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佩
摘要:《我彌留之際》是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說主要講述了本德侖一家在母親艾迪去世后將其遺體運到杰弗森鎮安葬的全過程。長期以來,小說中最悲情的次子達爾因其在送葬過程中的瘋狂舉動而備受爭議。本文將立足存在主義哲學,從荒誕的存在、異化的人際關系以及自由選擇三個方面來解讀達爾的形象。達爾身上體現出來的孤獨個體存在的荒誕性、異化的人際關系以及人的生存方式的自由選擇等特點使其成為了一個十足的“存在主義者”。
關鍵詞:存在;異化;自由選擇
一、引言
《我彌留之際》是美國南方文藝復興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第七部長篇小說,福克納本人曾一度將其視為自己“最好的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了美國南方佃農本德侖一家在母親艾迪去世之后,將其遺體運回娘家杰弗森鎮安葬的過程。福克納學者李文俊認為小說寫出了“社會的冷漠、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以及人心的丑惡”[1]5。國外的評論家則認為該小說是一部讓人“啼笑皆非”的荒誕劇[1]5。在送葬途中,本德侖一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大兒子卡什失去了一條腿,三兒子朱厄爾失去了自己心愛的馬,打胎未果的女兒杜威·德爾被藥店伙計強奸,小兒子瓦達曼未能如愿得到他渴望的小火車。而小說中最悲情的次子達爾更是遭受了命運最殘酷的打擊。在家庭成員的集體背叛下,達爾最終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一直以來達爾的形象頗具爭議。有評論家認為他的形象屬于西方文學里的“瘋子-先知”的典型。有人認為他具有現代文學中“畸零人”的特點。福克納評論家肖明翰認為“達爾的‘瘋是加繆的陌生人的‘瘋”[2]301。而著名評論家布魯克斯則認為他是“一個懷疑主義者和半個存在主義者”[3]87。總的來說,布魯克斯對達爾形象的界定比較中肯。之所以認為他是存在主義者,是因為達爾窮其一身都在探尋自己是誰,自己存不存在的問題。達爾身上體現出來的孤獨個體存在的荒誕性、對虛無與焦慮的體驗、異化的人際關系以及人的生存方式的自由選擇等特點都符合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思想。
二、荒誕的存在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和海德格爾都認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荒誕的。在薩特眼中,“這個世界是不透明的,昏暗的。人們無法憑借感覺經驗或理性思維去認識。人們在他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它使人感到苦悶、煩躁、孤寂、厭倦甚至絕望”[4]42。人是被拋到這個荒誕的世界上來的,人是被遺棄的、孤獨的。作為還未出生便被母親否定的孩子,達爾從小便體驗到這個世界的荒誕。這個世界于達爾是陌生、恐懼、無法理解的。達爾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他在家庭里和世界上都找不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在母親艾迪眼里,達爾是自己受到丈夫欺騙的后果,是自己“并沒有想要得到的孩子”[1]129。正是在知曉自己懷上達爾之后,母親艾迪才決定對丈夫安斯“采取報復行為”[1]128。母親的冷漠和排斥使達爾產生了深深的“異己感”,即被遺棄于世界的感覺。這種“異己感”使達爾時時刻刻都處于對自我身份的憂慮之中。
達爾總是執著地尋求自我,總是在自我的“存在”與“非存在”之間徘徊。他說:“我并不知道我是什么。我并不知道我是還是不是。朱厄爾知道他是,因為他所不知道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還是不是”[1]59。在與弟弟瓦達曼討論母親是什么時,他表示自己“根本沒有媽媽”,因此“這正是我不是(存在)的原因”[1]73。由于感到自己沒有媽媽,達爾在自己的敘述中常常都對母親艾迪直呼其名。同時,母親對達爾抗拒的態度也使他不敢靠近她。就連母親病危時,他也“僅僅是看著她,甚至都沒有走進房間”[1]16。母親死后,本就對自我身份和存在感到憂慮的達爾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他懷疑在創造自己的母親去世之后,自己是否能夠繼續存在。
三、異化的人際關系
達爾出生在一個情感冷漠的家庭。母親的失職和父親的軟弱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本德侖家庭成員之間很少進行直接對話,每個成員都被困在孤立的自我之中。從表面上看,達爾似乎是整個家庭中最雄辯的人。整部小說由五十九節構成,其中有十九節都是從達爾的視角進行敘述的。然而,現實生活中的達爾卻沉默寡言。鄉鄰塔爾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達爾“真正的毛病…正是獨自思忖得太多了”[1]52。塔爾的妻子科拉也說“他心里的話太多了”[1]17。從小被母親拒之于外的達爾養成了異常孤僻、敏感、偏執的性格。雖然家人頻繁地出現在他的內心獨白里,他卻很少與他們進行正面交流。達爾習慣在暗中關注其他家人的一舉一動。在小說中,達爾被賦予了“神經不正常的人才有的那種超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2]300。這種“超自然的感受力”使達爾能夠輕而易舉地看穿別人的隱私,因此也招致了各方的仇視和憎恨,加劇了他和其他人的距離感。
整部小說中,達爾和弟弟朱厄爾以及妹妹杜威·德爾的矛盾最為激化。達爾是小說中唯一知曉弟弟朱厄爾私生子身份以及妹妹懷孕事實的人。知曉這些秘密的達爾常常有意無意地刺傷他們,引起了他們的極度反感并最終對達爾采取了報復行為。朱厄爾是母親艾迪和牧師惠特菲爾德的私生子。母親對朱厄爾的獨寵使本就不和諧的家庭氛圍變得異常緊張。達爾也因此對朱厄爾懷恨在心。在母親病危時,達爾慫恿父親安斯同意自己和朱厄爾外出拉一車木料。為的就是讓母親臨終之前無法見到自己心愛的兒子。此外,他還時不時地拿私生子的身份來挑釁朱厄爾。在小說的第五十二節,達爾一直不停地追問朱厄爾的父親是誰,“朱厄爾……你是誰的兒子?”,“你媽是一匹馬,不過你爹又是誰呢,朱厄爾?”[1]159。這一系列的問題惹得朱厄爾對其破口大罵,直稱他是“天殺的滿嘴胡言的渾蛋。”[1]159
自從達爾知曉妹妹懷孕的事實后,兩個人的關系也開始極度惡化。達爾質疑妹妹著急進城的動機,“你盼她死,這樣你就可以進城了對不對?”[1]28。這句話表明他知道妹妹進城的真正目的是打胎。杜威·德爾害怕達爾將自己懷孕的事實告訴父親,因此對其懷恨在心。由于達爾從小受到傷害,他無法對別人的傷害感同身受。反而習慣用傷害別人的方式去證明自己的存在。他不僅沒有為身處困境的妹妹提供任何幫助,反而時刻威脅曝光妹妹的隱私。杜威·德爾感到自己在達爾的眼里是“赤條條地”[1]86。達爾僅憑一雙眼睛就可以猜透她所有的心思。受到嚴重威脅的杜威·德爾挖空心思想要報復達爾。在杜威·德爾的想象世界中,她“拔出刀子…殺死了達爾”[1]87。最終,也正是因為杜威·德爾的告密,才使得達爾被家人合謀關進了瘋人院。
四、自由選擇
存在主義哲學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遭受戰爭創傷的西方世界經歷了價值體系的根本動搖。自從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人感到自己被神拋棄,成了世界的“局外人”。上帝死了,說明宗教再也無法為人類提供任何先驗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我們便“不是處在一個有價值照耀的光明世界里”[5]12-13。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存在先于本質”,人在世界上涌現出來之后才能給自己下定義。[5]6因此,他否認任何的決定論,“決定論是沒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5]12。薩特認為“人的本質寓于他的自由之中……在他的存在和自由之間沒有什么區別”[5]13。既然人的本質寓于自由之中,那人就只能通過自由選擇來確定其意義。同時,人也必須為自己的自由選擇承擔責任,“人要對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5]13。
在整個送葬的過程中,唯有達爾一人意識到這趟旅程的荒誕性并決定采取實際行動來終止這場“鬧劇”。一直以來,評論界普遍認為將母親的遺體從洪水與火災里拯救出來的朱厄爾是小說的道德中心。而達爾企圖縱火燒掉母親棺材的行為卻是極端不道德的。與傳統的道德觀不同,存在主義哲學認為“沒有任何普遍的道德準則能指點人應該怎么做”,價值和道德是由人的主觀性的自由選擇決定的5[16]。從小說后期的發展來看,適時地阻止送葬之行對本德侖家是非常必要的。正是因為這場送葬之行持續的時間過長,才導致后期一系列悲劇的發生。艾迪的尸體在棺材里日益腐爛并發出惡臭難聞的味道,本德侖一家完全淪為了鄉鄰和鎮上居民的群嘲的對象。允許母親艾迪在死亡中保有一定的尊嚴,這才是家庭義務的真正表現。從這個角度看,達爾縱火焚燒母親尸體的舉動是完全正確并合乎道德的選擇。達爾唯一的疏忽就是在企圖焚燒母親尸體的同時燒掉了吉利斯皮家的馬棚。最終貽人口實,被家人合謀關進了瘋人院。
加繆認為“面對荒誕,人只有反抗才能保持對荒誕的清醒認識,以挑戰的態度生活其中,承擔悲劇的命運”。[6]78達爾是小說中唯一有勇氣挑戰世俗觀念的人。通過自由選擇,他實現了自我存在的意義并重塑了小說的道德中心。小說結尾時,未能成功阻止這場“鬧劇”的達爾也必須要為自己的自由選擇承擔責任。被抓進瘋人院時,看透家人虛偽嘴臉的達爾僅僅是“坐在地上笑了又笑”[1]181。在開往杰克遜的火車上,車廂里也一直回蕩著達爾的“哈哈大笑”[1]192。表面上看,達爾仿佛真的瘋了,但這笑聲實際上是達爾對這個荒謬的世界所做的最后的反抗。正如卡什所說,“可我拿不定誰有權利說什么是瘋,什么不是瘋”[1]181。事實上,真正瘋狂的是本德侖一家人。他們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拉著一具惡臭難聞的尸體一路奔波,惹得行人側目,鄉鄰咒罵。最終,在耗時十多天之后,成功地安葬了艾迪。此外,僅僅是因為害怕受到吉利斯皮的控告以及可能面臨的高額賠償,他們便可以親手將自己的親兒子、親兄弟送進精神病院。于達爾而言,遠離這個本就不屬于自己的荒誕世界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五、結語
福克納創作的時期恰好是存在主義哲學蓬勃興起的時期。為了更好地體現人物與生存環境的沖突,他常常將主人公置于具有荒誕性沖突的局面。達爾從一出生便被置于極端化的生存處境中。他從小便感受到了自己是被遺棄到這個荒誕世界的孤獨個體。他總是試圖定義自己的存在。父母的失職使其處于極端異化的人際關系之中。母親死后,面對現實的殘酷性以及送葬事件本身的荒誕性,達爾選擇通過縱火焚尸來反抗荒誕的存在。雖然達爾最終未能成功將自己從荒誕中解脫出來,但他通過自由選擇使自我與世界發生關系,從而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價值、意義和尊嚴。
參考文獻:
[1]威廉·福克納.我彌留之際[M].李文俊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
[2]肖明翰.威廉·福克納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克林斯·布魯克斯.威廉·福克納淺介[M].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1983.
[4]徐崇溫,劉放桐,王克千.薩特及其存在主義[M].人民出版社,1982.
[5]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6]李軍.加繆的“荒誕哲學”及其“文學化”[D].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