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亮
摘 要: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推行下,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對此,為了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構建生動、高效的歷史課堂,實現歷史課堂的深度發展,廣大歷史教師也在積極探索、嘗試更新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方法,尤其是歷史故事的科學引用,獲得了諸多師生的青睞。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微故事;應用研究
歷史微故事具有短小、生動有趣等優勢特點,其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恰當引用,能夠為各階段的教育培養目標的有效落實創造良好條件,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全面激發以及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輕松、高效地掌握所學知識,將歷史故事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教師應從不同角度對微故事的科學應用做出深入探究。
一、基于微故事來完成懸念導入
在傳統歷史課堂上,大多數教師都習慣先帶領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然后直接進入本節新知學習。不僅難以引導全體學生快速調整好學習狀態,也難以取得理想教學成果。對此,為了在課堂導入環節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果,教師就可以基于微故事來優化歷史課堂導入,快速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使其能夠全身心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中[1]。
比如,某教師在講解“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的相關內容時,就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講解了一段女媧造人的故事,使得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被故事情境快速吸引。然后在故事結束后告訴學生其實這知識一個傳說,人類并非是由女媧創造出來的,基于此再提出一些問題。如:大家想知道人類是怎樣出現的嗎?在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有哪些?基于這些問題來完成懸念導入,在全面激發學生好奇心之后,才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加強對所學知識的深入探究,相比于傳統教學方法來講,通過微故事的恰當引用,在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同時,也能夠進一步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環節。
二、準確把握契機,持續引入微故事
歷史作為一門復雜且又神秘的學科,在僅僅四十五分鐘的歷史課堂上往往難以將歷史事件、人物的來龍去脈,以及前因后果敘述清楚。對此,為了促進教學有效性的顯著提升,就可以適當穿插一些歷史微故事,真正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鼓勵學生科學利用課后時間來從不同角度對相關歷史知識進行更細致的了解、探索。比如:某教師在講解“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點時,就擺脫了以往單一講解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或者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具體情況的局限,為了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所學歷史知識的距離,快速集中其課堂注意力,就適當融入了一些歷史微故事,引導學生加強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深入了解[2]。如:林則徐曾經接待過一名英國船員,想讓這名船員將其知道的全部鴉片生產地都告訴自己,在船員提到土耳其時,林則徐問到:“土耳其是美國的領地?”船員的回答是否定的,對其回答林則徐表現出了驚訝的神態。通過這一微故事的恰當引用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到,當時的清朝,就像林則徐這樣的大人物對外界都處于一無所知的狀態,可見當時清朝的閉塞程度有多么嚴重。這樣既有助于豐富、優化歷史課堂,學生能夠對鴉片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產生新的認識,還能加深學生對鴉片戰爭前中國信息閉塞程度的了解。
三、巧妙結尾,引用多樣化形式
一節歷史課堂若能夠有好的結尾,不論是對教師下節課的順利開展,還是對學生學習興趣、效果的進一步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教師可以在一節課快要結束的時候,為學生講述一小段歷史故事,在調節課堂氛圍的同時,還能夠與下節歷史課堂形成承上啟下的過渡。比如:某教師在講解司馬遷的《史記》過程中,就可以將司馬遷是怎樣克服身心方面的重重折磨,堅持不懈地完成這部不朽之作的視為本節課的重要切入點,這樣既有助于優化歷史教學內容與環節,還能夠激發學生在面對學習、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時的勇氣,培養他們不怕吃苦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此外,在帶領學生學習、探究重難點問題時,也可以把歷史微故事視為本節課的突破點,為學生做出深入淺出的講解[3]。
另外,為了真正擺脫傳統授課理念與模式的種種局限,教師應注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等新穎、多樣化教學手段的科學運用,通過整合圖片、視頻與文字等素材來更直觀地再現歷史故事,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并對所學內容、整個過程產生深刻印象。
廣大初中歷史教師在精心設計各項教學活動中應充分認識到歷史微故事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加強歷史微故事的恰當引用,不論是對授課內容的豐富,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全面激發,還是對授課成果的進一步優化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基于學生各階段的認知特點與實際需求,引用更新穎、生動有趣的歷史微故事來吸引更多學生全身心參與各項教學活動,促進其歷史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常青.聽故事,學歷史:淺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70-71.
[2]黃燕.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以八年級教學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20):63-64.
[3]祝冬梅.探究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J].漢字文化,2017(2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