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拓展訓練以體驗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創新能力、組織協調、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成長并顯著提高,將其引入高校體育教學必將使高校課程設置更加合理。
關鍵詞:拓展訓練;體驗式;課程設置
1 拓展訓練在高校中開展的理論基礎
1.1 素質教育的要求
拓展訓練以科學育人為理念,符合學校教育的要求,其內容都是經過專業人員為學生量身定做的,并經過周密的論證和實踐的檢驗,符合我國在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要求。它是以面向全體大學生,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素養,增進大學生身心健康,以為社會育人為其根本目的,以體育實踐為其主要手段,促進大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過程。而傳統的教育方式己經無法滿足培養研究型、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1.2 社會發展的需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比在計劃經濟下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不僅僅需要在計劃經濟下掌握深厚的知識,更需要的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通才。 同時隨著社會意識形態向現代社會轉型,人們活動領域的擴大,工作多樣性對人們的環境適應能力.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大學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就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不被社會拋棄。因此需要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在沉重的社會壓力下不斷調整自我,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1.3 自身發展的需求
同樣作為社會的主要載體,要想更好的適應社會,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發展。
2 高校體育課程引入拓展訓練的軟硬件設施分析
2.1 拓展訓練課程在高校的發展空間
1998年中國地質大學是中國第一所開設拓展訓練的高校,2002年北京大學研究生課程也開設了相關課程,到2005-2009年全國重點高校及獨立學院開設,然后到2010至今部分普通高校的開展已成勢在必行之勢。
目前在我國許多高校已經開設了拓展課程,例如江南大學體育學院已經將拓展訓練中心申請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拓展訓練發展的情況喜人。隨著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這種全新的教育方式—--拓展訓練必將在我國的學校體育建設中大有作為。同時也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種新嘗試,是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一個好的補充。
2.2 拓展訓練項目在高校普及化發展
初期是簡單地面項目,中期是高低空項目、地面項目,目前 是高、中、低空項目,地面項目,水上項目都有。高校開展拓展訓練項目是正經歷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歷程。
對拓展訓練學校化的改造,要選擇出經典的拓展項目,根據學校的層次、規模、投入、師資的儲備來打造自己的學校化拓展訓練品牌,把貴族化的拓展訓練普及化。首先,學校拓展訓練應因地制宜,不必面面俱到,通過分析拓展訓練的項目,選擇一些項目方便學校開展,在拓展項目的選擇上要選擇如背摔、畢業墻、穿越沼澤、電網等一些投入少、易操作的經典項目。雖然投入的成本降低了,但是培訓的效果可以達到。其次,在培訓的內容上根據大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結構特點,主要對大學生的心理進行拓展培訓,大學生通過心理拓展訓練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這樣,高額的企業管理方面的培訓費用就會大大降低;再次,大學生一般在學校內進行拓展培訓,既可以減少在食宿、交通等方面的費用,又免去了單獨在拓展訓練公司培訓的一大筆費用。
2.3 拓展訓練的場地和安全保障
根據網上查詢到拓展訓練與其他運動項目受傷比例對比顯示:參與拓展訓練每百萬小時活動受傷的人數僅為3.67人,其受傷比率不僅遠遠低于對抗性項目籃球、足球和橄欖球,同時也遠遠低于一般性個人項目負重行走、帆板運動及定向賽跑等。其安全性是值得肯定的。
在訓練環境的選擇上,高校也有著它得天獨厚的優勢,高校校園中,可選擇在風景秀麗的湖邊或草坪上,也可選擇在體育館內或田徑場上,總之,訓練環境的選擇要選相對安靜的環境,以避免外界對訓練的干擾。當然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專門劃定一定的范圍來滿足拓展訓練的要求。
2.4 拓展訓練教師的儲配及培訓
專業化的拓展訓練課程的師資是課程能真正達到目的的保證。他們必須具備拓展訓練課程設計的能力和具體實施教學的能力,并做到身體力行。師資隊伍應包括心理學、現代管理學、體能訓練的教師。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師沒有拓展訓練的經歷,因此在開始拓展訓練課程之前必須對師資進行培訓。
3 大學生對拓展訓練的可行性問卷調查分析
本人在廣西南寧幾所高職院校對曾經參與過拓展訓練的同學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問卷調查。總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98份,有效問卷379份。
調查結果表明:雖然只有59.5%的大學生了解拓展訓練,但是對拓展訓練感興趣的同學和渴望嘗試高空項目的同學卻達到了75.9%,而且94.9%大學生對野外生存知識和應急能力的培養持肯定態度,79.7%的同學認為自己的心理素質需要提高。由此可見,拓展訓練在當代大學生的內心中已經形成一種未知、神奇和充滿挑戰的固定模式,這種固定的模式正是他們內心性格中所向往的,他們渴望投入到這種未知、神奇和驚險的情境中去,而這些非同尋常的特設情景卻是傳統的體育課程所不能達到的,他們已經厭倦了傳統的“師傳生受”的教學方式:其中有62.0%的大學生認為傳統的學習方式很平淡,甚至有10.1%的大學生對此產生厭煩情緒。他們的內心中更喜歡拓展訓練——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其中有79.7%的大學生希望體育課由自己來進行主導,他們迫切地希望學校能盡快地在體育課程中組織拓展訓練,從而使自己能從中學習到生活必需的野外生存知識和應急策略并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對于拓展訓練在高校的開展,83.5%的大學生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拓展訓練,88.6%的同學認為拓展訓練在高校的開展符合自身需求;甚至有94.9%的大學生認為拓展訓練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非常有利。因此,拓展訓練進入高校體育課程是當代大學生發自內心的呼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4 高校教師對拓展訓練的調查分析
本人通過對廣西南寧幾所高校教師進行走訪調查,發現有對拓展訓練有較全面了解的占36%,另有64%的高校教師對拓展訓練不是很了解甚至不了解。雖然不了解和不是很了解的人群但多數,但在對拓展訓練有較多了解的教師中,支持將拓展訓練在高校中推廣的教師占到了84%,遠遠高于持無所謂態度的10%和持反對態度的6%。說明高校教師在接觸過拓展訓練后是能體會到拓展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是有幫助的,同時也是對高校體育課程的一種補充和提高。
因此,本人提出在南寧高職院校開展拓展訓練選修課的大膽設想,從而使大學生通過拓展訓練,不僅能提高體能素質,為精力充沛地迎接競爭與挑戰打好基礎,而且增強了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培養了抗挫折能力和拼搏精神,達到提高就業和自主創業的意識和能力的目的。對拓展訓練課程合理的融入我省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豐富高職院校傳統體育課程,尤其是高職院校在今后的人才培養上,特別是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簡介
盧炳秋(1984-),男,壯族,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