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華
【摘要】德育是中華民族的靈魂與根本,德育的啟蒙都是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與引導。語文課是小學教學中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科之一,借助語文教學來進行德育滲透,有助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德育的滲透一直是我們語文從業者思考的問題,也是一直在摸索綜合調整,小學語文教學的模式與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滲透 道德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78-02
華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離不開語文來傳承,它是生命有聲的延續,它是文化有根的依據,它更是豐富人類精神世界的最好途徑,它具有豐富多彩的文人與內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才能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如何讓他們有效解讀語文內容的核心價值,如何將德育思想滲透到他們的內心達到教學效果呢?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淺談論述。
一、德育滲透的方法與途徑
途徑一,通過對教材的深入解讀,挖掘課文中德育因素。小學語文的中的教學素材多種多樣,都是經過篩選的經典篇目,有詩歌的優雅、故事的童趣感人、寓言的深刻等等,德育教育不會在篇章的表面顯現,老師必須有能力剝開表層的外衣,挖掘深層的文章精華,讓學生深入了解感受和思索。德育教育的內容需要老師從篇章中進行篩選,將那些德育因素含量豐富且價值連城的部分引導給學生。例如在講述“看雪”這一篇文章時,老師就可以提前設置好一些環節來提問。比如,哪里才能看到雪?什么時節才會下雪?看到雪能聯想到什么?為什么今年的雪很少?通過一系列的問題開展,讓學生對大自然展開聯想,解讀環境對氣候的影響,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途徑二,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科學處理。老師需要正確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要認清主次,要在讓學生獲得基本語文素養的大前提下,接受到德育教育,切莫將德育教育放在主導位置。例如“秋天”這一課的講解,老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回憶,他們認知中的秋天是什么模樣,然后組織學生一同觀看全國各地不同的秋天場景,激發學生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興趣,讓學生體會文中字里行間的表達手法,作者的情感如何用文字來體現,最后通過反復朗讀加深理解,通過朗讀加深對文字的認識,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感受大自然的韻律,激發對祖國的熱愛。
途徑三,自古英雄出少年,用英雄效用激發學生的正義感與責任感。語文教學中德育思想都是滲透在文字語言當中,需要老師合理的引導來展開教學。語文教材中對民族英雄的介紹篇目不在少數,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許多革命人物的動人故事,譜寫一曲曲深入人心、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英雄主義篇章,時刻激勵著后人要自強不息,熱愛祖國。比如:“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豐碑”等等。這些文章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抓住每個人物的動作特點、語言神態的描寫語句,讓學生們在賞析詞句的同時,用心感受每個愛國人物的高尚品格與愛國情懷,將他們的英雄主義升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吸取榜樣的力量,感悟愛國的高尚品格,激發自強不息的精神。
途徑四,樹立榜樣力量。小學語文課本中列舉了許多為中華崛起付出卓越貢獻的名人例子。老師可以讓這些人物成為學生的榜樣,加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為刻苦學習定下決心。
途徑五,找準德育切入點把握教材。正所謂,以文載道、閱文無疆、容納百川、道在其中。語文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與哲理,學習語文的過程也就是理解教材的過程,不僅是文字知識的掌握,也是德育思想的培育,只有正確解讀教材中所蘊含的哲理,才能發揮其育人的作用。舉例:“飲湖上初晴雨后”的實踐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將作者對西湖山色水景的主觀體驗感告知學生,將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崇拜解讀出來。老師只需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文字去領略一幅詩情畫意的山水美景,讓同學們在感受作者的心情時,也激發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向往。
總結
小學語文教學階段對德育的教育是一個持續培養的過程,大量的德育素材暗含其中,只要老師仔細尋找,就能將其挖掘出來用于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找準時機,借助文本教材中的一些點,比如,生動形象的人物介紹、優美詞句的運用、高尚情感的體現、名言智理的解讀,將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如畫卷般,一幅幅完整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接收到了德育思想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羅會玲.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13)
[2]王坤.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育人之道[J].教育觀察(后半月),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