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海
【摘要】在素質教育中,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溫故知新 語文教學 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065-01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觀點(見《論語·學而》),意思是說溫習舊的知識,并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為師矣。那么在現代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讓學生做到“溫故而知新”呢?
在傳統的應試教學中,學生完全成了填充知識的倉庫,學生對老師教授的知識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為了應對學校的統考——考試既是考學生,更是在考老師,教師的一切利益(績效的發放、評優選先等等)都與學生的考試成績掛鉤,學生對老師傳授的知識很難有“新知”,為了應對考試,教師也絕對不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新知”,在死記硬背中抹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列了十條,其中的第四條中,明確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發展思維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即讓學生真正做到在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時,更要有自己的見解和體會。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獲得“新知”呢?
一、教師努力做到“不憤不啟”誘發學生的求知精神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得好:“一個劣等教師給人奉送真理,一個優等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也曾說過:“教學生不能將所點的金給他(金子雖多終有盡日),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這說明,要誘發學生的創造力,首先要在教學方式上有創造性,如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第13課魯迅先生的《故鄉》中有這么一個句子“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我在講到這個句子時,先讓學生結合這篇課文的時代背景,思考魯迅先生為什么要用一個“橫”字?為什么不用“有”“坐落著”等詞,讓學生在質疑中,從探究中獲得了“新知”,并且學生對當時的病態的中國社會也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教師也很容易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人們也常說,學貴有疑,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帶有一定啟發性和一定難度的問題,不斷引導學生質疑釋疑,在“疑”的探究中激發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
二、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探究的精神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師教任何課(不限語文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達到用不著‘教。怎么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了,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雜的事事物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用不著給‘講給‘教”?“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被動、死記、填充式的教學方法,不可能培養出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人才來,因此,語文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更強調了培養社會所需的創新精神的重要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再次指出,要“改變課程實踐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傳統的五步教學法“復習—導入—講授—總結—作業”,八股文式的傳授知識過程,忽視了學生自我創新能力的培養。新的語文教學過程應是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合作解決的過程,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培養求新意識
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一種多向思維方式。運用到學習上,發散思想可以架起由已知達未知的橋梁,創造出新的思路和解題方法,能提高悟性,變知識為智力,真正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效果。(《發散思維大課堂》:八年級語文(下))那么,語文老師怎樣在教學中,特別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溫故而知新”呢?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開放性地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假設、途徑或答案,讓學生在釋疑中跳出常規套路,創造出新的思路和解題方法,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維效果,從而獲得新知。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就要有意識訓練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思考問題,尋求對一個問題的多種正確認識,尋求解決一個問題的多種正確方法。教師進行此種訓練,不能滿足于已經找到了正確的答案,而要在此基礎上,繼續讓學生尋求新的正確答案,直到山窮水盡為止。在人教版(2011年版)《風箏》的課后練習中有一個選擇題,我在講題之前,首先請學生來談一談這篇文章收錄在魯迅的哪部作品集中?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創作目的?并告知學生當從多個角度閱讀,并且進行小組交流,隨后小組內展開探疑、辯論,最后同學中出現了以下觀點:選擇1:反映手足情,文章反映了“我”與小兄弟之間濃濃的手足情。理由是在學而優的封建思想的影響下,“我”認為放風箏是可“鄙”的,并希望小兄弟把心思用在讀“書”上。選擇2:反映作者的自省精神,文章反映了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理由是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選擇3:反映游戲于兒童的意義。理由是:課文中有這樣的句子“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甚至還有學生拋開課文的束縛提出自己的見解:作者為喚醒像弟弟一樣精神麻木的人。理由是結合魯迅的《吶喊》等文章,以及小兄弟到給“我”的是“無可把握的悲哀”。盡管學生的答案不是盡善盡美,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的思路已經打開,思維得到發散,閱讀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學生也從教師所講的知識中獲得了“新知”。
“溫故而知新”貴在一個“新”。習近平總書記在《致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啟動儀式的賀信(2013年4月)》中指出: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我們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溫故而知新”精神,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