是青年大學生在踐行孝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值得學習的先進榜樣。對于這些人或事,高校有關部門應通過有效渠道向大學生進行宣傳,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們的孝道意識,激發大學生的孝道行為。此外,高校相關部門還可以充分發掘校園里孝道榜樣,盡可能地讓身邊的大學生現身說法,以達到現實教育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影響事物發展的因素區分為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即內因和外因。而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對大學生而言,榜樣的示范只是外因,只有通過大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這一內因才能從根本上起到教育作用。第一,大學生應閱讀《論語》《顏氏家訓》等書籍,找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文化根脈,在自我閱讀、自我學習中受到陶冶;第二,在踐行孝道方面,國家相關部門于2012年共同發布了新版“二十四孝”行動標準,這為高校大學生踐行孝道提供了很好的參照標準。大學生應該按照相關標準,彌補不足,讓父母感受到自己的真實孝心。
2.全面覆蓋與明晰層次相結合。全面覆蓋,是指孝道教育要面向所有大學生,努力提升所有大學生的孝道水平。但不同教育對象之間千差萬別。不同年級的學生以及同一年級的不同學生在對孝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踐行等方面存在著較為復雜的層次性,高校教師應通過家訪、電話調查、個別談話等方法,調查清楚大學生的家庭情況及學生的具體表現,在此基礎上整體規劃,根據教育對象間的不同層次確定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才能避免“一刀切”,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
(三)完善教育載體
1.線下載體。線下載體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環節。在課堂教學方面,高校可以將孝道教育融入公共政治課的教學。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的公共政治課教科書為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第四章、第五章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第十章,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家庭美德的內容作了重點闡釋,借助這些章節,教師可以安排主題講座與課堂教學相配合,引導學生們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孝文化基礎和現階段仍應該踐行的孝道理念,提高學生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在社會實踐方面,高校教師應堅持身體力行,在節假日組織學生深入鄉村、社區、養老院,開展關愛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等社會實踐活動,以此開展教育活動。
2.線上載體。高校要以互聯網為載體將孔子孝道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使得教育更加便捷、受眾面更廣。可以從如下方面展開:第一,充分利用已有的中華慈孝網、中國青年網的“為人子女”板塊和“孝德”等微信公眾號,引導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上網瀏覽相關信息,以此促進孝道教育;第二,利用或創建校園網、微博、BBS論壇、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載體,及時發布一些關于孝道教育的政策文件、視頻音頻等,傳播孝道文化。
四、結語
高校將孔子孝道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關乎著學生的成長成才,既需要理論上的梳理,更需要實踐中的探索。高等學校要以理論為指引,切實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讓中華優秀傳統孝文化助力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蔡尚思.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4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3]肖波.中國孝文化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房廣順,隗金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契合性[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10).
[6]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1.
[7]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8](美)班杜拉.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M].林穎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王佳寧(1994—),男,遼寧彰武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