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永全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使用恰當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學習算理,培養學生對計算的熱愛并享受計算能力帶來的成就感,生與生、生與師進行交流糾錯,養成先估算的習慣。計算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循序漸進,最后才能培養更有“數感”的學生。計算是數學學習的基礎,是支撐整個數學知識體系的基石,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黃金時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嚴格規范學生的計算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關鍵詞:計算教學;估算教學;小學生;糾錯
計算可以說是小學階段學生培養不可忽視的一種能力。綜觀這十多年來的考試試卷,100分的試卷當中必然有超過30分的計算比重,就算在應用題的解答中也是需要用到計算能力的,基本上計算是貫穿整個數學試卷的。計算如此重要,但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不喜歡計算課,對計算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甚至對計算課有抵觸心理。對他們來說,計算往往是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甚至在一些教學過程中,計算教學變成了枯燥乏味的事情,在計算教學中經常半途而廢。怎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提高學生計算能力以至于提高學生數學的綜合素養?
一、計算卷面如高考作文,好不好有時一目了然
還記得高考時,語文老師千叮萬囑,作文字要寫好,格式要規范,想好了再寫,不要出現錯字、別字。我認為,計算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出現審題不清、寫錯數字、弄錯運算符號、漏寫計算過程等失誤,那真是后悔莫及。所以在計算開始的時候,我就要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用四字概括就是審、思、計、驗。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目的基礎,所以一定要準確審題,然后在大腦中構思解題思路,細心地進行計算,最后一定要仔細檢查,這四個過程缺一不可。
1.審題,擺在重點里面的重點
數字、運算符號搞錯了,那往后所做的事情都是白費的。數字看錯,運算搞錯,計算出來的結果怎么可能是對的呢?因此,在要求學生動筆計算前和計算后,都應及時核對原問題和數字,以免出現錯誤的數字或運算符號。我認為最起碼要做到三點:(1)題目的數學信息一定要看二次以上,用符號標明關鍵點;(2)列豎式計算時,豎式的數字與橫式的數字必須重點檢查;(3)計算出結果后,在把豎式數字抄上橫式數字時要進行核對。
2.思考,就是仔細思考問題
指導學生做計算題時,不應拿起筆就開始計算。學生必須先思考問題,找出這個問題應該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否有簡便的計算方法,有了具體思路之后,然后他們才開始做。
3.計算,就是認真寫,寫好,寫明白
寫作業、與堂上練習的時候,必須就要明確格式,寫字1是1,9是9,在一年級就要把數字如何寫有明確的筆順,其他的例如做完一題要空行、數字間的距離要恰當、計算時注意力要集中等要求,都要學生一一做到,這樣出來的效果才好,讓學生自己和他人都能看得清楚明白。
4.檢查,就是認真復查
在得出結果后,還要回頭看看,式子中的計算過程合理嗎?數字與運算符號是否不正確?小數點點對了嗎?每一步的加減乘的結果是否正確?檢查后,才算是做完了這道題。
二、將計算教學與情境的創設結合起來
數學教學在數學情境中教學。人教版新教材改編后,基本上每一節計算課都有主題圖,有些主題圖非常貼近生活的實際,我們可以直接按課本的情境來規劃教學。而有些主題圖并不如老師自己設計得好,例如,在所教的“兩位數加兩位數”中,我是這樣做的:我們學校要準備去珠海市長隆海洋王國秋游了,三年級每個班的旅游人數是26人、29人、28人、25人,如果兩個班坐一輛大巴,大巴最多坐55人,怎么分配比較合適呢?……在這里我用學生的實際材料作為數學學習的情境,通過準備前的秋游,一系列的環節如開車到旅游區游玩,整個班級自然被串成一個生活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以輕松愉快的方式完成計算教學。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和投入表明他們是多么享受,在這一點上,創造一個問題情境就像一束光照亮學生的眼睛,它肯定會激起思考的浪潮。由此可以看出,創設問題情境是計算教學的重要手段。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在思考的浪潮中體會數學的奧秘。
三、計算,興趣是“點火”,而成功感是驅動力
1.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當今素質教育環境下,如何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從家長、老師逼著學轉變為自己搶著學是關鍵。在計算能力培養上,多使用數字卡片、開火車、限時競賽、你問我答等形式,把內容用多媒體形式呈現,從聽、看、說、寫、比等方式來進行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也可以用名數學家的故事來引導學生喜愛數學,一靜一動之間,潛移默化地吸引學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是成功之父
試想一下,一個屢做屢錯的環境下,堅持下來的學生不多。作為一名普通人,是十分需要成功激勵的。讓學生在計算中獲得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由簡單的口算入手,在長期的訓練中,學生由一個成功到達另一個成功,不僅使學生有持久不斷的前進力,獲得學習數學的信心,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四、課堂環節中應該有錯題糾正環節
在計算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犯錯誤。有些可能是算術上的錯誤,有些可能是計算不清造成的。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積累這些錯誤,分析和識別錯誤的原因,并針對計算錯誤的原因,設計錯題糾正環節。小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比較缺乏,如果對犯過的錯誤不及時進行總結和復習,那么他們犯過的錯誤,可能還會再犯。我認為應該讓學生積累錯題集錦本,讓學生各自把出現過的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抄寫下來,教師再結合學生的錯題反饋,設計針對性的錯題糾正環節,幫助他們積累經驗,避免下次再犯錯。
1.尋找問題,改變學生的理解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計算的重要性,我首先讓學生收集他們在計算中經常犯的錯誤,時間一般是兩周,最終形成錯題卡片。每個學生都可以自己做,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完成。兩個星期后,上交錯題卡片,卡片上包含錯誤的原因,看誰是最認真的,錯誤的原因是最準確的。通過集體討論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分析、溝通,實現糾錯的目的,在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解決了問題。如:
(1)看錯題、抄錯數。6與0、1與7寫得不規范,題目寫得很清楚是162,學生在接下來的計算中實際上寫成了702;加法的計算在下一步中,學生寫成了減法……
(2)算理不明,定律用錯。計算的道理不清晰、不明了,這就是學生沒學會的一大原因。學生根本不明白這種計算的依據是什么。例如230-98,可以變為230-100+2,當時我是創設了這樣的情況,我有2張100元,3張10元,要買一個98元的枕頭,我應該怎么付錢呢?我買完枕頭后,還剩多少錢呢?學生馬上會說,給店家一張100元,店家會找回2元,所以最后還剩下132元,由這樣的情境,學生很容易地明白這個2是怎么來的,原來是減98現在減100,所以要加上100與98的相差數。這樣學生學得愉快,算理也非常清楚,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就不會出錯了。
(3)其他還有:列加減法豎式,數位對歪了;計算時不用草稿紙;20以內加減法不過關,乘法口訣不熟悉;做題時,注意力分散以致出錯……
2.找到問題根源,及時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
及時糾錯,使學生第一印象就深刻明了,在以后的計算中就會避免再犯。如果不及時更改,有部分學生就會一錯再錯,教學效果就會事倍功半,養成粗心大意、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五、加強學生的計算和估算能力
1.口算會了,計算也就不難了
口算以思維記憶為主,直接計算得出結果。它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書寫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佳。所以,口算能力的培養應早于計算能力,應為計算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1)在教學中,我們很容易發現,有部分數字相加或相減是能湊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有部分計算結果是需要記的。例如,0.25乘4,0.125乘8,又如3.14乘1、乘2……乘16、乘25等,熟悉記憶這些計算結果,也可以背誦下來,既能加快計算速度,還能提高準確率。
(2)盡可能地每天來個限時競賽,時間不用太長,3~5分鐘即可,讓學生準備一個口算本,每天練一練,每天都有所表現,長期堅持,會有好的效果。
(3)各種不同形式的計算練習。例如:卡片類型的眼算訓練、錄音類型的聽算訓練、快速搶答計算、口語計算游戲、小組循環口算接力等,以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2.加強估算教學
估算是計算的前瞻,利用估算方法,可以對計算結果進行提前預判,快速確定計算結果的范圍。例如,在多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中可以確定商的位數,驗證計算的正確性,通過計算前的估計和計算后的檢驗,避免因粗心而造成的誤差。例如:個位是5和8,計算結果的個位加法必須是3,乘法必須是0,比如53×16乘積不能是兩位數;552÷8商必須是兩位數并且十位不可能超過7,等等。
往往老師糾正學生在計算中的各種錯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算當時改正了,下次還可能再犯錯誤,甚至屢糾屢錯。對于這些情況,我會這樣做:(1)改作業必須要二次甚至三次批改,向學生明確要求,布置的作業最終必須要全部會做;(2)舉辦即時口算比賽,在5分鐘內完成后并立即集體批改,讓出現計算錯誤的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并表揚全做對的學生,同時關注后進生,發現他們進步了要及時表揚。(3)告訴計算能力提升帶來的好處,并多舉例說明不會計算產生的壞影響,例如點錯一個小數點,一支幾億的火箭升空失敗等,讓他們堅定學好計算的決心。
總而言之,計算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中一項長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仔細挖掘計算問題中的能力因素,采用靈活多變的計算教學手法,貫徹“審、思、計、驗”四步計算原則,點燃孩子們對計算教學的興趣,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建議小學教師采取這樣多管齊下的教學手法,從根本上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