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摘 要: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美術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指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躍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感情態度。”那么該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美術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也已指出:“教師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由此可見,作為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應用游戲教學的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生;興趣;創新能力;觀察能力
小學生美術課程作為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教學界的重視。小學美術教育不同于專業美術教育,它是為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培養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現力等,注重培養創新能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美術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合作互動學習,強調情感體驗,注重小學學習過程中創新能力的挖掘,筆者就此談一點教學體會: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孩子們對世界的認識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觀察,引導孩子們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創造美的前提。小學階段的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眼睛總是東看看西望望,對喜歡的東西盯住不放。他們在用語言能力還不能表達自己對美好事物的愿望時,他們就會用繪畫的形式把他們看到的想到的畫出來。針對孩子的這一特點,我認為人天生就是喜歡繪畫的。為什么上了高年級以后怎么就不喜歡繪畫了呢?我想這可能跟我們教師甚至教材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踐。使學生感到陌生、感到壓力、美術教學也成了強迫性的學習了。那么怎樣改變這一種狀況呢?
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孩子們用雙眼認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比如:在教學小學三年級第五冊第6課《水墨畫動物》時,我在課前用了不少的時間精心準備了多幅動物水墨畫的作品。剛上課時,我向小學生展示了那些精心準備的美術作品,他們馬上被作品所吸引、感染,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當我問他們是否想學習水墨畫時,個個歡呼雀躍,學習熱情高漲,有些迫不及待的感覺。因為他們想學,所以那堂課他們學得很認真、很投入;又因為他們的認真和投入,所以個個畫得都很棒,雖然筆墨稚拙,但是每一幅畫都表現得生動有趣,彰顯著個性。這就使我感覺到學習美術,興趣很關鍵。
為了提高學生在美術課上的學習興趣,我還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質材料,比如舊報紙、硬紙板、廢舊瓶罐、舊毛線等,引導學生通過剪、拼、貼、折等進行手工制作,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使興趣成為他們上好美術課、學好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我還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讓他們欣賞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開闊他們的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由此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
2 美術教學可啟發小學生的大膽創新能力
我們知道,小學生作畫開始時都是憑印象來畫,常常是別人怎么畫,他也照著畫,缺乏自己的獨立性。正是由于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使小學生的作品多姿多樣。實踐證明,沒有教師的示范,他們也能畫出千姿百態、形象色彩各異、充滿稚氣和美好愿望的作品,那是小學生心靈真實的體現。小學生的想象力是在通過觀察、記憶的基礎上形成的,如果沒有大量觀察、記憶的積累,就談不上想象力,因為想象力是學生對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產物。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想象力,尊重學生對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們的想象畫是不求科學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為標準。
創造力是人類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觀察與想象之后的靈感狀態。以形象思維為引線,在生動有趣的作畫中牽動邏輯思維、推理思維、動作思維、靈感思維的自由發展,引導小學生進行某些相似的改進、相似的綜合而后創造,產生新穎、獨特的想法,引領小學生走進自由自在的藝術天地和理想彼岸。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的確,世界上許許多多的發明和創新,都是先通過想象開始的。因此,我在美術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啟發他們的想象力,使他們發散思維、產生靈感,培養他們大膽創新的能力。
3 美術教學可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
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視覺是心靈的窗戶,我們要靠眼睛來提高觀察力,所以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因為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思維、鑒別,然后完成自己獨特的創造結果。小學生學畫要學會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體會生活中的變化,并把觀察到的東西加以聯想,就能畫出更有情趣的畫。
由于受年齡的限制,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貧乏,因此要盡可能地讓他們去接觸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讓他們運用各種感官去了解周圍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領域的人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基本能力。視覺是一種主動性很強的感官形式,進行積極的選擇是視覺的一種基本特征,要使小學生具有一雙善于選擇的眼睛,就要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小學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如到了秋天,帶領小學生觀察花園里的花草植物、馬路上的人服裝的變化;戶外活動時,觀察藍天、白云、晴天、雨天;體驗班級農作物收獲所帶來的喜悅......一系列的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與觀察,在他們進行選擇之后,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畫中來,才能使作品的內容豐富、生動感人。
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指出:“學生應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這句話表明,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必要的,同時要想擁有一定的繪畫技能,就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同樣,在教學《我愛樹木》這課中,我帶學生去公園認識樹木,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距離去觀察樹木,比較樹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細,這就是對學生觀察力的一種訓練和培養。只有讓學生通過認真、細心的觀察,才能使他們把握樹木的色彩和造型。
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教師要靈活使用教材,開發地方鄉土教材資源,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生活實踐化,讓師生在一起的歡樂的情境中,在這樣喜聞樂見的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中,讓學生觀察,記憶自己喜歡的事物的環境特征,……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創設,使教學內容緊緊地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學生們參與美術活動創作,表現的興趣更濃厚了。未知的世界比較感興趣,對學習美術的興趣也就提高了。生活實踐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對美術課的學習興趣普遍提高了。
總之,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感受源于對生活的體驗,是他們心靈的反映,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地開發,有效地去利用好教學資源,讓美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就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學習美術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的持久的興趣,以達到學以致用,能學會用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龔邵契著.贊揚孩子的正確方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美)魯道夫·阿恩海姆.對美術教學的意見[M].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