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蕊
摘 要 當前,“互聯網+教育”已成為新的教育發展趨勢。始于2012年慕課(MOOC)教學改革浪潮已經席卷全國,各高校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改革,而隨著2016年6月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的正式推出,使原有的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雨課堂”的應用不僅給課前—課中—課后的每一個環節都賦予全新的體驗,解決了學生思政課參與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境況,也同時為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案。在此基礎上下,本文以三亞學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重在對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實踐情況或實踐效果及實踐局限等進行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 “雨課堂” 混合式教學模式 高校思政課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52
Practice of Hybri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Rain Classroo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of Sany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Ruirui
(Sanya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00)
Abstract At present, "Internet + education" has become a new trend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MOOC teaching reform, which began in 2012, has swept across the coun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arrying out the mixed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MOOC in full swing. With the formal launch of rainy classroom in June 2016, the original mix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OOC has undergone historic changes. The application of "Rain Classroom" not only gives every link of pre-class, in-class and after-class a brand-new experience, but also solves the situation that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not high and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not ideal.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a brand-new scheme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of Sany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effect and limitation of the hybri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Rain Classroom"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Rain Classroom"; hybrid teaching mode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1 “雨課堂”的定位——教學輔助工具
首先必須明確“雨課堂”只是輔助教學的軟件工具。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及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改變。但近三年的“雨課堂”的評估數據,也彰顯了其在提高教學效果上的有效性。在日常相關理論知識的講解中,如果老師收集及所掌握的教學資源不足、教學方法不能跟著時代及學生特點靈活運用,那么教學效果肯定不佳。基于“雨課堂”的課程教學則顯著改變了這一現狀。“雨課堂”作為一種智慧教學工具,老師在課程講解中,能夠為學生廣泛搜集課程資源,促進師生互動,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雨課堂”在老師和學生的智能終端連接基礎上,讓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都能夠獲得諸多學習體驗,同時在“雨課堂”的教學輔助作用下,能夠使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知識能量都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繼而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使思政課教學模式得以全面創新。“雨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的教學輔助作用突出,但是對于平臺上的各種課程資源要靈活、合理的運用。
2 “雨課堂”的功用——提高教學效果
(1)覆蓋多個教學環節,有效引導學生,并及時評估反饋學生學習情況。日常教學中,由于書本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較為抽象化,部分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并不能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這就要求老師借助“雨課堂”的課程教學,展開對學生的多樣化教學。在“雨課堂”上,能夠使用較為復雜的信息技術方法,充分有效的融入到微信中去,讓學生在課外學習和課堂學習之間能夠找到一個較為平衡的學習溝通橋梁。在這一溝通橋梁上,學生能夠實現互動永不下線,而老師在“雨課堂”上也能夠實時準備各種課程習題、教學視頻和教學音頻等,通過“雨課堂”將這些教學資料推送給學生,讓學生不斷提高對各種學習資源的利用率,與此同時,老師也能夠及時獲得反饋。“雨課堂”能夠覆蓋到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總體教學功能先進、突出。
(2)幫助師生有效溝通,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校大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內容,在各種問題的分析和思考中,學生也能夠不斷總結和歸納出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這也是學生不斷學習進步的體現。高校老師在進行思政課教學中,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學生由于個人的意識動態和想法觀點不同,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和講解的內容也會提出自己的疑問,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一般沒有充分的時間去一一回應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或質疑。但是在“雨課堂”上,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通過信息平臺實時參與答題,通過彈幕進行學習互動,這就使得傳統的單一化和封閉化教學模式得以轉變,而老師也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疑問作出相關解析。“雨課堂”的應用促使思政課教學中的互動問題得到了一個更加完美的解決方案。同時,基于“雨課堂”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教師要對學生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利用不同的課程在線平臺對學生實施教學講解,先進傳媒手段的應用能夠使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學習更加富有趣味性。例如慕課教育背景下,老師可以對學生使用計算機技術、信息化技術和其他的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教學,這種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代表的課程教學重點強調了知識內容和信息資源的傳播,是站在學生的學習需求角度展開教學分析,促使相關內容的講解更加富有創意。
(3)高效管理課堂教學秩序,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能更好地塑造學生。三亞學院作為獨立學院,生源情況參差不齊,如何在課堂上有效管理學生,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始終是我們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雨課堂”提供的掃碼加入,可實時了解學生出勤情況。課堂習題及課堂滾動隨機點名回答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出勤情況,又可以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關注度,強化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使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模式等均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改進。創新方法、采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展開對學生的知識講解,促使學生的課堂興趣度和自主化學習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教師主要是在課堂上向學生分析教材內容,這完全是一種單一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并不能從書本中真正的領悟其中的道理,實際學習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運用“雨課堂”開展課堂教學,教師可以有效組織教學資源,結合線上(慕課)和線下(專題)教學的特點,總結教學經驗,推動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并開辟更加新穎和高效的教學途徑,以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更好地塑造學生。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在多種不同教學方法的應用中,學生能夠更加理智、客觀的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展開思考,這對于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影響作用。
總之,基于“雨課堂”的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這主要是因為基于“雨課堂”的多元化教學模式促使高校大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也明顯增加,傳統教學變得更加富有趣味化和便捷性特點。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老師在對學生進行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對學生進行理論分析,否則學生即便是具備自我發展和自我提升的意識,但是行動力不足,仍舊使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浮于表面。因而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的實際應用,要組織多種實踐類活動引導學生以全新的觀點認識自我,引導學生在實踐生活中培養自己的良好的社會道德和個人品德。
3 “雨課堂”的局限
以“雨課堂”在三亞學院“基礎”課程中的應用情況來看,我們也發現了很多“雨課堂”運用的局限性。比較突出的有兩點。(1)硬件設備要求比較高。運用“雨課堂”軟件的前提是要在課堂上的多媒體電腦上安裝“雨課堂”軟件,但由于有些電腦設備配置比較低,導致無法安裝“雨課堂”軟件。而且,由于使用“雨課堂”的前提是必須有網絡,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成本。(2)加大了教師工作量。“雨課堂”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更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的前提是教師要在前期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雨課堂”應用中包括的課前預習推送,課中的精心設計,課后的反饋答疑對教師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所以在日常教學生,很多老師在使用“雨課堂”過程中存在課前教學準備不足;未能對習題進行很好的設計;存在彈幕過多過少問題;未能完全發揮“雨課堂”對線上慕課與線下學習一體化設計監管鏈接作用;同時,部分老師和學生由于惰性、觀念落后和認知誤區,拒絕使用“雨課堂”。而且部分老師存在對“雨課堂”反饋數據和評價不夠重視,未能根據反饋情況真正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設計,影響了教學效果。
4 結語
當前,對“雨課堂”應用于慕課混合式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行為以及教學效果進行跟蹤,分析學習數據、掌握學生學習特點,并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研究設計出一套完整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雨課堂”嵌入慕課混合式教學的實踐方案和課程評價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力圖探索出一條適合地方高校的“雨課堂”+思政課MOOC混合式教學的示范性教學模式很有必要。探索此類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教學改革方案,不僅能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而且對其他同類地方高校推廣“雨課堂”嵌入MOOC混合式教學實踐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8年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思政專項)基于“雨課堂”的高校思政課慕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研究——以《基礎》課程為例(項目編號:HNSZ2018-39)階段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超超.基于雨課堂的翻轉課堂“嵌入式一體化”教學模式設計研究——以三亞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為例[J].高教學刊,2018(09):22-24,28.