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壽春
摘 要:小學是學生開展文化教育的初始階段,數學作為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是學生后續學習數學的基礎。新課程標準要求下,教師要注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秉承素質教育理念,通過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綜合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樣化教學;有效策略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較差,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方法單一、內容枯燥,無法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真正領會新課改的含義,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認真研讀大綱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學情,通過改進、豐富和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讓他們真正掌握數學知識,感知數學魅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有效提升數學綜合素養。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學生有效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發動機”,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催化劑,問題情境的創設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激情得以激發,教師在教學時要能夠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將知識點轉化為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
比如,在教學“3的倍數特征”一課時,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3的倍數特征,在經歷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認真分析問題的意識:“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掌握了2和5的倍數特征,哪位同學給大家說一說,2和5有怎樣的倍數特征呢?(學生回答后)那是不是3的倍數特征是個位上是3,6,9的數呢?”通過提問引起學生思考,在認知沖突中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欲望。“如果不是,那個位上是幾的數才能成為3的倍數呢?”在提問中引導學生發現分析數學知識,而后在合作探究中繼續深入發問引導學生歸納3的倍數特征。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二、開展合作探究,培育學生的探究意識
新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單靠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很難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學生的積極性也難以充分調動起來。在小學階段開展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有助于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討論問題,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單元內容時,由于學生之前已經掌握并能夠靈活運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也有初步掌握和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分組開展小組探究活動,通過剪、移、補等活動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不僅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相關知識,培養了其自主探究的意識,數學轉化思想也得到了有效滲透。
三、利用動手操作,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小學生的抽象思維水平有限,常常對數學抽象知識的講解一知半解。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通過動作操作開展教學,不僅能有效解決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知識之間的矛盾,還能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念,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展開與折疊”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親自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搭建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橋梁,培養學生的空間感意識。在教學時,教師通過工程智慧片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制作一個正方體,然后分組將其按照不同的方式展開,觀察展開后的圖形,說一說分別是哪兩個面呈相對,用不同的符號標注出來,小組討論展開圖有幾種形式?按照什么分類的?這樣,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
四、合理布置習題,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
習題是檢驗學生數學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利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合理的習題練習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解題能力及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不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布置層次化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查漏補缺,有效促進學生數學能力提升。
比如,在教學“分數的混合運算”一單元時,教師通過學生的數學認知差異將作業分為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運算題目。要求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理解分數混合運算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是相同的,能夠在掌握整數混合運算的基礎上上認真做對分數運算;對于中上等的學生,則要求他們能夠利用分數混合運算解決應用題,優秀的學生能夠對相關數學競賽題有所挑戰。這樣,在習題練習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要能夠以新課改為指南,素質教育理念為宗旨,在平時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注意改進教學方式,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開展合作探究、利用動手操作、合理布置習題幫助學生加深知識理解,在基礎知識掌握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自主探究意識、動手實踐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提高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彭磊山.基于多樣化教學方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探究[J].教育觀察,2018,7(14):96-97.
[2]劉鳳英.多樣化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科技展望,2016,26(2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