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俊日 蘇杰 張鳴宇
摘 要:本文研究范圍是吉林省東南部唯一一所本科高等院校通化師范學院的畢業生就業工作,通過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就業能力的訓練,全國就業市場的開發和建立實習+就業基地,大大提高了我校就業率,拓寬了畢業生就業渠道。
關鍵詞:就業;創新;新業態
1 創新就業指導與咨詢模式,提升學生求職能力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共選拔26名授課教師,選用新教材《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大力推進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完成了820學時的授課任務,取得了良好效果。邀請華圖教育、中公教育等知名培訓機構面向畢業生開展公務員、特崗教師、事業編制等考試講座,全年共舉辦4次,有效提升學生各類公考筆試、面試通過率。通過開展“就業形象大使”系列就業指導培訓活動,對100名2019屆畢業生“就業形象大使”采取實訓營、生涯咨詢等方式,提升其從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積極打造我校“五位一體”就業創業服務品牌及“三型四好五技能”畢業生名片。
創新工作方法,豐富就業指導咨詢內容。通過開設“通師就業直播”,解析就業政策、就業渠道、就業技巧與方法等相關內容,搭建網絡指導平臺。全年網絡直播課程12次,累計服務學生千余名。10月份,為全校2800余名大一學生舉辦6場“不負芳華,邁向未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講座,探索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就業指導模式,在廣大新生中引起共鳴,并獲得吉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領導的好評。
2018年,先后選派8名教師參加各類就業指導教學培訓,逐步提升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同時把先進的就業指導理念帶入校園,為幫助學生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保障。
2 積極拓展畢業生就業市場,搭建供需雙選平臺
2018年,舉辦春季、秋季大型綜合類招聘會2場,師范類專場招聘會1場,參會單位共計715家,吸引全國各地中小學校及企事業單位來校招聘。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7038個,人才需求數量33135人,畢業生參會7300人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2050人次。就業云平臺全年累計發布招聘信息1354條,新增入駐企業1612家。學校為用人單位提供了隨到隨辦的小型專場招聘會,滿足用人單位多樣化的招聘需求。全年學校共舉辦75場專場招聘會,各學院接待用人單位共134家,單位類別涵蓋教育、制造、電子、軟件、金融、房地產等多個行業。學校組織各學院就業工作人員赴全國各地開展就業市場開拓、用人需求調研、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等工作,搜集各類問卷4560份,簽訂、鞏固就業基地159家,為畢業生提供了充足優質的就業單位資源。
3 廣泛宣傳基層就業政策,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宣傳欄、條幅、海報、QQ群、微信群等形式積極宣傳“村官”、“特崗教師”、“選調生”、“三支一扶”、“預征入伍”、“西部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學校就業相關單位耐心為畢業生進行政策解讀和報名指導。全年共發放就業雙選會邀請函6000份,畢業生生源介紹10000份,宣傳我校畢業生生源情況,邀請924家用人單位參加校園各類招聘,累計發放畢業生就業指南3500冊,進一步規范了畢業生求職擇業流程。2018年,我校參加西部計劃項目1人、國家基層項目3人、地方基層項目7人、應征入伍6人、自主創業10人;共有22人到新疆、西藏地區支援邊疆就業;共有400人報考特崗教師。全年評選出“就業形象大使”100人、“通師信使”100人,發揮受表彰同學的榜樣帶動作用,激勵學生主動就業。
4 做好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工作,促進全員實現就業
2018年為196名畢業生發放求職創業補貼19.39萬元,緩解就業困難群體的經濟壓力。其中,低保類畢業生40人,發放6萬元;貸款類畢業生143人,發放11.44萬元;建檔立卡類畢業生9人,發放1.35萬元;貧困殘疾人家庭類畢業生2人,發放0.3萬元;畢業生本人殘疾類2人,發放0.3萬元。暑假期間,在吉林省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組織下,學校選派168名雙困學生參加了為期半個月的“雙困生”培訓,均取得培訓合格證書,提升了家庭經濟困難、就業困難學生的求職技能。
5 促進學生到中小微企業就業,服務國家戰略開拓就業崗位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體經濟當中去,積極配合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落實好各種補貼政策。做好招聘會工作,積極與中小微企業溝通,邀請中小微企業來校招聘,為畢業生與中小微企業搭建溝通橋梁。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雄安新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自貿試驗區建設等,引導畢業生到重點地區、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鼓勵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創業。學校結合實際狀況,制定了相應的就業激勵政策,引導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
6 拓展新興業態就業空間,健全精準信息服務機制
學校結合學科專業特色,主動對接新興業態,為學生做相關新興產業的說明會和宣講會,為畢業生積極落實當地政府的支持政策。通過就業信息平臺發布用人信息,建立用人單位庫,學校發揮校園招聘市場的主體作用,組織分層次、分類別、分行業的校園招聘活動,支持二級學院舉辦宣講會、專場招聘活動。
7 切實保護畢業生就業權益,進一步加強就業工作規范管理
學校嚴格管理招聘活動,嚴禁發布性別、民族、院校、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歧視性信息,嚴格審核用人單位資質、工作崗位信息,重點審核就業中介機構和境外用人單位,嚴密防范招聘陷阱、就業欺詐、“培訓貸”、傳銷等不法行為。向廣大畢業生普及就業創業有關法律法規知識,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切實加強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誠信教育和管理,做到誠信簽約、誠實履約。學校就業相關部門認真落實統計工作“四不準”要求,即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發放與簽約掛鉤,不準以戶檔托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簽訂虛假協議,不準將頂崗實習、見習證明材料作為就業證明材料,實現了學生安全就業,穩定就業,誠信就業,獲得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畢業生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呈穩步上升態勢,在吉林省師范高校中名列前茅。
參考文獻
[1]雷尊敏.基于“四個意識”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J].大學教育,2019(04):325-732
[2]龍云飛.關于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考[J].科技風,2016(06):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