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養
摘 要:初中體育課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身素質。近年來初中體育教學模式的多方改革,對于增進體育課質量和改變體育教學體系做出了卓越貢獻。初中體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教師為學生滲透了更多的趣味性內容與科學性的引導方式,以中考視角來了解當今初中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并根據現實教學中發生的問題而提出的改進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中考背景;初中體育;教學研究
近年來教改模式不斷更新,在教育革新中體育教育是其中的關鍵突破口,是順利展開初中體育課和提升學生自身素質的關鍵砝碼。在實際體育課上的學習,不只以體育規范和體育技巧作為學生的學習方向,也要讓學生在體育課的學習中改變體質,培育學生刻苦精神和協作精神等優秀品質,以完成初中體育課在教學科目中的教育目的。但是在中考的壓力下,較多家長、學生,還有教師都是以重視文化課為基本方向,而不屑去關注體育教育,以至于經常占用體育課時來學習文化課程,由于初中體育教學手段老套和理念的落伍,還因很多校園缺乏場地器材、師資力量薄弱,使得整個體育教學改革舉步維艱。
一、初中體育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內容單一
體育運動項目種類繁多,例如:田徑、劃船、游泳、拳擊、登山、箭術、滑冰、跳水、舉重、摔跤、擊劍和電子競技等多種項目。多數的初中學校體育課程項目都只是以田徑類與球體類為主要的課程安排。之所以選擇的教學內容如此單一,是為學生的自身安全所考慮的,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場地和器材所導致的,像滑冰和射擊需要滑冰場地與射擊場地,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初中學校能夠建立滑冰場館與射擊場館的可能性不大,從而導致了這些教學內容不能出現在初中體育課程中。所以初中體育教學只是選用了田徑與球類運動來作為教學內容,既減少了教學難度與場地器材的限制,更保證了學生的自身安全[1]。
(二)體育教學與中考的關系
在日常學習中學校與家長都不是很注重體育教育,使得學生在文化課的學習中投入了大量的心力與時光,漠視了體育課程對學生提升自身體質和綜合素質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對體育教學的認知也有所偏差,使得很多體育教師在課上都采用了“放羊式”教學模式,并不會過多地教授給學生體育核心理論與體育精神的知識。也有許多教師只以中考的考試內容作為日常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比如某些省份的中考體育項目是仰臥起坐與耐久跑步,教師會在中考前或者日常教學當中就會對學生的體育中考內容而展開學習。但現實中像慢長跑、接力跑等這樣的運動項目,對提升學生的體質和意志力的項目都有很好的鍛煉。但對于其他不考的項目往往都會忽視,這就導致了體育教學的整體內容缺乏多樣性與靈活性,使整個初中體育教學內容以中考為核心。
二、中考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的研究
(一)體育教學理念的轉變
在我國中考是學生未來接受更好教育與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要想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自身素養,就要正確有效地學習體育課程,使合理的初中體育教學成果可以作為中考的評價方式之一。不能只是以中考為教育核心,從改變體育課程的手段、模式以及教學方向入手,才能從徹底改變體育教學的未來。只有正確合理的教學理念才能提升學生的邏輯性、創造性和多樣性,以強健的體魄和飽滿的精神去學習文化課程。初中體育教學方法要以體育文化、體育價值和體育精神為基礎來制定初中體育教學方式、教評測及項目上的改革,才能使體育教學方向明確與效果顯著[2]。
(二)教學方式與方法的改革
任何教學科目都有其一定的方式、方法為基礎才能順利實施。近年來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在教育領域中出現許多新興的教學方式,像游戲教學法、引導教學法和團隊合作教學法都很適用當下初中體育教學,想要高效合理地掌握體育的精髓、文化與知識等,教師就要通過先進技術,高效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體育學科的規律與特點,讓學生在不斷學習體育課程中培養奮發圖強、積極進取的體育精神,將體育精神有效合理地運用到文化課的學習中,既培養了學生堅強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也使得學生擁有了強健身軀。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課上的合作與溝通,讓體育課有效順利地進行,也增進了師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3]。
在實際的初中體育課中不只是為了學生通過中考來學習課程,關鍵是通過體育課的學習,讓學生熱愛體育這門課程,培育學生的體育意識、體育技能以及體育精神,使學生的體質與內在潛能都得到很好的發育。學生具有健康的身體與飽滿的精神才能在文化課的學習中更具動力與保障。體育教學應使學校、家長及學生的高度重視,且學校要支持體育教學中必備的優異師資力量、教學器材和教學場地,并重視體育教師團隊的發展與建設,這才會使初中體育課堂教學走出困境,從根本上走向改革之路。
參考文獻:
[1]陳新.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素質拓展訓練的實施策略研究[J].才智,2018(32):76.
[2]龍小林.趣味田徑教學法在初中體育課堂的運用及教學策略分析[J].青少年體育,2018(7):69-70.
[3]房可欣.體育中考視域下對初中體育教學影響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