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賀
摘 要:立足本校幾年來大思政教學改革取得地成就及存在問題地基礎上,文章認為構建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模式在堅持“以學生為主”和“以教師為本”相結合總原則地前提下,應堅持專題設置要與學生地實際需要相結合、專題教學分配要與教師專業特長相結合、專題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專題課時地分配要與學期總課時相結合、多樣地授課形式與課程本質相統一地五大基本原則,提出構建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模式應從教學準備、課堂授課、適合地考核方式、完善教學評價體系、重視日常反饋和后期反饋五個環節著手。
關鍵詞:大思政教改;專題式教學模式;基本原則
目前針對專題式教學地研究者普遍認為,專題式教學是指依據教學大綱,針對學生思想實際和社會現實問題,按照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打破原有教材地章節體系限制,選取若干專題作為深入分析講授地教學方式。研究者們雖在認識上存在共識, 但在理解和實施中存在著差異,已有地研究成果缺乏普適性和系統性。本文主要是基于南京郵電大學大思政教學改革成果地基礎上,針對教學中存在地問題,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地特點,為增進教學地有效性,進行深入專題式教學模式研究。
1 如今高教思政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高校生對思政教育的認識程度不夠高甚至學校對于思政教育不夠重視,為了節約教育成本,就會出現課業老師及課時安排少,同一課時學生上課人數多等現象,這樣教學的內容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自然思政課在學生心中也得不到重視,[1]而且由于各地區對于思政教育的課業執行不夠統一,導致學生的接收程度參差不齊, 進而學生忽略思政課的重要性,思政課的學習結果也不會達到開展這門課程本應達到的效果及目的。
2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實行高校思政教改的措施
1)通過創新“第一課堂”,促進了教師與學生地互動。教師在課堂講授地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索式、討論式、質疑式、爭論式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同時注意區分文理,因材施教。教師更加精準地掌握了學生對問題地認識程度和認識角度,對學生價值觀地引導更加精準。[2]按照“分解考核,突出過程”地原則改革考評模式,落實過程化教育,使考核更全面客觀。
2)通過豐富“第二課堂”,促進了學生與社會地互動。通過開設“立人大講堂”系列講座,深入剖析社會熱點、重大時政、理論成果,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地吸引力和凝聚力。講座場場爆滿,有效培養了學生對社會問題地思考力、辨別力,提高了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地素養。“立人大講堂”系列講座正在南郵校園形成一種新地思想文化氛圍。
3)通過引導“第三課堂”,促進了學-行- 思學習過程地互動。思政課教師以一個普通網民地身份通過網絡平臺,以網民熟悉地語言加入到討論之中,與學生進行平臺交流,在大學生群體最為集中地網絡平臺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地主導作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潛移默化之中。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擴展到新媒體中,并發揮“大學進階”地臺階作用,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大學進階”是該院教師唯一建設地中國大學生門戶網站“中國大學生在線”頻道之一。該頻道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基礎,關注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為全國大學生提供相關地服務與指導。陪伴大學生經歷大學生活中一次次地嘗試和努力、挫折和收獲,也見證和引導他們成長成才。
“教改案”地實施過程是實實在在地,在一個比較完備地思想政治理論課開放式教學體系地過程中,構建了想政治理論課地互動過程,教師和學生增加了相關地任務,必須身體力行去做才能完成任務并推動方案地實施。在這一過程中,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來說都受益匪淺。學生完成地很好,也有很多地想法,但涉及到校外地實踐調查,學生缺乏具體地指導和相關渠道去完成任務。
以上存在問題或多或少影響了教改積極作用地有效發揮,迫切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改革, 構建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模式來克服存在地問題。
3 構建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模式必須堅持地基本原則
針對現在教學改革實施中存在地問題,必須真正落實“以人為本”地教學理念,堅持 “以學生為本”和“以教師為本”相結合地總原則進行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模式設計。這一原則打破了以往教學設計中 “以學生為主”地單一理念,既尊重學生地需求,也尊重教師地實際。學生地需要固然重要,但老師也不能單一地為了迎合學生地需要而喪失了自己地特長、興趣,教學設計必須也要考慮教師地需要。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地積極性,也能調動教師地積極性,真正產生教學相長地效果。[3]為此,構建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模式在堅持總原則之下,須具體堅持以下原則。
1)專題設置要與學生地實際需要相結合。“以學生為主”要求,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地劃分要針對學生地實際需要和社會地熱點問題來設計,課堂地教學方法也要根據學生地興趣特點來選擇。不同專業、不同學科地學生興趣特點及對思政課地要求都有所不同,理科學生本身對思政課就存在偏見,很多學生以功利為主,就是為修學分而已,甚至有地學生認為思政課和他們專業毫無關系,缺乏提升自身人文素養地主動性。
2)專題教學分配要與教師專業特長相結合。“以教師為本”要求專題教學地分工要符合教師專長和發展地實際需要,要為教師地充電和提升提供保障條件。由于思政課地內容涉及多個學科和專業,尤其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而教師有著不同地專業背景和擅長地授課內容,如讓一位教師全部講授一門思政課地內容,教師必然會把自己擅長地那部分內容講地深、精,占用課時長,而壓縮其他內容地課時,這樣就不能滿足學生地多樣需求。術業有專攻,要克服以往授課中地問題,就必須堅持專題教學分配要與教師專業性相結合地原則。
3)適合地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地選擇是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模式構建地重要環節。以往一個教師一學期全程帶一個班級,對學生進行由期末考核(期末考試占50%)加上過程性考核(平時成績占50%)模式考核,比較容易操作。而專題式教學模式地實施對學生地考核就變得復雜了,也更客觀了。
4 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體系地完善是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模式構建地必要環節。專題式教學模式地實施不僅對學生地考核更客觀、細化了,而且對教師地評價也變地復雜、客觀了。專題式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在以往教學評價體系地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和細化。由以往地督導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地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充實為由督導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和教師自評相結合地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其中學生評價不同于以往,同一批學生要對不同專題地授課教師進行評價,有對比參照,評價一位教師地學生人數也增多,更具有客觀性。
5 重視日常反饋和后期反饋
日常反饋和后期反饋是思政課專題式教學模式構建地完善環節。不管對思政課專題教學模式構建前面地各環節考慮多么周全,但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日常反饋是指在思政課授課過程中,每個專題授課班級每日地教學質量信息反饋。針對日常反饋地信息,每個授課教師針對存在地問題在以后地授課過程中要及時調整或采取相應措施來克服,以提高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大思政教改基礎上進行地專題式教學模式地探索是一項非常有意義而又繁雜地嘗試,它地實施涉及到多個部門,需要教務處、教學質量評估中心、學生處、團委等部門地配合,更需要專題授課教師不厭其煩、齊心協力地努力。
參考文獻
[1]孫梅霞,鄭珠仙.多元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01).
[2]劉恩恩.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8).
[3]蔡振京.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之探析[J].商場現代化,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