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得瓊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推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已經是二十一世紀高質量人才的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施素質教育,將學生培養為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全面綜合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課堂;創新能力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要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以及形成創新行為,同時,教師還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加入到數學學習中。通過初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
提高。
一、教師要樹立創新意識
學生是進行創新的主體,教師為學生創設適宜的環境與條件,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就會被激發。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樹立創新意識,將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形式轉變,要為學生確立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學習目標。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如何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怎樣更好地改善教學方法等。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學生對某件事充滿興趣時,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積極主動地探究其中的奧秘。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的過程是需要興趣來維持[1]。
初中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較強,教師可利用學生渴求未知的心理特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創新產生于思維,而思維又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為學生創設適當的問題,選擇難易適中,學生想知道和了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會吸引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學生因興趣而學習,仔細思考,并且提出新的疑問,主動解決和
創新。
學生正處于發展的時期,學習心理還不夠完善,會有強烈的好勝心。若是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總是經歷失敗,就會漸漸對學習喪失信心。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引導學生正確的解題方向,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必要的[2]。
當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學生的大腦會處于興奮的狀態,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使學生集中注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教師要運用有效的教學語言,為學生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打破已有的思維定式,從獨特的角度產生質疑。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質疑,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集中體現,鼓勵學生敢于對教材質疑,敢對教師質疑,打破常規的認識,進行批判性的質疑。學生還要勇于實踐和驗證,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3]。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重視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重視學生的創新行為。學生一般愿意聽故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學習的內容,為學生講述數學的發展歷史或是數學家的趣事。例如,數學理論所經歷的歷程、數學家的成長事件、數學家在某方面做出的貢獻等,這樣進行教學既幫助學生了解了數學的歷史,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眼界,又增加了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領悟故事中蘊含的創新精神。
教師要培養學生敢問問題的意識。教師可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提升學生對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學生對問題的興趣,消除學生對提問的緊張感,激發和鍛煉學生敢提問的勇氣。在鍛煉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抓準時機,有效引導,促使學生不斷地發現和提出新問題。
教師要傳授學生提問的方法。學生開始提問都是從模仿開始,因此,教師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為學生言傳身教,傳授學生提問的方法,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在學習《多項式的因式分解》時,教師可這樣設計疑問,為什么要對一個多項式進行因式分解呢?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有什么區別和聯系?等問題,對數學問題進行表述,為學生做好提問的表率。
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是學生開展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平等寬容的態度面對學生,使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主動加入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教師要為學生認真設計每一節課,注重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激勵學生更好地發展自己。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設置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總之,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不僅是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進行情感的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心愛護學生,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要樹立創新的意識,為學生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活躍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衛.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J].數學教學通訊,2018(32):50-51.
[2]屈大偉.淺談初中數學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農家參謀,2018(22):186.
[3]范振亞.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8(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