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婷
摘要:《紅與黑》是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于連是《紅與黑》中塑造最成功的形象。關于于連的形象,文學理論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于連是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平民階層企圖向上晉升的野心家,也有人認為于連是反對封建權貴、資產階級個人奮斗的典型代表。本文將從這兩個方面深入分析于連的形象,揭示這一形象背后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于連;形象;紅與黑
于連是法國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紅與黑》中的人物,同時也是司湯達塑造的最滿意的人物形象。關于于連的形象,文學理論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于連是平民階層竭力向上晉升的野心家、有人認為于連是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個人奮斗者的典型代表、他的形象具有反封建貴族的深刻意義。如何深入理解于連這個人物形象,我想要從時代背景及人物背景、野心家、個人奮斗者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于連的人物形象。
一、時代及人物背景
《紅與黑》的副標題是“一八三零年紀事”,司湯達以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為背景,是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風俗畫,全面地展現了當時法國從小城到省城至京城貴族、教會、資產階級和貧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1]于連屬于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受過良好教育,但平民身份,很難在這個封建等級森嚴的社會通過自己的奮斗獲得一席之地。因此,他向往拿破侖時代,想要飛黃騰達必須要靠自己建功立業。
值得一提的是書名《紅與黑》的含義,紅代表革命、軍工、和行伍生涯,黑則代表教士的黑袍、教會和教士的職業。其寓意是從前拿破侖的帝國時代,年輕人,尤其是并非貴族出身的年輕人,可以參加革命的軍隊,憑著勇敢和手中的武器建功立業,出人頭地,“邊庭上一刀一槍,博個封妻蔭子”,但時移鏡易,拿破侖失敗,封建王朝復辟、貴族卷土重來,他們和教誨互相勾結,平民青年沒有出路,只能以教師職業為晉身之階。[2]因此,當波旁王朝復辟、于連“建功立業、飛黃騰達”的夢想破碎后,“紅”這條行伍生涯的道路已經被封堵,等待他的只有“黑”這條路,進入修道院、穿上了黑色的教士黑袍,以期將來成為一名大主教。
于連是一個自尊、自愛、勇敢、真誠而又自卑、怯懦、虛偽的矛盾統一體,他既充滿激情而又冷靜,既要確立自主,又時時表現出屈從和依附。[3]于連出身平凡,他身體羸弱,不受父親和父兄的喜愛,常常被父親和父兄厲言相向,侮辱打罵,在家中毫無尊嚴可言。報復貴族對他的蔑視,一心要握著德·雷納夫人的手、為了躋身上層社會,主動接近德·拉摩爾侯爵小姐。德·拉摩爾侯爵最終答應了于連和侯爵小姐的婚事,就在于連的夢想快要實現的時候,對于連戀戀不忘、飽含深情的德·雷納夫人在懺悔師的教唆下,違心地寫了一封告密信,這封告密信不僅斷送了于連和侯爵小姐的婚姻,也使于連認清了貴族階級的真實面目,勇敢堅定地走向死亡。
二、作為野心家的于連
前文提到,于連是一個充滿矛盾色彩的形象,他既自尊、自愛、勇敢、真誠、自卑又虛偽、怯懦。筆者認為,作為野心家的于連,在其豐富的性格特征中又特別、主要體現了幾種人格特質,即強烈的自尊心、虛偽和反抗精神。
于連強烈的自尊心來自于強烈的自卑,在成長的過程中,父兄對他的蔑視、侮辱使他的心理愈加灰暗。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平民身份限制了他,盡管于連有非常強的個人能力。作為平民的于連,他狂熱地崇拜拿破侖,希冀自己能在拿破侖時代,通過馳騁疆場、建功立業來實現自己對名譽的渴求。市長聘請于連當家庭教師,于連關心的不是父親所艷羨的薪資,而是自己將同什么人一起吃飯。“我不當仆人”“畜生,誰說當仆人了?”“那我和什么人一起吃飯?”他心里想:“如果要降低身份,和仆人一起吃飯,則不如放棄這一切。”[4]強烈的自尊心讓他關注的不是能有多少財富,而是自己的身份地位、名譽。當德·雷納夫人打算背著丈夫給于連一些錢買衣服時,于連卻說:“夫人,我人窮但志不短。”德·雷納夫人對待于連真心實意,于連出于強烈的自尊心和人格尊嚴,認為這樣做就把他看得和仆人沒有兩樣了,堅決拒絕了市長夫人的好意。當和市長夫人在一起時不小心碰到了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把手抽回去,但于連認為自己既然碰到了這只手,便有責任不讓對方把手抽回去,想到有責任要完成,如夠完成不了便會鬧笑話甚至會覺得低人一等,他滿腔歡喜霎時煙消云散。他立刻想起必須維護自己的榮譽,下定決心當天晚上無論如何非使夫人同意把手讓他握住不可。[5]
虛偽是于連作為野心家人格特質中非常顯著的一部分,然而一個出身平民的青年,想要在等級森嚴的社會中讓自己有立足之地、獲得一定的地位,虛偽狡黠是生存的一種手段。于連不相信神學院所謂的信仰,他只相信、崇拜自己的偶像——拿破侖,然而,為了晉升,獲得名譽和地位,他將自己的對拿破侖的崇拜、真實的理想深藏心底,表明面上裝出一副神學的衛道者。他很清楚自己的前途要仰仗謝郎神甫,便刻意博得他的歡心,把一部拉丁文的新約圣經背的滾瓜爛熟,德·邁斯特先生寫的那本《教皇論》也能倒背如流。其實他哪一本都不相信。[6]為了擺脫下等身份,躋身上流社會,所有的不擇手段在虛偽的于連心目中都成了名正言順的正當手段,一切的虛偽和罪惡都成了為實現理想而不得已而為之的借口。
三、作為個人奮斗者的于連
作為個人奮斗者的于連,從他的平民階級身份出發,筆者認為在其豐富的性格特征中又突出體現了自卑、真誠和妥協這些特質。
于連的自卑心理一部分是因為出身平民階級,在封建等級森嚴的社會,于連有滿腔的抱負、想竭力改變自己的出身和社會地位,即強烈的個人愿望和身份地位之間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是成長的陰影,從小遭受的打罵、侮辱使他的心理更加灰暗,產生了強烈的自卑心理。于連在愛情中也非常自卑,當然,愛情的追求也具有野心成分。
虛偽的于連也有真誠的一面,在瓦勒諾先生的家宴里,于連得意于自己用虛偽與賣弄才華而大出風頭,但瓦勒諾對窮苦人的行為卻引起了于連強烈的情緒反應,這正是于連內心真誠政治的掙扎與抗議的表現,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正直與來自頭腦里的虛偽產生的沖突。
作為平民的于連,性格中既有反抗的一面,也有妥協的一面,這妥協的一面表現在一旦于連的愿望得到實現,他便變得安逸、滿足;當他意識到無論他如何反抗,都不能改變貴族對他的仇視、都無法真正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時,他無力再反抗了。然而,從生命的視角來觀照他的妥協,這是肉體對封建社會的妥協;然而,從精神的角度來看,最后的這次妥協是他精神上的最有力、最響徹的一次反抗。
《紅與黑》中的于連是世界名著長廊中的經典形象,于連的性格具有多重內涵,其形象因此也格外地受評論家及讀者的喜愛。于連是一個矛盾統一體,他既是一個野心家、又是個人奮斗者的典型代表。因此,全面的看待于連的形象,不僅要結合時代背景、更要結合于連自身性格的矛盾性。
參考文獻:
[1]鄭克魯主編.外國文學史·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1.
[2]司湯達.張冠堯譯.紅與黑[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3.
[3]鄭克魯主編.外國文學史·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3.
[4]司湯達.張冠堯譯.紅與黑[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24.
[5]司湯達.張冠堯譯.紅與黑[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56.
[6]司湯達.張冠堯譯.紅與黑[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