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玲
摘 要: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學習和理解其他學科內容的基礎。因而,小學語文教學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使小學生學好文成為了一線語文老師探究的重要問題。因此,從“故事”入手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究,以期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為其他學科和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故事;學習能力
所謂故事,不一定是過去發生的,也不一定具有真實性,可以是想象的或者寫實的,只要具有情節,就都可以成為故事,其具有主題鮮明、結構緊湊、情節有趣、敘事為主的特點。而根據這些特點,將故事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既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活動,構建輕松教學氛圍,又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理解知識的熱情,增強學生思維能力,可謂一舉多得。那么,如何組織故事化的語文教學呢?由于語文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以,教師在實施故事化教學時要以誘導性、互動性和開放性為原則,使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其語文學習興趣,提高探究能力,增強發散思維能力,最終強化語文學習能力。
一、以誘導性為原則組織故事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后自然會主動、積極地學習,深入探究。因此,要想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教師需要吸引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根據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具有誘導性的故事是激發其興趣的最佳方式。因而,教師在組織教學時需要引入帶有誘導功能的故事,引導學生走入語文、接受思想、觀點、語言的熏陶,久而久之,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草原》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導入階段,我引入了具有誘導性的故事。即,狼王出生后不久,它的父母在一次狩獵中被偷獵者給打死了。從此,狼王踏上了草原流亡之旅。在廣袤的大草原上,它結識了一生的好朋友貝母。他們一起在草原經歷了……借助故事,趣味化、神秘化大草原,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學習《草原》的興趣,為文本內容的教學提供充足動力。而在誘導性故事的作用下,學生也不負眾望地高效學習了知識,提高了語文學習能力。可見,誘導性故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為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夯實了基礎。
二、以交互性為原則組織故事教學,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隨著教育觀念的變化、發展,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人翁,而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促進者和合作方,教育越來越強調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以期在一來一往的互動中,提高學生獨立思考、交流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基于故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交互性強的故事教學,使得教師和學生能夠進行雙向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學生語文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白楊》時,為了提高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我組織了帶有交互性的故事教學。首先,講述故事,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即在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的荒涼的大戈壁上,卻有著一棵棵的高大挺秀的身影,它就是白楊樹。這些白楊樹在渾然一體的天地間注目著,迎接著。他們會看到一列列前來的火車,聽到火車上人們說話的聲音。今天,前來的這列火車有些不同。因為火車上有三個人正在熱烈地討論著它們。仔細去聽……其次,根據故事內容,提出問題,與學生共同探討、研究。問題如下:
1.白楊樹的生存環境哪些特點?
2.這些白楊樹代表了哪一類人?
在問題探究中,學生理解了文本的主旨,即服從需要、扎根邊疆、無私奉獻,形成了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互動性故事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三、以開放性為原則組織故事教學,增強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具有發散性、靈活性、獨特性和批判性的特點,擁有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就可以理解閱讀內容,體會文本思想內涵,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當然,發散思維不會憑空產生,它來源于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組織開放性的故事教學,使得學生在充滿未知的故事中盡情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繼而提高發散思維的能力,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冬陽、童年、駱駝》時,為了增強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促使學生提升語文學習能力,我采用了開放性故事教學法。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本文故事,初步理解閱讀內容;其次,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發散思維。如,當讀到:“春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媽:‘夏天它們到哪里去?”時,我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想象,續寫“夏天駱駝去了哪里?”在續寫中,學生經歷了搜集資料、歸納內容、推理想象的思維過程,形成了發散思維的能力,為學好語文打下了基礎??梢?,開放性故事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故事教學是重要的手段。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展開不同類型的故事教學,以此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強化發散思維能力,最終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羅龍杰.小學語文故事教學法的妙用[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7(5).
[2]于馨.試析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