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培培
摘 ?要 ?以2011—2018年知網期刊數據庫收錄的714篇微電影相關文獻為分析樣本,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和知網可視化分析工具對微電影研究現狀進行分析,主要包括文獻時間分布、機構分布、作者分布、基金分布、期刊分布和研究熱點。國內微電影研究熱點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微電影理論研究、微電影營銷和微電影傳播。結果顯示微電影近幾年研究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傳媒界比影視界成果更顯著,微電影理論研究有待持續發展。
關鍵詞 ?微電影;文獻計量;知網
中圖分類號 ?G250.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9-0015-04
微電影,又名微型電影,是傳統電影與新媒介融合的產物。2011年被譽為中國微電影元年,微電影通過新媒體這個大平臺展現出它無可比擬的優勢。越來越多的企業、影視公司、視頻網站、網民開始關注微電影。微電影的發展給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成為品牌營銷的又一廣告陣地[1]。正是基于這樣的媒介和傳播背景,業界和學界對微電影的生產和研究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本研究對2011—2018年國內微電影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獻進行梳理與統計,利用知網的可視化分析工具,揭示微電影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研究熱點,為今后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核心期刊被看作學科研究的重要期刊,刊文質量較高,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前瞻性[2]。因此本研究選取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的核心期刊文獻作為文獻源,以“主題”為檢索項,設定檢索詞為“微電影”,匹配模式為“精確”,時間范圍設為從2011年到2018年,來源類別選擇“核心期刊”和“CSSCI”,共檢索到714條數據(檢索時間:2018年7月18日)。然后借助文獻計量學方法和知網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工具,從文獻的時間分布、機構分布、作者分布、基金資助等進行計量可視化統計分析。
2 ?研究總體概況
2.1 ?文獻時間分布分析
發文數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學術界對該領域研究的冷熱程度,通過對年代分布的分析可以了解學科領域的發展規模和研究速度[3]。從圖1可以看出,國內關于微電影領域研究的核心刊發文量呈現了先升后降的趨勢。2011年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發文量只有8篇,從2012年起對該領域的研究開始激增,發文數量幾乎呈直線上升,于2014年達到了最多的155篇,并開始逐年減少,就發展勢頭來看,2018年的發文數量相較于2017年仍會有下降。圖1反映了目前對于微電影領域的研究處于緩慢下降的趨勢。
2.2 ?高產機構分析
為了找出微電影研究的核心學術機構,本研究統計了微電影領域核心刊發文量排名靠前的研究機構(表1)。中國傳媒大學發文量以絕對優勢居于首位,其發文數量是位居第二的北京大學的兩倍之多,表明中國傳媒大學是微電影研究領域產出最多的機構。位列第二到第五的研究機構依次是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說明這些機構在微電影研究方面有一定積累,為深入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2.3 ?高產作者分析
發文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作者的學術成就和科研能力。根據普賴斯定律,發表X篇以上的論文的作者就屬于高產作者,其中X=0.749Y1/2,Y表示最高產作者所發表的論文數[3]。統計顯示發文量最多的是孫婧,發文數量為11篇,經計算X=2.49,按照取整原則,得出國內微電影研究領域高產核心作者群(見表2)。表2中“被引頻次”一列是發文作者作為第一作者的發文總被引頻次,統計截止日期同上文檢索日期。孫婧、袁小軒和徐瑩的發文量位居前列,孫婧對微電影的概念、身份、與文化公共性的關系進行了深入連續的研究,袁小軒對微電影的邊界、美學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但是從文獻被引頻次來看,王婷婷和聶偉的發文被引頻次最高,分別為62次和52次,在被引頻次上遠超發文量排名第一的孫婧。由此可見,高產作者的研究水平還有待提高。
2.4 ?基金資助分析
基金論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決策機關、主管部門、研究機構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對該領域的重視程度。統計得出(見表3),2011—2018年間,微電影研究文獻714篇中,國家級(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留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金項目發文共34篇,占總發文比例為4.8%,說明國家對微電影領域的研究有一定的支持,但是支持力度還不夠大。在地方級基金中,隸屬于江蘇省的基金發文數為11篇,隸屬于浙江省的基金發文數為5篇,隸屬于河南省的基金發文數為4篇,隸屬于黑龍江省的發文數為4篇,隸屬于湖南省的發文數為4篇,可見這5個省份相對更重視微電影領域的研究。
2.5 ?核心期刊分布分析
我國微電影研究核心刊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情況如表4所示。微電影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電影電視和新聞傳播類期刊,其中《電影文學》《電影評介》《當代電影》《青年記者》《傳媒》等刊物的數量都排在前列。這些期刊將為微電影領域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參考來源。
3 ?研究熱點
關鍵詞是一篇學術論文思想和觀點的高度凝練與概括,學術論文的研究內容和領域可以通過關鍵詞體現,出現頻次高的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反映該領域研究關注的熱點,也有利于預測該領域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和脈絡[4]。利用知網的可視化分析工具生成的高頻關鍵詞共現網絡(圖2),節點最大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是微電影,表征微電影的理論研究是研究熱點之一。圍繞著微電影研究產生的一系列高頻關鍵詞還有新媒體、敘事、傳播、營銷、互聯網、電影藝術、廣告等,具體出現頻次見圖3。
基于以上數據,同時結合對微電影研究文獻的閱讀和梳理,將2011—2018年國內微電影研究熱點大致歸納為3個方面:微電影理論研究、微電影營銷和微電影傳播。
3.1 ?微電影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作為一個學科的基石,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學科的研究核心。微電影這個新生概念自2011年在學術界出現以來,影視傳媒界學者就開始對其概念內涵、屬性特征進行探究。陳曉萌認為微電影的本質屬性仍然是電影,與傳統電影一樣具備藝術、商業與傳播媒介的特性[5]。何建平對微電影概念的流變進行了詳細的探析,將微電影的概念進行廣義和狹義上的劃分[6]。除了概念上的研究,有關微電影的興起和發展也是學界密切關注的話題。許婭將微電影興起的原因總結為四個方面: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新媒體的受眾特點是微電影成功的重要保證,微電影是廣告主應對“限廣令”的有效策略,目前國家對微電影還沒有嚴格的審查機制[1]。候光明指出了微電影發展面臨的問題,并對未來發展的路徑提出建議[7]。
3.2 ?微電影營銷
微電影營銷廣受關注,眾多的企業機構、黨政部門、地方政府等,都開始意識到微電影作為短小的故事類視頻節目在整合營銷方面的創新能力。從下載的文獻來看,目前實踐應用研究最多的集中在兩個領域:第一個是圖情學科,利用微電影進行圖書館資源與服務推廣,從圖3中可以看出有7篇相關文獻;第二個是思政領域,借助微電影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柴素芳、高輝慶等人進行了積極探索。微電影廣告也是營銷領域的一大研究熱點,但是這部分研究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對微電影廣告效果的實證研究。康初瑩[8]總結了微電影營銷的模式,她認為微電影營銷還處于模式探索和實踐初期,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待于進一步提升。代靚[9]從創意、內容建構、制作要求、商業模式、監管機制五個方面對微電影營銷的困境進行了詳細解讀。
3.3 ?微電影傳播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微電影以其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等優勢得以迅猛發展,因此對微電影傳播的探索成為微電影發展過程中的熱點話題。學術界對微電影傳播特性、傳播渠道、傳播模式等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王廣飛[10]將微電影的傳播特性概括為傳播主體的全民參與性、傳播內容的廣泛豐富性和傳播方式的多樣開放性。馮丹陽[11]將微電影傳播渠道劃分為線上傳播與線下傳播兩種渠道,由此勾勒出微電影傳播的出路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常江[12]從生產、流通和消費三個層面將微電影傳播模式總結為:多元主體參與生產、多渠道流通與分享、全民參與交流與互動。王婷婷[13]從“精”“新”“廣”“全”四個方面提出促進微電影傳播的對策。
4 ?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以知網期刊數據庫為數據源,收集和整理了2011—2018年國內微電影研究的相關核心期刊文獻,從文獻時間分布、機構分布、作者分布、基金資助和關鍵詞多個角度統計分析國內微電影領域的研究情況。現得出如下結論:
1)微電影是影視傳媒界近幾年來的新生熱點領域,經歷了一段高峰發展期,但是現在有下降的趨勢,需要業界學者引起重視。從基金資助的情況來看,國家和地方對微電影領域的資助力度還不夠,一個新興學科領域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2)從發文機構來看,產出最高的機構是中國傳媒大學,其次是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前三甲中未見有影視學科的著名院校。由此可見,相較于影視界,微電影研究在傳媒界更受學者重視。從發文作者來看,孫婧發文量最多,但是被引頻次遠低于排在后面的王婷婷和聶偉,因此高產作者的研究水平還亟需提高。
3)從研究熱點來看,微電影的理論研究得到了一些專家學者的重視,但是微電影的概念界定還存在著爭議,微電影目前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如微電影內容質量不高,微電影產業鏈不完善等。因此今后的理論研究除了繼續加強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分析,還需要對微電影內容創作和微電影產業鏈的發展投入更多的精力。
本研究側重于國內微電影領域的研究,日后希望能對國外微電影領域研究狀況進行調研分析,通過國內外對比進一步發現我國微電影研究存在的問題,為業界學者提供研究參考。
參考文獻
[1]許婭.新媒體環境下的微電影[J].電影文學,2017(17):27-28.
[2]牛力,杜麗華,等.從檔案學核心期刊看國內檔案學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檔案學研究,2018(3):4-9.
[3]繆瑞生,馬海群.國內圖書情報領域大數據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情報科學,2017(3):93-97.
[4]劉冬冬,崔鈺婷.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研究:現狀、熱點及未來趨勢[J].重慶高教研究,2018(5):82-94.
[5]陳曉萌.微電影:一種新的電影形態[J].藝術評論,2012(11):33-36.
[6]何建平,張薇.中國“微電影”研究現狀綜述[J].當代電影,2013(6):129-133.
[7]候光明.論中國微電影大時代的到來及其發展路徑[J].當代電影,2013(11):102-105.
[8]康初瑩.“微”傳播時代的微電影營銷模式解讀[J].新聞界,2011(7):75-77.
[9]代靚.微電影營銷困境解讀[J].新聞知識,2012(9):81-83.
[10]王廣飛.論新媒體視域下的微電影傳播特征[J].當代電影,2013(5):169-171,172.
[11]馮丹陽.媒介融合背景下微電影傳播渠道探析[J].當代電影,2015(7):192-195.
[12]常江.“微”語境下的“深”傳播:微電影傳播模式探析[J].新聞界,2013(9):40-46.
[13]王婷婷.“互聯網+”時代促進微電影傳播的對策[J].電影文學,2016(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