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芩利
摘 要: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當前,中職教育在整個職教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中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從整體情況看,中職學生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專業技能不夠突出、就業出路仍難以保障,因此,中職學生對教育獲得感仍有期待,對未來職業心存擔憂,對中職教育的滿意度不高。
關鍵詞:中職學校;學生;獲得感
1 獲得感的涵義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獲得”的解釋為:取得;得到。“獲得”既包括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得到,如實物、金錢,也包括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得到,如尊嚴、快樂、名譽等等。“感”的基本義項有“覺得;感動;感覺、情感、感想”。獲得感是“獲得”與“感”的統一,客觀上是實際占有了某種利益,主觀上人們還有對這種利益實現的認可需要滿足之后的認同。獲得感是人們對物質和精神方面得到的主觀感覺以及由此產生的情感與感想。獲得感的評價主體是人,評價內容是客觀獲得,評價標準是主觀感受。面對同樣的事物,不同人獲得不同,獲得感更為不同。
2 阻礙中職院校學生獲得感產生的原因
第一,缺乏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即使按照學校要求完成學業也無法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專業學習缺少了期待和滿足,更缺少實實在在的收益。每個人或社會團體無不生活于現實且具體的環境之中,這使得任何理論只有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才能顯示出更強的生命力。
第二,缺乏先進的教學方式。目前中職院校中部分教師實踐操作和技能訓練課依然采用理論教學模式,缺少實時互動和精講點評,學生容易喪失對專業技能的探索和思考。學生對知識體系和技能操作缺少了解和認同,無法產生真正的獲得感。
第三,缺乏價值認同感。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不斷交融,甚至激烈碰撞,學生對于教育方式有更高的要求,沒有參與感、認同感和共鳴感的純粹說教和刻板僵化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要求,更不會使其有強烈的獲得感。
第四,缺乏文化浸潤感。當前,很多中職院校的教師素養仍有欠缺,部分教師及輔導員忙于自身發展與事務性工作而忽略了本職工作。就校園文化層面而言,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和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宣揚,加劇了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教不得法,求教無門,師生缺少溝通,這樣的局面嚴重影響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獲得感。
第五,教師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忽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是教學之道。一位教師執教時,忽視了算理的重要性,采取反復灌輸的方式,一味強調算法,結果導致學生算理不清,觀察力、思維力和語言表達力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調查發現,很多教師仍然采用“手把手”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放不開手”,使得學生對教師形成較強的依賴心理,學生越是依賴教師,克服困難的能力勢必就越難得到有效提升,從而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導致學生學習獲得感低的原因還有很多,歸結起來主要是教師缺乏研究學情、缺乏研究學力、缺乏研究教法等。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3 中職學校提升中職學生獲得感的對策
3.1 強化素質教育,提升中職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獲得感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中職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中職學生只有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成為生產和服務一線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中職學校要正確認識素質教育的時代性和緊迫性,強化學生的素質教育,重視中職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切實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明確中職教育對人才的科學的、全面的評價,避免出現偏差,樹立正確的導向。既要從國家政策角度和社會評價角度進行宏觀評價,也不能忽視微觀上從企業發展角度進行評價。只有糾正這些錯誤認識,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讓學生在學習、就業乃至今后的人生中受益,提升獲得感。
3.2 強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提升中職學生就業能力方面的獲得感
中職教育采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可以大幅提高中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能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實用型人才,對學校、學生和企業的發展均有積極的作用。
中職學校應真正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思想落實到學校管理和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例如,改變中職學校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體系;根據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要設置專業;做好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實現畢業生就業“零接軌”等等。當然,實際工作中,還應根據中職學生年齡偏小等特點,可采用產學研一體化、校中廠、企業訂單班等模式,根據當地經濟和產業發展現狀,充分調研市場需求,將教育與生產、教育與市場、教育與就業相結合,實現學習、實訓、頂崗實習相結合,走校企合作之路,以此提高學生素質,保證就業,提升學生在就業方面的獲得感。
3.3 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提升中職學生知識技能方面的獲得感
中職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提升,關鍵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只有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質量。因此,中職學校應鼓勵教師多方進修,多渠道、多途徑地培養教師,擴大教育視野,更新教育理念;要不斷加強師德修養,提升教師情懷,提高責任意識;要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將理實一體化落在實處。通過全面進行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學生知識技能層面的獲得感。
3.4 強化德育工作,提升中職學生在精神層面的獲得感
中職學校在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德育的滲透,應聚焦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持久地開展德育工作,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貫穿于管理服務的各環節,覆蓋到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努力形成“各門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的德育新局面,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將職業道德與工匠精神相結合,將專業精神、職業態度和人文素養相結合,實現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尤其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德育工作理應由校內向企業延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以筑牢“工匠精神”,使職教不會失去靈魂。
3.5 思政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本
任何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都必須要堅持尊重受教育者的根本性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從知識灌輸到教學服務的轉變。一方面,是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結合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實現從被動接受思政教育到主動學習的轉變。站在學生角度,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個性特征出發,把脈學生的思政教育需求,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與題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真正接受思政教育。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其答疑解惑,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
4 結語
中職教育前景光明、任重道遠。中職學校要積極探索中職教育改革發展之路,切實將素質教育、工匠精神、立德樹人的要求融入專業課的一體化改革中去,真正使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在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同時,提升中職學校的辦學質量,提升中職學生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陳露華.精選合作學習內容,增進學生獲得感[J].教書育人,2018(34):29.
[2].學生獲得感:優質教育的現實考量[J].教育科學論壇,2017(32):3.
[3]張夢皙.學生獲得感研究綜述[J].教育科學論壇,2017(3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