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摘 要:為了提高低年級數學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針對如何引導低年級小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之中進行了初步分析,效果理想,最終得出結論:要想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及合理的操作情境。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學生參與;問題情境;操作情境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只有學生全身心參與的課堂教學才是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活動。那么,如何吸引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好地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之中進而顯著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呢?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對此進行了積極的分析與探索,最終認為恰當的問題情境、操作情境的創設可顯著達到上述良好效果。以下,我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嘗試對此展開闡述。
一、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大量的教育實踐已表明,當學生對所學內容充滿濃厚的興趣與積極的了解欲望時,他們很容易便能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展開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活動,由此出發,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師在針對低年級學生展開數學教學時可以有意識地為他們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以此促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對此,我在自身的數學教學活動中進行了積極嘗試。例如,在教學“需要幾個輪子”這節內容時,我便立足數學教材為學生創設了如下的問題情境:用圓片做三輪小車,已知做1輛小車需要3個圓片,那么做2輛小車需要幾個圓片呢?做3輛小車呢?4輛小車呢?……這一連串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得學生的腦海中不禁也產生了一個疑問:如何根據小車輛數快速計算出所需圓片的數量呢?而也正是這一疑問使得他們愿意集中自身的注意力認真聆聽我接下來對具體數學知識點的講解。
再如,在教學“測量”這一單元時,為了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我為他們創設了如下的問題情境: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有誰知道我們的數學書有多長呢?有誰知道我們教室門有多高呢?有誰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寬呢……這些平時學習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事物竟然都出現在了問題之中,學生這時一個個都豎起了耳朵,很快便將自身的思維活動由課外不相干的事物中調整到了數學課堂上,因為他們也想知道我提出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和目的,這樣一來,在問題情境的引導下,學生也能積極融入本節數學課的教與學相關活動之中。由此,我們足以看出,設置恰當問題情境對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創設合理的操作情境,推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低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更傾向于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對外界事物的初步認知與理解。鑒于此,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可以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與所學數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操作情境,即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這不失為推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進而顯著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有力措施。
我自身的數學教學活動便可以對上述論點做出有力詮釋。例如,在教學除法的相關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對除法和余數的理解,我便引導學生進行如下的動手操作活動:用16根牙簽擺放三角形,一共可以擺放幾個三角形?最后又剩余幾根牙簽?這一操作活動難度較小,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也正是在動手擺一擺、動腦算一算的過程中,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熱情格外高漲,與此同時更是清晰地懂得了16÷3=5……1這一式子中所蘊含的除法及余數的相關知識。
再如,在教學“方向與位置”這節內容時,我便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之前所學知識嘗試制作一個方向板,并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在該方向板上記錄學校各個方向都有什么標志性的建筑。由于是平時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事物,學生的印象格外深刻,因此,不一會兒,各個學生小組便制作出了反映學校實際的方向板及其各個方向的標志性建筑。以此為基礎,我又鼓勵學生彼此交換制作好的方向板,同樣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內快速根據方向板上的主要信息回答方向與位置之間的一系列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回答的積極性極強,數學課堂氛圍也異常融洽和愉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創設合理的操作情境很好地推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現代素質教育理念提倡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這是我們一線基層教育工作者已普遍認識到的一條教學真理,為此,我們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且必須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同時想方設法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這既是順應現代素質教育理念潮流發展趨勢的要求,又是優化數學學習效果、推動小學生數學素質與能力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恰當的問題情境、操作情境的創設可顯著達到推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良好效果,但實際教學中卻又并不僅僅局限于這兩者,在日后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我將對此展開進一步的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嵇大珩.教學方法對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的影響分析[J].成才之路,2018(12).
[2]朱鐵.淺談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對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J].學周刊,2018(11).
[3]劉瑞錦.小學數學參與式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0).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