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錄有
摘要:新形勢下,網絡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在人民的生活和學習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計算機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中滲透德育展開研究分析。
關鍵詞: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滲透德育;核心思路;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2-0013-01
網絡時代日益深化,計算機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結合計算機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展開分析,希望對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中滲透德育有一定啟發。
1.加強德育教育的意義
1.1 運用極高的道德素養去駕馭計算機技術。
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都運用到計算機技術,計算機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計算機借助網絡能夠實現高效的生產和物質生活,但是網絡上信息參差不齊,人們很容易受到網絡上不良信息的誘惑和影響,所以要在進行計算機技術的教學中,就需要加強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實際的計算機使用過程中,增強自身辨別好壞信息的能力,從而更好的應用計算機技術。
1.2 幫助學生形成計算機應用道德。
中職院校在進行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往往能夠掌握和學習到相應的計算機技術,以解決和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但是部分學生往往缺乏相應的計算機技術應用職業道德,很容易對相應的軟件進行操作,并惡意修改相應的文件內容和信息,導致計算機操作存在相應的問題。進行計算機技術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和學習到相應的操作技術,同時要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學習計算機技術過程中,形成積極健康的計算機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2.中職學校學生利用計算機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2.1 缺乏計算機使用的公德觀念。
部分中職學校在進行計算機教學中,往往采用的是機房公用的方式進行教學,部分學生的文件和信息往往都是存儲在同一個計算機中,但是部分學生在進行計算機學習中,往往惡意刪改其他學生的文件信息和內容,甚至對計算機密碼進行修改,對整個機房的管理和后續學生的學習產生惡劣影響,也對教師開展計算機教學工作造成阻礙。
2.2 對游戲過于沉迷,學業被荒廢。
中職院校在開展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的若干個班級同時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部分學生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忽視課堂教學規律,應用計算機進行自主聊天和網絡游戲,甚至有的學生會沉迷在網絡中,難以進行自主學習和控制,導致學生的計算機技術學習成績跟不上教學計劃,很多學生在掌握相應的計算機技術后,往往會出學校進行網吧包夜,養成了深夜玩游戲的壞習慣,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身心健康出現下降,不利于學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職院校的學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長期發展下去,很容易導致學生走上歧途,誘發犯罪行為。
3.如何在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思想
3.1 注重培養學生端正的德育觀。
針對中職院校的學習德育教學,教師應該在實際的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具體把握和分析學生養成不良習慣的原因,然后采取專項溝通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健康的網絡技術學習,將德育教育融入到學生的計算機教學中去,幫助學生樹立和形成積極健康的計算機學習和應用觀念,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并開展相應的網絡安全教育,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網絡意識和思想認識,引導學生積極正確的對待網絡中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到網絡技術的同時,積極發揮自主學習意識,在實際的網絡教育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德育觀念。
3.2 在網絡計算機授課中滲透德育。
網絡時代不斷深入,部分學生往往沉迷與網絡世界中,導致自身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脅,這對中職院校開展計算機教學帶來一定阻礙。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組織相應的網絡安全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參與,然后可以為學生設置相應的研究課題,比如“網絡安全的積極作用和網絡不良信息的危害”通過這個課題讓學生展開分析和探究,以此來讓學生在實際的思考和探究中明白和理解網絡不良信息的危害性,從而幫助學生改掉沉迷網絡的不良習慣,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開展學習和生活。
結語
總體來說,加強德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運用極高的道德素養去駕馭計算機技術,幫助學生形成計算機應用道德,針對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缺乏計算機使用的公德觀念和沉迷網絡,學業被荒廢等問題,積極采取注重培養學生端正的德育觀和通過改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合作和創新能力,同時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德育教育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余佳靜.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困境與解決方法[A].教育理論研究(第四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1.
[2] 毛昕麗.德馨予人 技鳴予身——論德育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6(13):86.
[3] 牟玉峰.如何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06):54+60.
[4] 張秀麗.中職計算機教學德育滲透的現實意義和路徑選擇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