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茂霞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中教給學生的四大基本技能,在具體的教學中往往都是重讀寫而輕聽說。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現在的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專門的口語交際訓練,由此可以看出對“說”的逐步重視。卓越的口才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流暢自然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實際的表達能力卻是讓廣大語文教師頭疼的問題,很多學生不敢說話,沒有話可說,或者是“不會說話”。當今社會的發展對于口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細,筆者根據自己教學的實踐,針對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行了思考,認為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極為必要。
一、卓越的口頭表達能力是人際交往的要求
當今社會,每個人從事的職業雖然不同,但是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是必須具備的。許多職業的性質決定了在工作中需要團結協作,需要與他人溝通合作,這就要用到口語交際。卓越的口才會減少人際交往的障礙,讓我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關系更加融洽,融洽的人際關系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指出:“學生應該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可見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語文教師應該如何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呢?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說好普通話。凡事先簡后繁,先低后高。學習也是一樣應該分層次,這樣才容易出效果。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首先應該從說好普通話開始。普通話更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表達的意思也更加明確。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不一樣,有的學生生活在非普通話的環境中,因此普通話的平翹舌音、前后鼻音等發音就是難點,對此教師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對他們進行輔導、糾正。同時作為學生在學校接觸最為密切的人,教師在課內外也應該準確流暢地使用普通話,給學生做好示范。特別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應該使用清晰流暢的語言給學生講課,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久而久之,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就會大幅提升。
2.巧用說話技巧。語文課堂上,教師在與學生分析文本時,不僅要教會學生造句,還要教會學生在說話時學會舉例子、打比方,能引用一些名人名言、經典古詩詞、歷史典故等。要幫助學生把對文章的閱讀結果表現出來,即把內在的語言轉化為口頭的言語。
3.以閱讀促語言表達。在聽、說、讀、寫四大語言技能中,與口頭表達有關的兩項是“說”和“讀”。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常發現有些學生對學習內容心中全明白,嘴上卻說不出。學生想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變得流利,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閱讀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比如長期堅持誦讀優美詩歌不僅無形中懂得了其中的含義,也訓練了自己的語感,還能運用到平時的口頭表達中,給自己的口頭語言增色。
4.開展各類活動。(1)課前演講。每天語文課前,安排一個學生進行五分鐘演講,學生演講的內容自由確定:可以分享自己的某種看法、感興趣的小故事、當天的重大新聞,等等,還可以朗誦自己喜歡的一首詩、一段精美的文字。(2)組織競賽。練習口才用得最多的比賽要數辯論賽和詩詞朗誦比賽了,這對學生的情感把握以及思維應變力都是極大的考驗,這些競賽能有效地刺激學生加強練習。(3)快樂分享。語文教師可以定期利用課余時間跟學生一起進行快樂分享,每次分享的主題可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