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后龍
摘 要:簡單與復雜是對辯證的統(tǒng)一體。語文知識博大精深,表達體裁多種多樣,文中情感因人而異。語文教學更是承擔著諸多的歷史使命。面對這個龐然大物,教師要善于抓住主干,去掉旁枝,把“復雜”的課文知識及教學方式簡單化。而對于視障學生的語文教學,更應充分考慮其特殊性,想學生所需要的,切實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
關鍵詞:語文教學;視障學生;簡單
一切的教學想法,只有可操作才有意義,只有在不斷的實際運用中檢驗,才能有所收獲。語文的簡單化,并不是單純的簡單,要是那樣,則只是形式而已。簡單化的過程,是巧妙設計、提取精華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剪去那些只吸收營養(yǎng)卻不結(jié)果實的枝條”。
【緣起】
工作中常有開課與聽課,印象中,不管是自己上公開課還是聽別人的課,那節(jié)課總要準備的比平時花哨。“花哨”是指花樣多,變化多,用在這里并沒有貶義。教學中有變化,運用多樣的方式對教學當然有益處,但是我們許多執(zhí)教者往往追求的是課堂的新穎與熱鬧氛圍,有些東西是為聽課者準備的,沒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這樣的“花哨”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記得那年自己開課,上的是《棉花姑娘》,對于低段視障學生來說,教學重點自然而然落在了課文的閱讀上,文中的“棉花姑娘”分別與“燕子”“啄木鳥”“青蛙”和“七星瓢蟲”進行了對話,理所當然設計了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演一演,于是乎從網(wǎng)上下載了這些角色的圖片,制成了頭飾。課堂上的表演倒也生動,氣氛也活躍,自己感覺也還滿意。但在課后與學生的交流中,學生無意中問了我?guī)讉€問題:
——老師,“七星瓢蟲”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呀?(頭飾是用較硬的紙把圖片打印出來,再照著輪廓剪下來制成的,不是模型,視障學生摸不出形狀。)
——老師,“七星瓢蟲”的個頭有多大?跟“啄木鳥”一樣大嗎?(因為我把圖片大小打印得差不多。)
——老師,“七星瓢蟲”背上真有七個點嗎?我怎么只數(shù)到六個點呀?(一個低視學生的問題。)
這些問題讓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所謂的“課堂生動”或許只是開課人與聽課人的感受,視障孩子的眼睛有些是看不見的,有些是看不清的,對于他們來講,這些頭飾又起了哪些作用呢?或許是讓學生分心吧!在課堂上他們肯定就有這樣的問題了,只是當時沒有提出來,不然課上還要花很長時間來解釋,而且有些問題課堂上未必能解釋得滿意,如果是這樣,我肯定會陷入窘境。視障學生,特別是低段的學生,他們有很強的好奇心,像“七星瓢蟲”這樣的新鮮事物,孩子心里肯定是很想探知的,說不定從一開始學生就惦記著頭上的頭飾了。看來這真是個大問題:這種“花哨”不但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反而會影響到孩子,影響到教學。忽然明白:教學中刪繁就簡,取舍適當,化難為易,少枝多果才是正道。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呢?下面就是我對“簡單的語文教學”這個話題的一些想法。
【思考】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簡要明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學目標要根據(j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這三個方面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我們不能把它分割開來,變成三個目標,造成人為的復雜,這樣就有違初衷。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在一堂課上要切切實實地幫助學生解決兩三個實際的問題。不要把目標寫得模糊不清或蜻蜓點水。曾經(jīng)在自己的教案中,對教學目標有類似這樣的表述,如“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等等,這樣的表達用詞含糊。有些目標在課堂上難以實現(xiàn),或者在課堂上無法確認其是否達到,所以這樣的目標設計是不恰當?shù)摹>鸵蚤喿x這個目標來說,基本上每篇課文都會有對閱讀的要求。閱讀是語文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的類型有多種:像朗讀、默讀和齊讀等。我現(xiàn)在教的三年級,大部分課文都會有這樣一個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個簡單明白的目標,要有感情地朗讀就要求學生必須讀得正確、流利,在課堂上按照這個要求切實做好了,學生讀得有感情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就培養(yǎng)起來了。像這樣的目標既方便課堂的教與學,又利于教師的檢測和學生的反饋。
二、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要簡約有度
語文教材,是專家從浩瀚的文庫中挑選出來精心組織的,很多作品都出自名家大師之手,屬文中精品,這些文章或有精美的語句,或有巧妙的構(gòu)思,或有感人的故事,或有動人的情感,內(nèi)容涉及甚廣,可講可學的知識較多。特別是到了高段語文,往往會碰到長篇大論,這些課文翻譯成盲文,就會變成十幾頁的“巨作”,對于視力有障礙的學生來說,有時要找出文中的一個段落都要花費大力氣。而教學時間是個常數(shù),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學不能面面俱到,把什么都講透是不現(xiàn)實的。要把文章內(nèi)容處理得簡約有度,就要善于抓住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牛鼻子”,以“點”連“線”,從而最終成“面”。最近讀了竇桂梅老師有關“朋友”這個主題的教學實錄,竇老師在講授《皮斯阿司與達蒙》這篇課文時,緊抓住一個“但”字,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在講完課后,竇老師還把含有“但”字的3個句子放在一塊,讓學生比較著來讀。通過這樣的閱讀與感悟,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深入到了文本中,并樂此不疲。像這樣抓住關鍵的字詞,整篇課文都顯得簡約明了。當然,簡約不是一味的縮減,而是要把握教學內(nèi)容里最有價值的成分,必要的時候還需挖掘,甚至補充,這與簡約并不矛盾,會舍也要會取。竇老師對《晏子使楚》的教學,就讓我感觸很深。在教學中,竇老師不但挖出了“尊重”這個主題,還用《胯下受辱》《狼和小羊》等材料進行了補充,使教學更有深度。
三、教學流程的安排要簡潔連貫
流程就是課堂教學從開頭到結(jié)尾的過程。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走向往往是課前預設好的,老師通過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精心設計,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設想流向終點。這個過程的設計應該是自然貼切的,而不是僵硬的,更不能人為地設置許多學習障礙。這樣說或許有些嚴重,但在我們的教學中,細心點會發(fā)現(xiàn)確有其事。就以“教學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來說,它是流程的起點,都會受到上課老師的重視,大家都會挖空心思給教學起個“好頭”,從而抓住學生和聽課者的注意。不可否認,一個構(gòu)思巧妙的導入,對課堂教學會起到很好的功效。但有些教師往往是為了“擺噱頭”而設計,脫離了學生實際,則值得注意。想起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教師在教學《將相和》時,用了一副對聯(lián)來導入,上聯(lián)是“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下聯(lián)是“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對聯(lián)中出現(xiàn)了四個人物,問學生知道是誰嗎。我想大多數(shù)人聽到這副對聯(lián)都會有點頭暈,這樣的導入我們的學生能接受嗎?這個導入與文本相關聯(lián)的只有一處“藺相如”,而其中的難點卻遠遠超過了相關點,這是人為的設置路障。也曾在一篇教案中看到過《七顆鉆石》的導入設計:“同學們,你是什么星座?你知道它的來歷嗎?北斗七星,也就是大熊星座,你注意過嗎?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偉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的童話《七顆鉆石》,來看看大熊星座的奇妙來歷。”這樣的導入雖跟課文有關聯(lián),但與課文內(nèi)容及所要表達的情感相去甚遠,讓人覺得太過勉強。讀過竇桂梅、鄭桂華等名師的教學實錄,其中不乏精巧的導入,而且讓人感覺簡潔、貼切。現(xiàn)來分享,希望能帶來一些啟發(fā)。像竇老師在教學《落葉》時是這樣導入的:“我知道有的同學到過北京,說說你到過哪些地方。”鄭老師在教學《〈父與子〉漫畫二則》時的開頭是:“平時喜歡看漫畫嗎?”就是在這樣看似拉家常的對話中,把學生帶進了課文,這樣的導入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語文教學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情,對流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要盡量簡單,適合學生的心理,沒有必要弄得那么復雜深奧。
四、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簡便適用
簡單意味著容易學習。簡便的教學方法是學生所歡喜的,所樂于接受的。教學不但要選擇“教什么”,也要選擇“怎樣教”。現(xiàn)在的教學設備先進發(fā)達,計算機、投影儀等設備已經(jīng)進入了我們的教室,很多老師希望教學能出彩,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了一些技術性的問題上,這樣就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適用范圍,在某一種具體情境下是最優(yōu)的方法,在另一情境下就未必是這樣,只有在適合的條件下,才能顯示其效果。有一次,我執(zhí)教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開始設想用多媒體去表現(xiàn)西湖不同氣候下的美景,為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但后來一想:屏幕上的畫面會給學生帶來什么呢?在低視學生眼里會不會是白茫茫或灰蒙蒙的一片呢?那湖面上的小船他們能發(fā)現(xiàn)嗎?那縹緲的煙雨、若隱若現(xiàn)的群山他們能區(qū)別開嗎?這強烈的光線會不會變成學生的光污染呢?有這么多的問題,這個多媒體還是舍棄了吧。對低段視障學生來講,“讀”才是最簡單有效的武器。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因為師生的朗讀打動了大家。很多名師的課給了我啟示:真正的好課不是靠花哨的游戲、表演塑造出來的,也不是依賴現(xiàn)在先進的多媒體包裝出來的,而是在讀、感、說、背、寫及師生對話的語文實踐中自然產(chǎn)生的。
五、教學語言的使用要簡練科學
課堂上的讀、說、背及師生的對話都要用到語言,語言本身也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可見語言在教學中是多么的重要。老師的開場白、過渡語、小結(jié)語等都能體現(xiàn)一個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誰來告訴老師?”“誰來告訴我?”這樣的語句出現(xiàn)的多了就變成了口頭禪,聽多了讓人厭煩。對學生的表揚肯定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好!”“真棒!”“真聰明”這些詞上,說多了就變得機械沒有感情了,學生會覺得你的語言不夠真誠。所以,教學上課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首先,老師的語言要科學,一些字詞的發(fā)音、變調(diào)一定要讀準;其次,在教學中老師要盡量使自己的語言簡練,不要重復啰嗦;另外,教師的語言還要有創(chuàng)造性。
總之,簡單的語文教學其實不簡單,需要的是教師對文本的準確把握,更有賴于教師自身的文化水平,課堂上的“簡單”是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很多“復雜”的準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盲童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竇桂梅.聽竇桂梅老師講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鄭桂華.聽鄭桂華老師講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